作者:吳楚材 吳調侯 清 1695年
序一 #
餘束髮就學時,輒喜讀古人書傳,每縱觀大意,於源流得失之故,亦嘗探其要領。若乃析義理於精微之蘊,辯字句於毫髮之間,此衷蓋闕如也。
歲戊午,奉天子命撫八閩,會稽章子、習子,以古文課餘子於三山之凌雲處。維時從子楚材實左右之。楚材天性孝友,潛心力學,工舉業,尤好讀經史,於尋常講貫之外,別有會心,與從孫調侯,日以古學相砥礪。調侯奇偉倜儻,敦尚氣誼,本其家學,每思繼序前人而光大之。二子才器過人,下筆灑灑數千言無懈漫,蓋其得力於古者深矣。
今年春,餘統師雲中,寄身絕塞,不勝今昔聚散之感。二子寄餘古文觀止一編。閱其選,簡而該,評註詳而不繁,其審音辨書,無不精切而確當。批閱數過,覺向時之所闕如者,今則囅然以喜矣。以此正蒙養而裨後學,厥功豈淺鮮哉!亟命付諸梨棗,而爲數語以弁其首。
康熙三十四年五月端陽日愚伯興祚題
序二 #
古文宜選乎?曰:“無庸也!”琳琅滿目,美不勝收,則選尚已。古文至今日,操選政者,代有其人,駸駸乎有積薪之嘆矣!尚宜選乎?曰:“無庸也!”詳略互見,醇疵錯陳,則選又尚已。且餘兩人非敢言選也,即焉雲耳!即之奈何?集古人之文集,古今人之選而略者、詳之,繁者、簡之,散者、合之,舛錯者、釐定之,差訛者、校正之云爾。蓋諸選家各有精思深意,以抉古人之奧,讀之者取此置彼,則美者或遺;一概觀覽,則勞於睹記,此餘兩人所以匯而集之也。
至於考訂之下,偶有所得,則亦謹附之,以備參究,不敢雷同附和,以取譏於大雅。若夫聲音之間,點畫之際,諸家或以爲無益於至義而忽之,而不知童子之所肄習,終身勿能忘;況考試之時,一有不合,即遭擯斥,可不慎歟?餘兩人之從事於茲也,有年矣!兢兢焉一義之未合於古,勿敢登也;一理之未欠慊於心,勿敢載也;一段落、一鉤勒之不軌於法度,勿敢襲也;一聲音、一點畫之不協於正韻,勿敢書也。
山居寂寥,日點一蓺以課子弟,而非敢以此問世也;間有好事者有所許可,輒手錄數則以去,鄉先生見之者,必曰:“諸選之美者畢集,其缺者無不備,而訛者無不正,是集古文之成者也,觀止矣!宜付之剞劂,以公之於世。”餘兩人默然相視良久,曰:“唯唯!弗敢當!弗敢當!誠若先生言,抑亦何敢自私。”退而輯平日之所課業者若干首,付諸梓人,以請政於海內君子云。
例言 #
一、古文選本如林,而所選之文若出一轍,蓋較學相傳既爲輕車熟路,欲別加選錄,雖蹊徑一新,反多扞格。故是編所登者,亦仍諸選之舊。
一、古文須評註兼有方能豁然。若有注無評,或有評無注,譬若一人之身,知其有面目而不知其有血脈,知其有血脈而不知其有面目,可乎?是編字義典故逐次註明,復另加評語,庶讀之者明若觀火。
一、諸選各有妙解,頗多闕略,是當取其所長以補其不足,便成全璧。是編遍採名家舊注,參以己私,毫無遺漏。
一、雜選古文,原爲初學設也。是編於艱奧須解者固細加闡發,即目前便語亦未嘗率意忽過,庶於初學有補。
一、諸選本圈點外或加角,或加小畫,雖各有取義,然初讀不能即曉,徒以眩目。是編但加圈點,蓋評註既詳,信口讀去,奧旨自明。又於圈下加一小圓點,以便句讀。
一、是編注解字義典故畢,加一小圈,苒下評語。又本文評語外慾下總評,復加一小圈以別之,庶一覽便省。
一、字音,今人頗多忽略。是編音聲無一字不注,且即注於本字之下,便於誦讀。
一、字畫,今人亦多不講究,餘痛恨此病。是編樣本皆經手錄,不間晝夜寒暑,剞劂告峻,復嚴加校讎,誓不留一畫之訛貽誤後人。
吳乘權僅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