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帝本紀贊 #
太史公2曰、學者多稱五帝、尚矣。3然尚書獨載堯以來、4而百家言黃帝、其文不雅馴、薦5紳先生難言之。6孔子所傳、宰予問五帝德、及帝系姓、儒者或不傳。7餘嘗西至空峒、8北過涿鹿、9東漸10於海、南浮江淮矣。11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、風教固殊焉。12總之、不離古文者近是。13予觀春秋國語、其發明五帝德、帝系姓、章矣。顧弟14弗深考、其所表見皆不虛。15書缺有間矣、其軼乃時時見於他說。16非好學深思、心知其意、固難爲淺見寡聞道也。17餘並論次、擇其言尤雅者、18故著爲本紀書首。19
此爲贊語之首、古質奧雅、文簡意多。轉折層曲、往復回環。其傳疑不敢自信之意、絕不作一了結語。乃贊語中之尤超絕者。
項羽本紀贊 #
太史公曰、吾聞之周生21曰、舜目蓋重瞳子。又聞項羽亦重瞳子。羽豈其苗裔22邪、何興之暴也。23夫秦失其政、陳涉首難、24豪傑蜂起、相與並爭、不可勝25數。26然羽非有尺寸乘勢、起隴畝之中、三年、遂將五諸侯滅秦、分裂天下而封王侯、政由羽出、號爲霸王、位雖不終、近古以來、未嘗有也。27及羽背關懷楚、放逐義帝而自立、怨王侯叛己、難矣。28自矜功伐、奮其私智而不師古、謂霸王之業、欲以力征經營天下、五年、卒亡其國、身死東城、尚不覺寤、而不自責、過矣。29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、豈不謬哉。30 31
秦楚之際月表 #
太史公讀秦33楚34之際35曰、初作難、發於陳涉、36虐戾滅秦自項氏。37撥亂誅暴、平定海內、卒踐帝祚、38成於漢家。39五年之間、號令三嬗、40自生民以來、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。41昔虞夏之興、積善累功數十年、德洽百姓、攝行政事、考之於天、然後在位。42湯武之王、乃由契后稷、修仁行義十餘世、不期而會孟津八百諸侯、猶以爲未可、其後乃放弒。43秦起襄公、章於文繆、獻孝之後、稍以蠶食六國、百有餘載、至始皇乃能並冠帶之倫。44以德若彼、45用力如此、46蓋一統若斯之難也。47秦既稱帝、患兵革不休、以有諸侯也、48於是無尺土之封、墮壞49名城、銷鋒鏑、50鋤51豪傑、維萬世之安。52然王跡之興、起於閭巷、53合從54討伐、軼於三代、55鄉56秦之禁、適足以資賢者爲57驅除難58耳。59故憤發其所爲天下雄、安在無土不王。60此乃傳之所謂大聖乎、豈非天哉、豈非天哉。61非大聖孰能當此受命而帝者乎。62
前三段一正、後三段一反、而歸功於漢。以四層詠歎、無限委蛇、如黃河之水、百折百迴、究未嘗著一實筆、使讀者自得之。最爲深妙。
高祖功臣侯年表 #
太史公曰、古者人臣功有五品、以德立宗廟定社稷曰勳、以言曰勞、用力曰功、明其等曰伐、64積日曰閱。65封爵之誓曰、使河如帶、泰山若厲、66國以永寧、爰及苗裔。67始未嘗不欲固其根本、而枝葉稍陵夷衰微也。68餘讀高祖侯功臣、察其首封、所以失之者、69曰異哉所聞。70書曰、協和萬國、遷於夏商、或數千歲。71蓋周封八百、幽厲之後、見於春秋。尚書有唐虞之侯伯、歷三代千有餘載、自全以蕃72衛天子、豈非篤於仁義奉上法哉。73漢興、功臣受封者百有餘人、天下初定、故大城名都、散亡戶口、可得而數者十二三、74是以大侯不過萬家、小者五六百戶。75後數世、民鹹歸鄉里、戶益息、76蕭77曹78絳79灌80之屬、或至四萬、小侯自倍、富厚如之。81子孫驕溢、忘其先、淫嬖、82至太初、83百年之間、見84侯五、85餘皆坐法、隕命亡國、耗86矣。87罔88亦少密焉、89然皆身無兢兢於當世之禁雲。90居今之世、91志古之道、92所以自鏡也、未必盡同。93帝王者、各殊禮而異務、要以成功爲統紀、豈可緄94乎。95觀所以得尊寵、及所以廢辱、96亦當世得失之林也、何必舊聞。97於是謹其終始、表見其文、頗有所不盡本末、著其明、疑者闕之。後有君子、欲推而列之、得以覽焉。98
通篇全以慨歎作致、而層層回互、步步照顧、節節頓挫。如龍之一體、鱗鬣爪甲而已、而其中多少屈伸變化、卽龍亦有不能自知者。此所以爲神物也。
孔子世家贊 #
太史公曰、詩有之、高山仰止。景行行止。雖不能至、然心鄉100往之。101餘讀孔氏書、102想見其爲人。103適魯觀仲尼廟堂、車服禮器、104諸生以時習禮其家、105餘低迴留之、不能去雲。106天下君王、至於賢人、衆矣、當時則榮、沒則已焉。107孔子布衣、傳十餘世、學者宗之。自天子王侯、中國言六藝者、折中於夫子、108可謂至聖矣。109
起手忽憑空極贊、而後入孔氏。旣入事、而又極贊以終之。一若想之不盡、說之不盡也者、所謂觀海難言也。
外戚世家序 #
自古受命帝王、及繼體守文之君、111非獨內德茂也、蓋亦有外戚之助焉。112夏之興也以塗山、113而桀之放也以妹喜。114殷之興也以有娀、115紂之殺也嬖妲己。116周之興也以姜原及大任、117而幽王之禽118也、淫於褒119姒。120故易基乾坤、詩始關雎、書美釐121降、122春秋譏不親迎。123夫婦之際、人道之大倫也。禮之用、唯婚姻爲兢兢。124夫樂調而四時和。陰陽之變、萬物之統也、可不慎與。125人能弘道、126無如命何。127甚哉妃128匹之愛、君不能得之於臣、父不能得之於子、況卑下乎。129既驩130合矣、或不能成子姓、131能成子姓矣、或不能要132其終、133豈非命也哉。134孔子罕稱命、蓋難言之也。非通幽明之變、惡能識乎性命哉。135
齊家治國、王道大端、故陳三代之得失、歸本於六經、而反覆感歎、以天命終焉。全篇大㫖、已盡於此。孔子罕稱命一轉、恐人盡委之於命、而不知所勸戒、故特結出性命之難知、蓋欲人弘道以立命也。此史公言外深意、不可不曉。
伯夷列傳 #
夫學者載籍極博、猶考信於六蓺、137詩書雖缺、然虞夏之文可知也。138堯將遜位、讓於虞舜、139舜禹之間、嶽牧鹹薦、140乃試之於位、典職數十年、141功用既興、然後授政、142示天下重器、王者大統、傳天下若斯之難也。143而說者曰、144堯讓天下於許由、許由不受、恥之逃隱。145及夏之時、有卞隨、務光者、146此何以稱焉。147太史公曰、148餘登箕山、其上蓋有許由冢雲。149孔子序列古之仁聖賢人、150如吳太伯、伯夷之倫詳矣、151餘以所聞、由、光義至高、其文辭不少概見、何哉。152孔子曰、伯夷、叔齊、不念舊惡、怨是用希。求仁得仁、又何怨乎。153餘悲伯夷之意、154睹軼詩可異焉。155其傳曰、156伯夷、叔齊、孤竹君之二子也。157父欲立叔齊、及父卒、叔齊讓伯夷、伯夷曰、父命也、遂逃去、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、國人立其中子。於是伯夷、叔齊聞西伯昌善養老、盍往歸焉。及至、西伯卒、武王載木主、號爲文王、東伐紂。伯夷、叔齊叩馬而諫曰、父死不葬、爰及干戈、可謂孝乎、以臣弒君、可謂仁乎。左右欲兵之。太公曰、此義人也、扶而去之。武王已平殷亂、天下宗周、而伯夷、叔齊恥之、義不食周粟、隱於首陽山、采薇而食之。158及餓且死、作歌。其辭曰、159登彼西山兮、採其薇矣、以暴易暴兮、不知其非矣。神農虞夏、忽焉沒兮、我安適歸矣、於160嗟徂161兮、命之衰矣。162遂餓死於首陽山。163由此觀之、怨邪非邪。164或曰、天道無親、常與善人、若伯夷、叔齊、可謂善人者非邪、積仁絜165行、如此而餓死。166且七十子之徒、仲尼獨薦顏淵爲好學、然回也屢空、糟糠不厭、而卒蚤夭、天之報施善人、其何如哉。盜蹠日殺不辜、肝人之肉、167暴戾恣睢、168聚黨數千人、橫行天下、竟以壽終、是遵何德哉。此其尤大彰明較著者也。169若至近世、操行不軌、事犯忌諱、而終身逸樂、富厚累世不絕、或擇地而蹈之、時然後出言、行不由徑、非公正不發憤、而遇禍災者、不可勝170數171也。172餘甚惑焉、儻所謂天道、是邪非邪。173子曰、道不同、不相爲謀。174亦各從其志也。175故曰、富貴如可求、雖執鞭之士、吾亦爲之、如不可求、從吾所好。歲寒、然後知松柏之後凋。176舉世混濁、清士乃見、177豈以其重若彼、其輕若此哉。178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。179賈子180曰、貪夫徇財、烈士徇名、181誇者死權、182衆庶馮183生。184同明相照、同類相求。雲從龍、風從虎、185聖人作而萬物睹。186伯夷、叔齊雖賢、得夫子而名益彰、顏淵雖篤學、附驥尾而行益顯。187巖穴之士、趨舍有時、若此類名堙188滅而不稱、悲夫。189閭巷之人、欲砥行立名者、非附青雲之士、惡能施於後世哉。190
傳體、先敍後贊、此以議論代敍事、篇末不用贊語、此變體也。通篇以孔子作主、由、光、顏淵作陪客、雜引經傳、層間疊發、縱橫變化、不可端倪、真文章絕唱。
管晏列傳 #
管仲夷吾者、潁上人也。192少時常與鮑叔牙193遊、鮑叔知其賢。194管仲貧困、常欺鮑叔、195鮑叔終善遇之、不以爲言。196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、管仲事公子糾、及小白立爲桓公、公子糾死、管仲囚焉、鮑叔遂進管仲。197管仲既用、任政於齊、齊桓公以霸、九合諸侯、一匡天下、管仲之謀也。198管仲曰、199吾始困時、嘗與鮑叔賈、分財利、多自與、鮑叔不以我爲貪、知我貧也。200吾嘗爲鮑叔謀事、而更窮困、鮑叔不以我爲愚、知時有利不利也。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、鮑叔不以我爲不肖、知我不遭時也。201吾嘗三戰三走、鮑叔不以我爲怯、知我有老母也。公子糾敗、召忽死之、吾幽囚受辱、鮑叔不以我爲無恥、知我不羞小節、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。202生我者父母、知我者鮑子也。203鮑叔既進管仲、204以身下之、子孫世祿於齊、有封邑者十餘世、205常爲名大夫、天下不多管仲之賢、而多鮑叔能知人也。206管仲既任政相齊、207以區區之齊、在海濱、通貨積財、富國強兵、與俗同好惡。208故其稱曰、209倉廩實而知禮節、衣食足而知榮辱、上服度則六親固、210四維不張、國乃滅亡。211下令如流水之源、令順民心、故論卑而易行。俗之所欲、因而予之、俗之所否、因而去之。其爲政也、善因禍而爲福、轉敗而爲功、212貴輕重、慎權衡。213桓公實怒少姬、南襲蔡、214管仲因而伐楚、責包茅不入貢於周室。桓公實北征山戎、215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。於柯之會、桓公欲背曹沬216之約、管仲因而信之、217諸侯由是歸齊。218故曰、知與之爲取、政之寶也。219管仲富擬於公室、有三歸反坫、齊人不以爲侈。管仲卒、齊國遵其政、常強於諸侯。220後百餘年而有晏子焉。221晏平仲嬰者、萊之夷維人也。222事齊靈公、莊公、景公、以節儉力行重於齊。223既相齊、食不重肉、妾不衣帛。224其在朝、君語及之、即危言、語不及之、即危行。國有道、即順命、225無道、即衡命。226以此三世227顯名於諸侯。228越石父賢、在縲紲中、晏子出、遭之途、解左驂贖之、載歸、弗謝、入閨久之、越石父請絕。229晏子戄230然攝衣冠謝曰、嬰雖不仁、免子於厄、何子求絕之速也。石父曰、不然、吾聞君子詘於不知己、而信231於知己者、232方吾在縲紲中、彼不知我也、夫子既已感寤而贖我、是知己、知己而無禮、固不如在縲紲之中。233晏子於是延入爲上客。晏子爲齊相、出、其御之妻、從門間而窺其夫。其夫爲相御、擁大蓋、策駟馬、意氣揚揚、甚自得也。234既而歸、其妻請去。235夫問其故。妻曰、晏子長不滿六尺、身相齊國、名顯諸侯、今者妾觀其出、志念深矣、常有以自下者。236今子長八尺、乃爲人僕御、然子之意、自以爲足、妾是以求去也。其後夫自抑損、237晏子怪而問之、238御以實對、晏子薦以爲大夫。 太史公曰、吾讀管氏牧民、山高、乘馬、輕重、九府239及晏子春秋、240詳哉其言之也。241既見其著書、欲觀其行事、故次其傳。至其書、世多有之、是以不論、論其軼事。242管仲世所謂賢臣、然孔子小之。豈以爲周道衰微、桓公既賢、而不勉之至王、乃稱霸哉。243語曰、將順其美、匡救其惡、故上下能相親也。244豈管仲之謂乎。245方晏子伏莊公屍哭之、成禮然後去、246豈所謂見義不爲無勇者邪。247至其諫說、犯君之顏、248此所謂進思盡忠、退思補過者哉。249假令晏子而在、餘雖爲之執鞭、所忻慕焉。250
伯夷傳、忠孝兄弟之倫備矣。管晏傳、於朋友三致意焉。管仲用齊、由叔牙以進、所重在叔牙、故傳中深美叔牙。越石與其御、皆非晏子之友、而延爲上客、薦爲大夫、所難在晏子、故贊中忻慕晏子、通篇無一實筆、純以清空一氣運旋。覺伯夷傳猶有意爲文、不若此篇天然成妙。
屈原列傳 #
屈原者、名平、楚之同姓也。爲楚懷王左徒、252博聞強志、明於治亂、嫺於辭令、253入則與王圖議國事、以出號令、出則接遇賓客、應對諸侯、王甚任之。254上官大夫255與之同列、爭寵而心害其能。256懷王使屈原造爲憲令、屈平屬257草稿、未定、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、屈平不與、因讒之258曰、王使屈平爲令、衆莫不知、每一令出、平伐其功曰、以爲非我莫能爲也。259王怒而疏屈平。260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、讒諂之蔽明也、邪曲之害公也、方正之不容也、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。261離騷者、猶離憂也。262夫天者、人之始也、父母者、人之本也、人窮則反本、263故勞苦倦極、未嘗不呼天也、疾痛慘怛、未嘗不呼父母也。264屈平正道直行、竭忠盡智、以事其君、讒人間之、可謂窮矣。265信而見疑、忠而被謗、能無怨乎。266屈平之作離騷、蓋自怨生也。267國風好色而不淫、小雅怨誹而不亂、若離騷者、可謂兼之矣。268上稱帝嚳、下道齊桓、中述湯武、以刺世事、明道德之廣崇、治亂之條貫、靡不畢見。其文約、其辭微、其志潔、其行廉、其稱文小、而其指極大、舉類邇而見義遠。其志潔、故其稱物芳、其行廉、故死而不容自疏、濯淖269污泥之中、270蟬蛻271於濁穢、272以浮游塵埃之外、不獲世之滋垢、皭273然泥而不滓274者也。275推此志也、雖與日月爭光可也。276屈平既絀。277其後秦欲伐齊、齊與楚從親、惠王患之、乃令張儀詳278去秦、厚幣委質事楚、曰、秦甚憎齊、齊與楚從親、楚誠能絕齊、秦願獻商於之地六百里。楚懷王貪而信張儀、遂絕齊、使使如秦受地、張儀詐之曰、儀與王約六里、不聞六百里、279楚使怒去、歸告懷王、懷王怒、大興師伐秦。秦發兵擊之、大破楚師于丹浙、280斬首八萬、虜楚將屈丐、281遂取楚之漢中地。懷王乃悉發國中兵、以深入擊秦、戰於藍田、魏聞之、襲楚至鄧、楚兵懼、自秦歸、而齊竟怒、不救楚、楚大困。282明年、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。283楚王曰、不願得地、願得張儀而甘心焉。張儀聞、乃曰、以一儀而當漢中地、臣請往如楚。284如楚、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285尚、而設詭辨於懷王之寵姬鄭袖、286懷王竟聽鄭袖、復釋去張儀。287是時屈原既疏、288不復在位、使於齊、顧反、諫懷王曰、何不殺張儀。懷王悔、追張儀不及。289其後、諸侯共擊楚、大破之、殺其將唐昧。290時秦昭王與楚婚、欲與懷王會。291懷王欲行、屈平曰、秦虎狼之國、不可信、不如無行。懷王稚子子蘭勸王行、柰何絕秦歡。292懷王卒行、入武關、秦伏兵絕其後、因留懷王以求割地。懷王怒、不聽、亡走趙、趙不內、293復之秦、竟死於秦而歸葬。294長子頃襄王立、以其弟子蘭爲令尹。295楚人既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、屈平既嫉之、296雖放流、眷顧楚國、繫心懷王、不忘欲反、冀幸君之一悟、俗之一改也。297其存君興國、而欲反覆之、一篇之中、三致意焉。298然終無可奈何、故不可以反、299卒以此見懷王之終不悟也。300人君無愚智賢不肖、301莫不欲求忠以自爲、舉賢以自佐、然亡國破家相隨屬、而聖君治國、累世而不見者、其所謂忠者不忠、而所謂賢者不賢也。302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、故內惑於鄭袖、外欺於張儀、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、令尹子蘭、兵挫地削、亡其六郡、身客死於秦、爲天下笑、303此不知人之禍也。304易曰、井渫305不食、爲我心惻、可以汲、王明、並受其福。306王之不明、豈足福哉。307令尹子蘭聞之、308大怒、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頃襄王、309頃襄王怒而遷之。屈原至於江濱、被310發行吟澤畔、顏色憔悴、形容枯槁。311漁父見而問之曰、子非三閭大夫歟、312何故而至此。屈原曰、舉世混濁而我獨清、衆人皆醉而我獨醒、是以見放。漁父曰、夫聖人者、不凝滯於物、而能與世推移。313舉世混濁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、衆人皆醉、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。314何故懷瑾握瑜、315而自令見放爲。316屈原曰、吾聞之、新沐者必彈冠、新浴者必振衣。317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、受物之汶汶318者乎。319, 320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、321又安能以皓皓之白、而蒙世之溫蠖322乎。323乃作懷沙之賦。324於是懷石遂自投汨325羅以死。326屈原既死之後、楚有宋玉、唐勒、景差327之徒者、皆好辭而以賦見稱。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、終莫敢直諫。328其後楚日以削、數十年竟爲秦所滅。329自屈原沉汨羅後、百有餘年、漢有賈生、爲長沙王太傅、過湘水、投書以吊屈原。330太史公曰、餘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、331悲其志。332適長沙、過屈原所自沉淵、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爲人。333及見賈生吊之、又怪屈原以彼其材遊諸侯、何國不容、而自令若是。334讀服鳥賦、335同生死、輕去就、又爽然自失矣。336
史公作屈原傳、其文便似離騷、婉雅悽愴、使人讀之、不禁歔欷欲絕。要之窮愁著書、史公與屈子、實有同心。宜其憂思唱歎、低迴不置雲。
酷吏列傳序 #
孔子曰、道之以政、齊之以刑、民免而無恥、道之以德、齊之以禮、有恥且格。338老氏稱上德不德、是以有德、下德不失德、是以無德、法令滋章、盜賊多有。339太史公曰、信哉是言也。340法令者、治之具、而非制治清濁之源也。341昔天下之網嘗密矣、342然奸僞萌起、其極也、上下相遁、至於不振。343當是之時、吏治若救火揚沸、344非武健嚴酷、惡能勝345其任而愉346快乎。347言道德者、溺其職矣。348故曰、聽訟吾猶人也、必也使無訟乎。349下士聞道大笑之。350非虛言也。351漢興、352破觚而爲圜、353斲雕而爲樸、354網漏於吞舟之魚、355而吏治烝烝、不至於奸、黎民艾356安。357由是觀之、在彼不在此。358
意只是當任德而不當任刑、兩引孔老之言便見。又以秦法苛刻、漢始寬仁、兩兩相較、明示去取。歎昔日漢德之盛、則今日漢德之衰、隱然自見於言外。語不多而意深厚也。
遊俠列傳序 #
韓子360曰、儒以文亂法、而俠以武犯禁。361二者皆譏、而學士多稱於世雲。362至如以術取宰相卿大夫、輔翼其世主、功名俱著於春秋、363固無可言者。364及若季次、原憲、365閭巷人也、366讀書懷獨行君子之德、義不苟合當世、當世亦笑之。故季次、原憲終身空室蓬戶、褐衣疏食不厭、死而已四百餘年、而弟子志之不倦。367今遊俠、368其行雖不軌於正義、然其言必信、其行必果、已諾必誠、不愛其軀、赴士之厄困、既已存亡死生矣、369而不矜其能、羞伐其德、370蓋亦有足多者焉。371且緩急人之所時有也。372太史公曰、昔者虞舜窘於井廩、伊尹負於鼎俎、傅說匿於傅險、373呂尚困於棘津、374夷吾桎梏、百里飯牛、仲尼畏匡、菜色陳蔡、375此皆學士所謂有道仁人也、猶然遭此菑、376況以中材而涉亂世之末流乎、其遇害何可勝377道哉。378鄙人有言曰、何知仁義、已379向380其利者爲有德。381故伯夷醜周、餓死首陽山、而文武不以其故貶王。382蹠蹻383暴戾、其徒誦義無窮。384由此觀之、竊鉤者誅、竊國者侯、侯之門、仁義存。385非虛言也。386今拘學或抱咫尺之義、久孤於世、387豈若卑論儕388俗、與世沉浮而取榮名哉。389而布衣之徒、390設取予然諾、千里誦義、爲死不顧世、此亦有所長、非苟而已也。391故士窮窘而得委命、此豈非人之所謂賢豪間者邪。392, 393誠使鄉曲之俠、予394季次原憲比權量力、效功於當世、不同日而論矣。395要以功見言信、俠客之義、又曷可少哉。396古布衣之俠、靡得而聞已。397近世延陵、398孟嘗、399春申、400平原、401信陵402之徒、403皆因王者親屬、藉於有土卿相之富厚、招天下賢者、顯名諸侯、不可謂不賢者矣。比如順風而呼、聲非加疾、其勢激也。404至如閭巷之俠、脩行砥名、聲施於天下、莫不稱賢、是爲難耳。405然儒墨皆排擯不載、406自秦以前、匹夫之俠、湮滅不見、餘甚恨之。407以餘所聞、漢興有朱家、田仲、王公、劇孟、郭解之徒、408雖時捍409當世之文罔、410然其私義、廉潔退讓、有足稱者。名不虛立、士不虛附、411至如朋黨宗強比周、設財役貧、豪暴侵凌孤弱、恣欲自快、遊俠亦醜之。412餘悲世俗不察其意、而猥413以朱家、郭解等、令與暴豪之徒、同類而共笑之也。414
世俗止知重儒而輕俠、以致俠士之義、湮沒無聞。不知俠之真者、儒亦賴之、故史公特爲作傳。此一轉之冒也。凡六贊遊俠、多少抑揚、多少往復。胸中犖落、筆底攄寫、極文心之妙。
滑稽列傳 #
孔子曰、六藝於治一也、禮以節人、樂以發和、書以導事、詩以達意、易以神化、春秋以道義。416太史公曰、天道恢恢、豈不大哉。417談言微中、亦可以解紛。418淳于髡者、齊之贅婿也、長不滿七尺、滑419稽多辨、420數421使諸侯、未嘗屈辱。422齊威王之時、喜隱、423好爲淫樂長夜之飲、沉湎424不治、425委政卿大夫、百官荒亂、諸侯並侵、國且危亡、在於旦暮、左右莫敢諫。淳于髡說之以隱曰、國中有大鳥、止王之庭、三年不蜚426又不鳴、王知此鳥何也。427王曰、此鳥不蜚則已、一蜚沖天、不鳴則已、一鳴驚人。428於是乃朝諸縣令長七十二人、賞一人、誅一人、429奮兵而出、諸侯振驚、皆還齊侵地、威行三十六年。語在田完430世家中。431威王八年、楚大發兵加齊、齊王使淳于髡之趙、請救兵、齎金百斤、車馬十駟、淳于髡仰天大笑、冠纓索絕。432王曰、先生少之乎。髡曰、何敢。王曰、笑豈有說乎。髡曰、今者臣從東方來、見道旁有穰田者、433操一豚蹄、酒一盂、而祝曰、甌窶434滿篝、435污邪436滿車、437五穀蕃熟、穰穰滿家。438臣見其所持者狹、而所欲者奢、故笑之。439於是齊威王乃益齎黃金千溢、白璧十雙、車馬百駟。髡辭而行、至趙、趙王與之精兵十萬、革車千乘。楚聞之、夜引兵而去。440威王大說、置酒後宮、召髡賜之酒。問曰、先生能飲幾何而醉。對曰、臣飲一斗亦醉、一石亦醉。441威王曰、先生飲一斗而醉、惡能飲一石哉、其說可得聞乎。髡曰、賜酒大王之前、執法在傍、御史在後、髡恐懼俯伏而飲、不過一斗徑醉矣。若親有嚴客、髡帣442韝443鞠𦜕、444侍酒於前、時賜餘瀝、奉觴上壽、數起、飲不過二斗徑醉矣。若朋友交遊、久不相見、卒445然相睹、歡然道故、私情相語、飲可五六鬥徑醉矣。446若乃州閭之會、男女雜坐、行酒稽留、六博投壺、相引爲曹、447握手無罰、目眙448不禁、449前有墮珥、450後有遺簪、451髡竊樂此、飲可八斗而醉二參。452日暮酒闌、453合尊促坐、男女同席、履舄交錯、杯盤狼藉、454堂上燭滅、主人留髡而送客、羅襦455襟解、456微聞薌457澤、當此之時、髡心最歡、能飲一石。458故曰、酒極則亂、樂極則悲、萬事盡然、言不可極、極之而衰。459以諷諫焉。齊王曰善、乃罷長夜之飲。以髡爲諸侯主客、宗室置酒、髡嘗在側。460
史公一書、上下千古、無所不有。乃忽而撰出一調笑嬉戲之文、但見其齒牙伶俐、口角香艷、另用一種筆意。
貨殖列傳序 #
老子曰、至治之極、鄰國相望、雞狗之聲相聞、民各甘其食、美其服、安其俗、樂其業、至老死不相往來。462必用此爲務、挽463近世塗民耳目、則幾無行矣。464太史公曰、夫神農以前、吾不知已。465至若詩書所述、虞夏以來、耳目欲極聲色之好、口欲窮芻豢466之味、身安逸樂、而心誇矜勢能之榮、467使俗之漸468民久矣、雖戶說以眇論、469終不能化。470故善者因之、其次利道之、其次教誨之、其次整齊之、最下者與之爭。471夫山西饒材竹谷纑472旄玉石、473山東多魚鹽漆絲聲色、江南出枏474梓薑桂金錫連丹、沙犀玳瑁、475珠璣齒革、476龍門碣477石北多馬牛羊旃裘筋角、478銅鐵則千里往往山出棋置、479此其大較也。480皆中國人民所喜好謠俗被服飲食奉生送死之具也。481故待農而食之、虞而出之、工而成之、商而通之、482此寧有政教發徵期會哉。483人各任其能、竭其力、以得所欲、故物賤之徵貴、貴之徵賤、484各勸其業、樂其事、若水之趨下、日夜無休時、不召而自來、不求而民出之、豈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驗邪。485周書曰、農不出、則乏其食、工不出、則乏其事、商不出、則三寶絕、486虞不出、則財匱少、財匱少、而山澤不闢487矣、488此四者、民所衣食之原也。原大則饒、原小則鮮、上則富國、下則富家、489貧富之道、莫之奪予、而巧者有餘、拙者不足。490故太公望封於營邱、491地潟492滷、493人民寡、於是太公勸其女功、極技巧、通魚鹽、則人物歸之、襁494至而輻湊、故齊冠帶衣履天下、海岱之間、斂袂而往朝焉。其後齊中衰、管子修之、495設輕重九府、496則桓公以霸、九合諸侯、一匡天下、而管氏亦有三歸、位在陪臣、富於列國之君、是以齊富強至於威宣也。497故曰、倉廩實而知禮節、衣食足而知榮辱。禮生於有而廢於無、故君子富、好行其德、小人富、以適其力、淵深而魚生之、山深而獸往之、人富而仁義附焉。富者得勢益彰、失勢則客無所之、以498而不樂。499諺曰、千金之子、不死於市。此非空言也。500故曰、天下熙熙、皆爲利來、501天下壤壤、皆爲利往。502夫千乘之主、萬家之侯、百室之君、尚猶患貧、而況匹夫編戶之民乎。503
天下之利、本是有餘、何至於貧。貧始於患之一念、而弊極於爭之一途。故起處全寄想夫至治之風也。史公豈真豔貨殖者哉。千乘數句、蓋見天子之𣙜貨、列侯之酧金、而爲之一歎乎。
太史公自序 #
太史公曰、先人有言、自周公卒、五百歲而生孔子、505孔子卒後、至於今五百歲、506有能紹明世、正易傳、繼春秋、本詩書禮樂之際、507意在斯乎、意在斯乎、小子何敢讓焉。508上大夫壺509遂曰、昔孔子何爲而作春秋哉。510太史公曰、餘聞董生511曰、周道衰廢、孔子爲魯司寇、諸侯害之、大夫壅之、孔子知言之不用、道之不行也、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、以爲天下儀表、貶天子、退諸侯、討大夫、以達王事而已矣。512子曰、我欲載之空言、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。513夫春秋、上明三王之道、下辨人事之紀、別嫌疑、明是非、定猶豫、514善善惡惡、賢賢賤不肖、存亡國、繼絕世、補敝起廢、王道之大者也。515易著天地陰陽四時五行、故長於變。禮經紀人倫、故長於行。書記先王之事、故長於政。詩記山川谿谷禽獸草木牝牡雌雄、故長於風。樂樂516所以立、故長於和。春秋辨是非、故長於治人。517是故禮以節人、樂以發和、書以道事、詩以達意、易以道化、春秋以道義。518撥亂世反之正、莫近於春秋。519春秋文成數萬、520其指數千、萬物之散聚、皆在春秋。521春秋之中、弒君三十六、亡國五十二、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、不可勝522數、察其所以、皆失其本已。523故易曰、失之毫釐、差以千里。524故曰、臣弒君、子弒父、非一旦一夕之故也、其漸久矣。525故有國者、不可以不知春秋、前有讒而弗見、後有賊而不知。爲人臣者、不可以不知春秋、守經事而不知其宜、遭變事而不知其權。爲人君父、而不通於春秋之義者、必蒙首惡之名。爲人臣子、而不通於春秋之義者、必陷篡弒之誅、死罪之名。526其實皆以爲善爲之、不知其義、被之空言而不敢辭。527夫不通禮義之㫖、528至於君不君、臣不臣、父不父、子不子。君不君則犯、529臣不臣則誅、父不父則無道、子不子則不孝。此四行者、天下之大過也、以天下之大過予之、則受而弗敢辭、530故春秋者、禮義之大宗也。531夫禮禁未然之前、法施已然之後、法之所爲用者易見、而禮之所爲禁者難知。532壺遂曰、孔子之時、上無明君、下不得任用、故作春秋、垂空文以斷禮義、當一王之法。今夫子上遇明天子、533下得守職、萬事既具、鹹各序其宜、夫子所論、欲以何明。534太史公曰、唯唯、535否否、不然。536餘聞之先人曰、537伏羲至純厚、作易八卦。堯舜之盛、尚書載之、禮樂作焉。湯武之隆、詩人歌之。春秋採善貶惡、推三代之德、褒周室、非獨刺譏而已也。538漢興以來、至明天子、539獲符瑞、540建封禪、541改正朔、易服色、受命於穆清、542澤流罔極、海外殊俗、重543譯544款塞、545請來獻見者、不可勝道、臣下百官、力誦聖德、猶不能宣盡其意。546且士賢能而不用、有國者之恥、547主上明聖而德不布聞、有司之過也。548且餘嘗掌其官、549廢明聖盛德不載、550滅功臣世家賢大夫之業不述、551墮先人所言、552罪莫大焉。餘所謂述故事、整齊其世傳、非所謂作也、553而君比之於春秋、謬矣。554於是論次其文七年、555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禍、幽於縲紲。556乃喟然而嘆曰、是餘之罪也夫、是餘之罪也夫、身毀不用矣。557退而深惟曰、夫詩書隱約者、558欲遂其志之思也。559昔西伯拘羑560裏、演周易。孔子厄陳蔡、作春秋。屈原放逐、著離騷。左丘失明、厥有國語。孫子臏561腳、562而論兵法。不韋遷蜀、世傳呂覽。563韓非囚秦、說564難孤憤。565詩三百篇、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爲作也。此人皆意有所鬱結、不得通其道也。566故述往事、思來者、於是卒述陶唐以來、至於麟止、自黃帝始。567
史公生平學力、在史記一書、上接周孔、何等擔荷、原本六經、何等識力、表章先人、何等淵源。然非發憤鬱結、則雖有文章、可以無作。哀公獲麟而春秋作、武帝獲麟而史記作、史記豈真能繼春秋者哉。
報任安書 #
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569再拜言、少卿570足下、曩者辱賜書、教以慎於接物、推賢進士爲務。571意氣勤勤懇懇、若望僕不相師、而用流俗人之言、572僕非敢如此也。573僕雖罷574駑、亦嘗側聞長者之遺風矣。顧自以爲身殘處穢、575動而見尤、欲益反損、是以獨抑鬱而誰與語。576諺曰、誰爲577爲之、孰令578聽之。579蓋鍾子期死、伯牙終身不復鼓琴。580何則、士爲知己者用、女爲說己者容。若僕大質已虧缺矣、581雖才懷隨和、582行若由夷、583終不可以爲榮、適足以見笑而自點耳。584書辭宜答、會東從上來、585又迫賤事、586相見日淺、587卒卒588無須臾之閒、得竭志意。589今少卿抱不測之罪、涉旬月、迫季冬、590僕又薄591從上雍、592恐卒然不可爲諱、593是僕終已不得舒憤懣594以曉左右、595則長逝者魂魄、私恨無窮、596請略陳固陋、597闕然久不報、598幸勿爲過。599僕聞之、修身者、智之符也、愛施者、仁之端也、取予者、義之表也、恥辱者、勇之決也、立名者、行之極也、士有此五者、然後可以託於世、而列於君子之林矣。600故禍莫憯601於欲利、602悲莫痛於傷心、603行莫醜於辱先、604詬605莫大於宮刑。606刑餘之人、無所比數、非一世也、所從來遠矣。607昔衛靈公與雍渠同載、孔子適陳、608商鞅因景監見、趙良寒心、609同子參乘、袁絲變色、610自古而恥之。611夫以中材之人、事有關於宦豎、莫不傷氣、而況於慷慨之士乎。612如今朝廷雖乏人、奈何令刀鋸之餘、薦天下之豪俊哉。613僕賴先人緒業、614得待罪輦轂下二十餘年矣、所以自惟、上之不能納忠效信、有奇策材力之譽、自結明主、615次之又不能拾遺補闕、招賢進能、顯巖穴之士、616外之不能備行伍、攻城野戰、有斬將搴617旗之功。618下之不能積日累勞、取尊官厚祿、以爲宗族交遊光寵、619四者無一、遂苟合取容、無所短長之效、可見於此矣。620曏者僕亦嘗廁下大夫之列、621陪奉外廷末議、622不以此時引綱維、盡思慮、623今已虧形爲掃除之隸、在闒624茸625之中、626乃欲仰首伸眉、論列是非、不亦輕朝廷羞當世之士邪。627嗟乎嗟乎、如僕尚何言哉、尚何言哉。628且事本末未易明也。629僕少負不羈之才、630長無鄉曲之譽、主上幸以先人之故、使得奏薄伎、出入周衛之中。631僕以爲戴盆何以望天、632故絕賓客之知、忘室家之業、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、務一心營職、以求親媚於主上、633而事乃有大謬不然者。634夫僕與李陵、俱居門下、635素非能相善也、趨舍異路、未嘗銜杯酒、接殷勤之餘歡。636然僕觀其爲人、自守奇士、637事親孝、與士信、臨財廉、取與義、分別有讓、恭儉下人、常思奮不顧身、以殉國家之急、638其素所蓄積也、僕以爲有國士之風。639夫人臣出萬死不顧一生之計、赴公家之難、斯已奇矣。640今舉事一不當、而全軀保妻子之臣、隨而媒641糵642其短、643僕誠私心痛之。644且李陵645提步卒不滿五千、深踐戎馬之地、足歷王庭、646垂餌虎口、橫挑強胡、仰億萬之師、與單647於648連戰十有餘日、所殺過當、649虜救死扶傷不給、旃650裘之君長鹹震怖、651乃悉徵其左右賢王、652舉引弓之人、一國共攻而圍之、轉鬬千里、矢盡道窮、救兵不至、士卒死傷如積。653然陵一呼勞654軍、士無不起、躬自流涕、沬655血飲泣、656更張空弮、657冒白刃、北向爭死敵者。658陵未沒時、使有來報、659漢公卿王侯、皆奉觴上壽。660後數日、陵敗書聞、主上爲之食不甘味、聽朝不怡、大臣憂懼、不知所出。661僕竊不自料其卑賤、見主上慘愴怛悼、誠欲效其款款之愚。662以爲李陵素與士大夫絕甘分少、663能得人之死力、雖古之名將、不能過也、身雖陷敗、664彼觀其意、665且欲得其當而報於漢、666事已無可奈何、667其所摧敗、功亦足以暴668於天下矣。669僕懷欲陳之而未有路、670適會召問、即以此指推言陵之功、671欲以廣主上之意、672塞睚673眥674之辭。675未能盡明、明主不曉、以爲僕沮貳師、而爲李陵遊說、676遂下於理。677拳拳之忠、終不能自列。678因爲誣上、卒從吏議。679家貧貨賂不足以自贖、680交遊莫救視、左右親近、不爲一言。681身非木石、獨與法吏爲伍、682深幽囹683圄684之中、685誰可告訴者。此真少卿所親見、僕行事豈不然乎。686李陵既生降、頹其家聲、而僕又佴687之蠶室、688重爲天下觀笑、悲夫悲夫、事未易一二爲俗人言也。689僕之先、非有剖符丹書之功、690文史星曆、近乎卜祝之閒、691固主上所戲弄、倡優所畜、流俗之所輕也。692假令僕伏法受誅、693若九牛亡一毛、與螻蟻何以異、而世俗又不能與死節者次比、特以爲智窮罪極、不能自免、卒就死耳、何也、素所自樹立使然也。694人固有一死、死或重於泰山、或輕於鴻毛、用之所趣695異也。696太上不辱先、其次不辱身、其次不辱理色、697其次不辱辭令、698其次詘體受辱、699其次易服受辱、700其次關木索被棰楚受辱、701其次剔毛髮嬰金鐵受辱、702其次毀肌膚斷703肢體受辱、704最下腐刑極矣。705傳曰、刑不上大夫。此言士節不可不勉勵也。706猛虎在深山、百獸震恐、及在檻阱之中、707搖尾而求食、積威約之漸也。708故士有畫地爲牢、勢不可入、削木爲吏、議不可對、定計於鮮也。709今交手足、受木索、暴肌膚、受榜710棰、711幽於圜712牆之中、713當此之時、見獄吏則頭搶地、714視徒隸則心惕息、715何者、積威約之勢也。及以至是言不辱者、所謂強顏耳、716曷足貴乎。717且西伯、718伯也、拘於羑719裏、720李斯、相也、721具於五刑、722淮陰、王也、受械於陳、723彭越、張敖、南面稱孤、繫獄抵罪、724絳侯誅諸呂、權傾五伯、囚於請室、725魏其、大將也、衣726赭727衣、關三木、728季布爲朱家鉗奴、729灌夫受辱於居室、730此人皆身至王侯將相、聲聞鄰國、及罪至罔731加、732不能引決自裁、在塵埃之中、古今一體、安在其不辱也。733由此言之、勇怯、勢也、強弱、形也、審矣、何足怪乎。734夫人不能早自裁繩墨之外、以稍陵遲、至於鞭棰之間、乃欲引節、斯不亦遠乎。735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、殆爲此也。736夫人情莫不貪生惡死、念父母、顧妻子、至激於義理者不然、乃有所不得已也。737今僕不幸早失父母、無兄弟之親、獨身孤立、少卿視僕於妻子何如哉。738且勇者不必死節、怯夫慕義、何處不勉焉。739僕雖怯懦欲苟活、亦頗識去就之分矣、何至自沉溺縲紲之辱哉。740且夫臧獲婢妾、741猶能引決、況僕之不得已乎。742所以隱忍苟活、幽於糞土之中而不辭者、恨私心有所不盡、鄙陋沒世、而文采不表於後世也。743古者富貴而名磨滅、不可勝744記、唯倜745儻非常之人稱焉。746蓋文王拘而演周易、747仲尼厄而作春秋、748屈原放逐、乃賦離騷、749左丘失明、厥有國語、750孫子臏751腳、兵法修列、752不韋遷蜀、世傳呂覽、753韓非囚秦、說754難孤憤、755詩三百篇、大底賢聖發憤之所爲作也。756此人皆意有所鬱結、不得通其道、故述往事、思來者。757乃如左丘無目、孫子斷足、終不可用、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、思垂空文以自見。758僕竊不遜、近自託於無能之辭、網羅天下放失舊聞、略考其事、綜其終始、稽其成敗興壞之紀、上計軒轅、759下至於茲、760爲十表、本紀十二、書八章、世家三十、列傳七十、凡百三十篇、亦欲以究天地之際、通古今之變、成一家之言。草創未就、會遭此禍、惜其不成、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。761僕誠已著此書、藏之名山、762傳之其人、通邑大都、763則僕償前辱之責、雖萬被戮、豈有悔哉。764然此可爲智者道、難爲俗人言也。765且負下未易居、766下流多謗議、767僕以口語、遇遭此禍、重爲鄉黨所戮笑、以污辱先人、亦何面目覆上父母之丘墓乎。雖累百世、垢彌甚耳。是以腸一日而九回、居則忽忽若有所亡、出則不知其所往。每念斯恥、汗未嘗不發背霑衣也。768身直爲閨閣769之臣、寧得自引深藏巖穴邪、故且從俗浮沉、與時俯仰、以通其狂惑。770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、無乃與僕私心剌771謬乎。772今雖欲自雕琢曼773辭以自飾、774無益於俗不信、775適足取辱耳。要之死日然後是非乃定。776書不能悉意、略陳固陋。謹再拜。
此書反覆曲折、首尾相續、敍事明白、豪氣逼人。其感慨嘯歌、大有燕趙烈士之風。憂愁幽思、則又直與離騷對壘。文情至此極矣。
史記 ↩︎
司馬遷自謂也。遷爲太史公官。 ↩︎
五帝、黃帝、顓頊、帝嚳、堯、舜。尚、久遠也。學者多稱五帝、已久遠矣。 ○鎖一句、下即捷轉。 ↩︎
其可徵而信者、莫如尚書。然其所載、獨有堯以來、而不載黃帝、顓頊、帝嚳。則所徵者、猶有藉於他書也。 ○二轉。 ↩︎
同搢、 ↩︎
馴、訓也。百家雖言黃帝、又涉於神怪、皆非典雅之訓。故當世士大夫皆不敢道、則不可取以爲徵也。 ○三轉。 ↩︎
五帝德、帝系姓二篇、見大戴禮及家語、雖稱孔子傳於宰我、而儒者疑非聖人之言、故不傳以爲實。則似未可全徵而信也。 ○四轉。 ↩︎
空峒、山名。黃帝問道廣成子處。 ↩︎
涿鹿、亦山名、在嬀州。山側有涿鹿城、即黃帝堯舜之都。 ↩︎
尖、 ↩︎
點東南西北、與篇中作映帶。 ↩︎
餘身所涉歷、見所在長老、往往稱黃帝堯舜舊跡、與其風俗教化、固有不同。則他書之言黃帝者、亦或可徵也。 ○五轉。 ↩︎
古文、尚書也。大要以不背尚書所載者、爲近於是。然太拘泥、則不載者豈無可徵者乎、故曰近是也。 ○六轉。 ↩︎
同第、 ↩︎
備載則有五帝德等篇。我觀國語、其間發明二篇之說爲甚章著。顧儒者但不深考、而或不傳耳。其二篇所發明、章著而表見、驗之風教固殊者、皆實而不虛、則亦或可徵矣。 ○七轉。 ↩︎
況尚書缺亡、其間多矣、豈可以其缺亡而遂已乎。其尚遺佚、若黃帝以下之事、乃時時見於他說。如百家五帝德之類、皆他說也。又豈可以搢紳難言、儒者不傳、而不擇取乎。 ○八轉。將尚書國語等一總。 ↩︎
事在疑信間、則當會其意。非好學深思、心知其意、不能擇取。而淺見寡聞者、固難爲之言也。 ○九轉。 ↩︎
應文不馴雅。 ↩︎
餘非止據尚書論次堯以下、且並黃帝、顓頊、帝嚳而論次之。於五帝德等書、擇其言之尤雅者取之。則其不雅者、在所不取也。 ○結出一生作史之意。 ↩︎
史記 ↩︎
漢時儒者。 ↩︎
異、 ↩︎
重瞳、兩眸子。苗裔、後嗣也。暴、驟也。 ○從興之暴、想到舜。然舜羽非倫、故又想到重瞳子。史公論贊、往往從閒處寫、極有丰神。 ↩︎
去聲、 ↩︎
升、 ↩︎
上聲、 ○秦二世元年七月、陳涉等起大澤中。蜂起、言多也。斯時相與爭天下者、不可勝數、而欲崛起定霸、蓋亦甚難。 ○振數語、逼入項羽、有勢。 ↩︎
乘勢、乘豪傑之勢也。五諸侯、齊、趙、韓、魏、燕。 ○一段正寫其興之暴。極贊項羽。 ↩︎
背關、背約、不王高祖於關中。懷楚、謂思東歸而都彭城。義帝、楚懷王孫心、項梁立以爲楚懷王、項羽尊之爲義帝、後徙之長沙、陰令人擊殺之江中。 ○一貶駁。 ↩︎
二貶駁。 ↩︎
三貶駁。 ○前後興亡二字相照、三年五年、並見興亡之速、俱關鍵。過矣謬哉、喚應絕韻。 ↩︎
一讚中、五層轉折、唱嘆不窮、而一紀之神情已盡。 ↩︎
史記 ↩︎
二世。 ↩︎
項氏。 ↩︎
時天下未定、參錯變化、不可以年紀、故列其月。 ↩︎
一段。 ↩︎
二段。 ↩︎
同阼。 ↩︎
祚、位也。 ○三段。三樣寫法。 ↩︎
同禪。 ↩︎
三嬗、謂陳涉、項氏、漢高祖。 ○總承上三段作結。 ↩︎
考之於天、即孟子所謂人歸天與也。 ○一段。 ↩︎
會孟津二句、單言武王、舉武以見湯耳。 ○二段。 ↩︎
章、顯大也。 ○三段。 ○俱反上三段。數十年、十餘世、百有餘載、句中有眼。 ↩︎
指四代。 ↩︎
指秦。 ↩︎
總承上三段作結。 ↩︎
倒句。 ↩︎
怪、 ↩︎
的、 ↩︎
徂、 ↩︎
鋤、誅也。維、計度也。 ○另起一峯、下即捷轉。單寫高祖、慨嘆作致。 ↩︎
高祖起於亭長。 ↩︎
宗、 ↩︎
與豪傑併力攻秦、過於湯武之放弒。 ↩︎
同向、 ↩︎
去聲、 ↩︎
如字、 ↩︎
前言一統之難、高祖獨五年而成帝業。蓋由秦無尺土之封、敗壞既極、適足以資助賢者、而爲之驅除其所難耳。 ○一層。 ↩︎
無土不王、蓋古語也。高祖憤發閭巷而成帝業、安在其爲無土不王也。 ○二層。 ↩︎
高祖或乃傳之所謂大聖、故不可以常理拘、蓋有天意存乎其間矣。 ○三層。 ↩︎
若非大聖、孰能當此豪傑並爭之日、獨受天命而帝者乎。 ○四層。應受命二字作結。 ↩︎
史記 ↩︎
同閥、 ↩︎
明其等、謂明其功之差等。伐、積功也。積日、計其任事之久。閱、經歷也。 ○先立一案。 ↩︎
同礪、 ↩︎
異、 ○帶、衣帶也。厲、砥石也。苗裔、遠嗣也。言使河山至若帶厲、國猶未絕、蓋欲使功臣傳祚無窮也。 ↩︎
所謂靡不有初、鮮克有終也、自古已然。先爲一嘆。 ○始未嘗不欲固其根本、承上封爵之誓意、枝葉稍陵夷衰微、起下子孫驕溢亡國意。 ↩︎
察其始封、與所以失侯者。 ○申固其根本陵夷衰微二句。 ↩︎
異哉所聞、正反上一段。言根本不固、不待枝葉已陵夷衰微也。又爲一嘆。 ↩︎
萬國、乃堯以前所封者。 ↩︎
藩、 ↩︎
篤仁義、奉上法、是自全要著。 ○又引一案。自古皆然、而漢獨不然、頂異哉所聞也。三嘆。 ↩︎
纔有十分之二三。 ↩︎
昔日之衰。 ↩︎
息、蕃庶也。 ↩︎
何。 ↩︎
參。 ↩︎
勃。 ↩︎
嬰。 ↩︎
今日之盛。 ↩︎
作闢、 ↩︎
太初、武帝年號。 ↩︎
現、 ↩︎
見在爲侯者、僅五人。 ↩︎
毛、 ↩︎
耗、盡也。 ○因盛而衰。 ↩︎
同網、 ↩︎
罔、禁網也。 ○冷句帶諷。 ↩︎
仍歸到不能自全上。 ○兩句、與上篤於仁義奉上法句相對。上篤仁義則無罔少密之苛、下篤仁義而奉上法、則能兢兢當世之禁、而不坐法亡國。兩句兩轉、作兩層疊。四嘆。 ↩︎
漢。 ↩︎
夏、商、周。 ↩︎
鏡、鑑也。居今志古、所以自鑑得失、而時勢變遷、亦不必今人盡同乎古。 ○一總、便推開、爲本朝誅滅功臣迴護一番。 ↩︎
魂、 ↩︎
緄、縫而合之也。言從來帝王原各不同、要以成一代之功爲綱紀、豈可合而強同之乎。 ○此正是居今志古、以漢與前代相提而論也。 ↩︎
應察其首封、所以失之二句。 ↩︎
應異哉所聞句。 ○此則單指漢諸侯也。五嘆。 ↩︎
結出所以作表之意。表者、表明其事也。 ↩︎
史記 ↩︎
向、 ↩︎
景行、大道也。 ○借詩虛虛籠起。 ↩︎
遺書一。 ↩︎
心鄉往之。 ↩︎
遺器二。 ↩︎
遺教三。 ↩︎
心鄉往之。 ○聖無能名、又何容論贊。史公只就其遺書、遺器、遺教、以自言其鄉往之誠、虛神宕漾、最爲得體。 ↩︎
又借他人、反形一筆。更透。 ↩︎
折、斷也。中、當也。謂斷其至當之理。 ↩︎
定贊。 ↩︎
史記 ↩︎
繼體、謂繼先帝之正體。守文、謂守先帝之法度。 ↩︎
外戚、紀后妃也。後族亦代有封爵、故曰外戚。 ○總提一句。 ↩︎
塗山、國名。禹娶塗山氏之女。 ○受命。 ↩︎
桀伐有施、有施氏以妹喜女焉。 ○繼體。 ↩︎
嵩、 ○有娀、國名。帝嚳娶其女簡狄爲次妃、生契、爲殷始祖。 ○受命。 ↩︎
紂伐有蘇、有蘇氏以妲己女焉。 ○繼體。 ↩︎
壬、 ○帝嚳元妃、有邰氏之女曰姜原、生后稷、爲周始祖。太任、文王之母。 ○受命。 ↩︎
同擒、 ↩︎
包、 ↩︎
褒姒、褒國之女。姒、姓也。 ○繼體。 ○序三段。頂受命繼體之君。而一正一反、句法變化。 ↩︎
離、 ↩︎
虞書、釐降二女於嬀汭。釐、理也。降、下嫁也。嬀汭、嬀水之北、舜所居也。言先料理下嫁二女於嬀水之汭也。 ↩︎
去聲、 ○春秋隱二年、紀履繻來逆女。公羊曰、外逆女不書。此何以書、譏也。何譏爾、譏始不親迎也。 ↩︎
即五經、點五段。 ↩︎
又補出樂。以完六經。 ↩︎
根上六經。 ↩︎
起下妃匹。 ↩︎
同配、 ↩︎
因命字、起下兩段。 ↩︎
同歡、 ↩︎
子姓、子孫也。 ○指惠帝后、薄皇后、陳皇后、慎夫人、尹姬。 ↩︎
平聲、 ↩︎
指戚夫人、王皇后、慄姬、王夫人、李夫人。 ↩︎
結住命字。下即轉。 ↩︎
又以性命並言、即孟子命也有性焉之意。 ↩︎
史記 ↩︎
六蓺不載、則不可信以爲實。 ↩︎
孔子刪詩三百五篇、今亡五篇、刪書一百篇、今亡四十二篇。詩書雖有缺亡、然尚書有堯典、舜典、大禹謨、則虞夏之文。可考而知也。 ○伯夷有傳、有詩、所志在神農虞夏、故先閒閒引起。 ↩︎
伯夷所重在讓國一節、故先以堯讓天下引起。擬人於其倫、是極重伯夷處。 ↩︎
嶽、四嶽、官名。一人而總四嶽諸侯之事。牧、九州之牧。又十二牧。 ↩︎
舜禹皆典職事數十年。 ↩︎
授以攝政。 ↩︎
即虞夏之文、知堯舜禪讓之難。以見堯讓許由、湯讓隨光之妄。 ↩︎
說者、謂諸子雜記也。 ↩︎
許由、字武仲、堯欲致天下而讓焉、乃逃隱於潁水之陽、箕山之上。 ↩︎
卞隨、務光、殷湯讓之天下、並不受而逃。 ↩︎
堯舜讓位、若斯之難、則許由、隨、光之讓、或說者之妄稱、未必實有其人。 ↩︎
凡篇中忽插太史公曰四字、皆遷述其父談之言。 ↩︎
又似實有其人。 ○又引一許由、隨、光、先爲伯夷襯貼、幾令人不辨賓主、神妙無比。 ↩︎
孔子、是一篇之主。 ↩︎
又請一吳太伯、帶出伯夷、若不專爲伯夷者。是另一法。 ↩︎
以由、光義至高、而詩書之文辭不少略見、則其人終屬有無之間、未可據以爲實。 ○又回映由光一筆、繚繞襯貼、文辭正照下伯夷有傳有詩。 ↩︎
即以孔子接下。叔齊附傳。 ↩︎
悲其兄弟相讓、義不食周粟而餓死。 ↩︎
軼詩、即下采薇之詩也。不入三百篇、故云軼。其詩有涉於怨、與孔子之言不合、故可異。 ○倒提一筆、妙。 ↩︎
始正序伯夷事、蓋伯夷先已有傳也。 ↩︎
孤竹、國名。姓墨胎氏。 ↩︎
序伯夷實事、平實簡淨、蓋前後多跌蕩、此不得不平實章法也。 ↩︎
應前軼詩。 ↩︎
同籲、 ↩︎
同殂、 ↩︎
悲憤歷落、流利抑揚、此歌騷之祖也。 ↩︎
詩與傳畢。 ↩︎
應前睹軼詩可異句。以下上下千古、無限感慨。 ↩︎
同潔、 ↩︎
就夷、齊餓死上、翻出議論。 ↩︎
膾人肝而餔之。 ↩︎
誨、 ○恣睢、謂恣行爲睢怒之貌。 ↩︎
反借夷、齊一宕、引出顏淵、盜蹠、一反一正、以極詠歎。 ○有堯、舜、由、光諸人、故又引顏淵、盜蹠二人照應作章法。 ↩︎
升、 ↩︎
上聲、 ↩︎
又即近世人、一反一正、以足上意、作兩層寫。妙。 ↩︎
又雙結一句、以極詠歎。三非邪、呼應。 ↩︎
上設兩端開說、此又引孔子言合說。 ↩︎
裝一句、作道不同註腳。 ↩︎
兩節正應各從其志。 ↩︎
又裝一句、作松柏後凋註腳、挽上伯夷。 ↩︎
彼指操行不軌以下、此指擇地而蹈以下。 ○又以詠歎作一結。 ↩︎
又引孔子之言。以名字反覆到底。 ↩︎
賈誼。 ↩︎
以身從物曰徇。 ↩︎
貪權勢以矜誇者、至死不休、故云死權也。 ↩︎
平、 ↩︎
馮恃其生。 ○引賈子四句、烈士一句是主、指伯夷。 ↩︎
龍興致雲。虎嘯風烈。 ↩︎
聖人、人類之首也、故興起於時、而人民皆爭先快睹。 ○引易經五句、聖人一句是主、指孔子。 ○此兩節、將伯夷、孔子合說、直貫至篇末。 ↩︎
索隱曰、蒼蠅附驥尾而致千里、以喻顏回因孔子而名彰。 ○即所謂同類相求、聖作而物睹也。又點顏回以陪伯夷、正在有意無意之間、妙。 ↩︎
因、 ↩︎
一反。應沒世而名不稱。結篇首悲吊由光案。 ↩︎
青雲士、聖賢立言傳世者。 ○承上二段推開一層說、言夷、齊得孔子之言、而名顯於後世。由、光未經孔子序列、故後世無聞。所以砥行立名者、必附青雲之士也。寓慨無窮。 ↩︎
史記 ↩︎
潁水、出陽城。今有潁上縣。 ↩︎
齊大夫。 ↩︎
一篇以鮑叔事作主、故先點鮑叔。 ↩︎
即下分財多自與之類也。 ↩︎
千古良友。 ↩︎
齊襄公無道、鮑叔牙奉公子小白奔莒。及無知弒襄公、管夷吾召忽奉公子糾奔魯、魯人納之。未克而小白入、是爲桓公。使魯殺子糾而請管召、召忽死之、管仲請囚、鮑叔牙言於桓公、以爲相。 ↩︎
管仲一生事業,只數語略寫。 ↩︎
即述仲語作敘事。 ↩︎
此一事最易知、然知者絕少。 ↩︎
即時之不利。 ↩︎
此四事最難知、唯良友深知之。 ○忽排五段、前實事既略、此虛事獨詳、前以緊節勝、此以排語佳、相間成文。 ↩︎
總收知我字。句中有淚。 ↩︎
閒接。 ↩︎
十餘世是言鮑叔、索隱指管仲。 ↩︎
以讚語作結、了鮑叔案。 ↩︎
間接。一匡九合、前已總序、此又另出一頭。重提再序、局法縱橫、無所不可。 ↩︎
此句是管仲治齊之綱。一同字、生下六個因字。 ↩︎
是夷吾著書所稱管子者、今舉其大略也。 ↩︎
上服度、上之服御物有制度。六親、父母兄弟妻子也。固、安也。 ↩︎
四維、禮、義、廉、恥也。 ↩︎
二句、得管仲之骨髓。 ↩︎
輕重、謂錢也。管子有輕重篇。 ○一部管子、收盡數行。因禍爲福二句、又生下三段。 ↩︎
桓公與蔡姬戲船中、蔡姬習水蕩公、公怒、歸蔡姬而弗絕、蔡人嫁之、因伐蔡。 ↩︎
山戎伐燕、桓公救燕、遂伐山戎。 ↩︎
妹、 ↩︎
桓公與魯會柯而盟、曹沬以匕首劫桓公於壇上、曰、反魯之侵地、桓公許之。已而欲無與魯地、而殺曹沬、管仲以爲倍信、遂與曹沬三敗所亡地於魯。 ↩︎
此皆一匡九合中事、又提三段另序、俱不實寫。 ↩︎
又即以管子語結之、繳完上節。 ↩︎
收完任政齊相一段、即帶下作晏子過文。 ↩︎
由上接下、蟬聯蛇蛻。 ↩︎
萊、今東萊地。 ↩︎
節儉力行四字、括盡晏子。 ↩︎
與管仲三歸反坫對。 ↩︎
謂直道行也。 ↩︎
謂權衡量度而行也。 ○二十五字、作八句、四節、兩對、雋永包括。 ↩︎
靈、莊、景。 ↩︎
晏子一生事業、亦只數語、約略虛寫、與管仲一樣。 ↩︎
賢者固不可測。 ↩︎
學、 ↩︎
同伸、 ↩︎
一句案。 ↩︎
前以知己論管仲、此以知己論晏子、是史公着意點綴聯合處。 ↩︎
描盡情狀、呼之欲出。 ↩︎
奇婦人。 ○亦先作一縱、石父請絕、御妻請去、作一樣寫。 ↩︎
看人入細。 ↩︎
亦奇。 ↩︎
寫出有心人。 ↩︎
皆管仲著書篇名。 ↩︎
晏子春秋七篇。 ↩︎
因二子書已詳言、故史公傳以略勝。 ↩︎
表明作兩傳之㫖。先總說、下乃分。 ↩︎
貶駁處、意渾融。 ↩︎
三句出孝經事君章。言君有美惡、臣將順而匡救之、故君臣能相親協、即傳中所謂因而伐楚、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、因而信之之類是也。 ↩︎
極抑揚之致。 ↩︎
崔杼弒莊公、晏嬰入、枕莊公屍股而哭之、成禮而出。 ○補傳所未及。 ↩︎
晏子之不討崔氏、權不足也、然亦非克亂之才、故史公以無勇責之。 ↩︎
即傳中所謂危言危行順命衡命是也。 ↩︎
進思盡忠八字、亦出孝經事君章。 ○極贊晏子。 ↩︎
執鞭暗用御者事。史公以李陵故被刑、漢法腐刑許贖、而生平交遊故舊、無能如晏子解左驂贖石父者、自傷不遇斯人、故作此憤激之詞耳。 ↩︎
史記 ↩︎
左徒、即今左右拾遺之徒。 ↩︎
嫺、習也。 ↩︎
起敘任用之專、後段節節敘其疏而見放、妙得原委。 ↩︎
靳尚。 ↩︎
此句怕人。 ↩︎
燭、 ↩︎
讒屈原作兩節寫、害其能一節虛、奪草稿一節實。 ↩︎
語中庸主之忌。 ↩︎
以下並史公變調序離騷、即用騷體。 ↩︎
先寫作離騷之由。 ↩︎
離、遭也。 ○注一句。下忽入議論、奇妙。 ↩︎
提窮字。 ↩︎
道出人情、真而切。 ↩︎
應窮字。 ↩︎
提怨字。 ↩︎
應怨字。 ○迴環曲折、多永言之致。 ↩︎
謂好色雲者、以離騷有密妃等事。然原特假借以思君耳、非如國風之思也。而史公亦假借用之。 ○比騷於詩、深得㫖趣。 ↩︎
鬧、 ↩︎
淖、溺也。 ↩︎
退、 ↩︎
蟬蛻、如蟬之去皮也。 ↩︎
嚼、 ↩︎
子、 ↩︎
皭、疏靜之貌。滓、濁也。 ↩︎
極贊屈原。 ○以上離騷、只虛寫。 ↩︎
閒接。又入敘事。 ↩︎
同佯、 ↩︎
詳張儀始終事、爲屈原諫楚王張本。 ↩︎
丹、浙、皆縣名、在弘農。 ↩︎
蓋、 ↩︎
一段。 ↩︎
即割楚地、以與楚和。 ↩︎
又算定懷王。 ↩︎
僅、 ↩︎
長句正是省句。 ↩︎
二段。 ○兩段詞簡而情備。 ↩︎
忽接入本傳。 ↩︎
只爲何不殺張儀一句、乃倒裝楚願得張儀一段、又倒裝張儀許楚一段、意思在此、而序事在彼。 ↩︎
張儀詐楚、客也、於此一結。 ↩︎
又起一難。 ↩︎
伏再用之根。 ↩︎
納、 ↩︎
懷王一欺於秦而國削、再欺於秦而身死。爲屈原作證、亦爲楚辭作序也。 ↩︎
再用子蘭、深著楚王之不明也。 ↩︎
嫉子蘭、先從楚人說起、見非屈原之私怨。 ↩︎
推屈平本意作議論。 ↩︎
忽又轉到離騷上。 ↩︎
應不忘欲反。 ↩︎
應冀君之一悟。 ↩︎
又寬一步。 ↩︎
泛泛感論。包羅古今無窮事。 ↩︎
將前事總作一收。 ↩︎
繳斷一句。 ↩︎
屑、 ↩︎
渫、不停污也。井渫而不食、使我心惻然、以其可用汲而不汲也。如有王之明者、汲而用之、則上下並受其福也。 ↩︎
憤切語。 ↩︎
接上屈平既嫉之、妙。 ↩︎
迴應上官大夫。 ↩︎
披、 ↩︎
極寫落魄悲憤之狀。 ○以下漁父辭。 ↩︎
三閭、掌王族昭屈景三姓之官。 ↩︎
似老氏之言。 ↩︎
醨、薄酒。 ↩︎
瑾、瑜、皆美玉。 ↩︎
只就漁父口中、翻出一段至理可參、有情有態、可詠可歌、詞家風度。 ↩︎
彈而振之、去其塵也。 ↩︎
問、 ↩︎
察察、淨潔 ↩︎
也。汶汶、垢蔽也。 ↩︎
常流、猶長流也。 ○汨羅之志已決。 ↩︎
枉入聲、 ↩︎
溫蠖、猶惛憒、楚詞作塵埃。 ○一氣流轉、機神跌宕。 ↩︎
懷沙賦刪去。 ↩︎
覓、 ↩︎
汨水在羅、故曰汨羅、今長沙屈潭是也。 ↩︎
磋、 ↩︎
借宋玉等、前襯屈原、後引賈誼。 ↩︎
人之雲亡、邦國殄瘁。 ↩︎
借投書事、接下賈誼傳。 ↩︎
皆離騷篇名。 ↩︎
讀其文而悲其志。 ↩︎
遊其地而想其人。 ↩︎
即用他吊屈原之意、以嘆賈生。 ↩︎
楚人命鴞曰服、賈生作服賦。 ↩︎
自悲自吊。 ○此屈賈合贊、凡四折、繚繞無際。 ↩︎
史記 ↩︎
引孔子之言。 ↩︎
不德、不有其德也。不失德、其德可見也。滋、益。章、明也。 ○引老子之言。 ↩︎
總斷一句。引孔子老子、是立言主意、以見酷吏之不可崇尚也。 ↩︎
立論醒徹。 ↩︎
謂秦法。 ↩︎
相遁、謂借法爲奸、而無情實、故至於不振。 ↩︎
費、 ○言本弊不除、則其末難止。 ↩︎
升、 ↩︎
同偷、 ↩︎
此時非酷吏救止、安能偷少頃之快、言勢不得不然、非與酷吏也。 ↩︎
溺、謂沉溺不舉也。 ○此言酷吏所由始。 ↩︎
無藉於嚴酷。 ○又引孔子之言。 ↩︎
何知有道德。 ○又引老子之言。 ↩︎
又總斷一句、應前。 ↩︎
漢之初。 ↩︎
觚、八棱有隅者。破觚爲圜、謂除去嚴法。 ↩︎
斲、削也。雕、刻鏤。斲雕爲樸、謂使反質素。 ↩︎
網極其疏、應上網密。 ↩︎
同乂、 ↩︎
烝烝、盛也。艾、治也。 ○一段慨想高文之治。 ↩︎
彼、指道德。此、指嚴酷。 ○一束用全力。 ↩︎
史記 ↩︎
韓非。 ↩︎
二句以儒俠相提而論、借客形主。 ↩︎
側重儒一句、起下文。 ↩︎
術、巧詐也。春秋、國史。 ↩︎
儒之僞者、誠不足言、起下次憲。 ↩︎
公晢哀、字季次、亦孔子弟子。 ↩︎
閭巷之儒、照閭巷之俠。 ↩︎
次、憲功名未著、而後世學者稱之。儒固自有真也、俠亦從可知矣。 ↩︎
立氣勢作威福、結私交以立強於世者、謂之遊俠。 ↩︎
亡者存之、死者生之。 ○句法。 ↩︎
二句、俠士本領。 ↩︎
稱遊俠一。 ↩︎
見遊俠不可無、接上生下、無限波瀾。 ↩︎
同巖、 ↩︎
太公望、行年七十、賣食棘津。 ↩︎
飢而食菜、則色病、故云菜也。 ↩︎
同災、 ↩︎
升、 ↩︎
正見遊俠之不可無也。感嘆處、史公自道、故曲折悲憤。 ↩︎
同以、 ↩︎
同享、 ↩︎
享、受也。以受其利者爲有德、何知有仁義也。 ○正應遭菑涉亂、接下。 ↩︎
伯夷未嘗許周以仁義、然享文武之利者、不以伯夷醜周之故、而貶損其王號。 ↩︎
強入聲、 ↩︎
柳蹠、莊蹻、皆大盜、其徒享其利、而誦義無窮。 ↩︎
三句出莊子胠篋篇。竊鉤之小、則爲盜而受誅、竊國之大、則爲侯而人享其利。故仁義存。 ↩︎
正對何知仁義二句。 ○此段言世俗止知有利、而不知俠士之義、極其感嘆。 ↩︎
暗指季次輩。 ↩︎
柴、 ↩︎
忽又嘆儒、皆有激之言也。 ↩︎
指遊俠。 ↩︎
稱遊俠二。 ↩︎
士之窮窘、無所解免、皆得託命、而望俠士之存亡生 ↩︎
、此誠人之所謂賢豪間者、而未可謂不得與儒齒也。 ○稱遊俠三。是史公爲遊俠立傳本意。 ↩︎
同與、 ↩︎
俠以權力、儒以道德、不可同日而論。 ○綰合次憲、略抑遊俠一筆、下即轉。 ↩︎
稱遊俠四。 ○以上儒俠夾寫、至此方歸本題。 ↩︎
布衣閭巷是主意、一有憑藉、便不足重。故下詳言之。 ↩︎
吳季札也。季札豈遊俠耶。然史公作傳、既重遊俠矣、必援名人以尊之、若貨殖傳之援子貢也。 ↩︎
齊田文。 ↩︎
楚黃歇。 ↩︎
趙勝。 ↩︎
魏無忌。 ↩︎
又借五人引起。 ↩︎
前有多少層折、方入本題。以爲止矣、偏又翻出一層、落下匹夫之俠。 ↩︎
其義誠高、其事誠難。 ○稱遊俠五。 ↩︎
儒與墨皆輕俠士、故不載。 ○又挽定儒字。 ↩︎
遙接布衣之俠、靡得而聞。 ○閭巷布衣匹夫之俠、是着意處。 ↩︎
緊照延陵、孟嘗、春申、平原、信陵之徒、五賓五主。 ↩︎
翰、 ↩︎
同網、 ○謂犯當世之法禁。 ○應以武犯禁。 ↩︎
名實相副、而不虛立。士厄必濟、而不虛附。 ○稱遊俠六。 ↩︎
至若引朋爲黨、以強爲宗、互相比周、施財以役乎貧民、恃其豪暴、侵凌孤弱、恣欲以自快者、不特不可語遊俠、而遊俠亦醜之。 ○此言遊俠自有真僞、不可不辨。 ↩︎
委、 ↩︎
一往情深。 ↩︎
史記 ↩︎
滑稽傳、乃從六藝莊語說來、此即史公之滑稽也。 ↩︎
天道恢弘、不必盡出於六藝。 ↩︎
二句爲滑稽之要領。 ↩︎
骨、 ↩︎
滑稽、詼諧也。 ↩︎
朔、 ↩︎
一總虛序。 ↩︎
好隱語。 ↩︎
勉、 ↩︎
沉湎、溺於酒也。 ↩︎
同飛、 ↩︎
話頭奇絕。 ↩︎
亦以隱語應、奇。 ↩︎
封即墨大夫。烹阿大夫。 ↩︎
田敬仲。 ↩︎
一段以大鳥喻、以朝諸縣令數句結之。 ↩︎
索、盡也。 ○加四字、無關於大笑、而大笑之神情俱現。 ↩︎
穰田、爲田求豐穰也。 ○又作隱語。 ↩︎
摟、 ↩︎
溝、 ○甌窶、高地狹小之區。篝、籠也。 ↩︎
爺、 ↩︎
昌遮切、 ○污邪、下地田也。 ↩︎
穰穰、多也。 ↩︎
一語兩關、滑稽之極。 ↩︎
二段以穰田喻、以益黃金數句結之。 ↩︎
一路皆以劈空奇論成文。 ↩︎
絹、 ↩︎
溝、 ↩︎
同跽、 ○帣、收也。韝、臂杆也。鞠、曲也。𦜕、小跪也。謂收袖而曲跪也。 ↩︎
猝、 ↩︎
三徑字、對下二參字。 ↩︎
曹、輩也。 ↩︎
熾、 ↩︎
眙、視不移也。 ↩︎
二、 ↩︎
極意摹寫。 ↩︎
同三、 ○句法變而趣。 ○上雲、一斗一石、此又添出二斗、五六鬥、八斗、參差錯落。 ↩︎
飲酒半罷半在曰闌。 ↩︎
籍、 ↩︎
如、 ↩︎
襦、汗衣也。 ↩︎
同香、 ↩︎
句法又變。 ○逐節遞入、入落花流水、溶溶漾漾、而中間有用韻者、有不用韻者、字句之妙、情事之妙、清新俊逸、賦手賦心。 ↩︎
又忽作莊語。 ↩︎
三段以飲酒喻、以罷長夜之飲一句結之。總是談言微中可以解紛之意。 ○下有優孟、優旃二傳、併合贊。 ↩︎
史記 ↩︎
至治之世。不知有貨殖。 ↩︎
同晚、 ↩︎
言必用老子所說以爲務、而挽近之世、止知塗飾民之耳目、必不可行矣。 ○史公將伸己說、而先引老子之言破之。 ↩︎
頂至治之極。 ↩︎
宦、 ↩︎
謂勢所能至之榮也。 ○此欲富之根。 ↩︎
尖、 ↩︎
微妙之論。 ↩︎
民多嗜慾、則不能至治矣。 ↩︎
善者因之、是神農以前人。利道、是太公一流。教誨、整齊、是管仲一流。最下與爭、則武帝之鹽鐵平準矣。史公其多感慨乎。 ↩︎
盧、 ↩︎
谷、楮也、皮可爲紙。纑、紵屬、可以爲布。旄、牛尾也。 ↩︎
南、 ↩︎
妹、 ↩︎
連、鉛之未鏈者。璣、珠之不圓者。 ↩︎
傑、 ↩︎
龍門、山名、在馮翊夏陽縣。碣石、近海山名、在冀北。 ↩︎
棋置、如圍棋之置、言處處皆有也。 ○忽變一倒句、妙。 ↩︎
方論貨殖之理、忽雜敘四方土產、筆勢奇矯。 ↩︎
長句。 ↩︎
農虞工商、是貨殖之人、前後脈絡。 ↩︎
宕句有致。 ↩︎
物賤極必貴、而貴極必賤、故賤者貴之徵、貴者賤之徵。 ○貨殖盡此二語、是一篇主意。 ↩︎
正見俗之漸民、而貨殖之不可已也。 ↩︎
三寶、謂珠玉金。 ↩︎
同闢、 ↩︎
農、工、虞、商、復點。 ↩︎
富國、富家、是通篇眼目。 ↩︎
此段就上文一反、言貨殖亦非易事、存乎其人、以引起太公管仲等。 ↩︎
齊地。 ↩︎
昔、 ↩︎
魯、 ○潟鹵、鹹地也。 ↩︎
同襁、 ↩︎
引太公管仲、以爲貨殖之祖。 ↩︎
九府、蓋錢之府藏、論鑄錢之輕重、故云輕重九府。 ↩︎
太公管仲是富國。 ↩︎
同已、 ↩︎
言失其富厚之勢、則客無所附而不樂。 ↩︎
豔富羞貧、雖有激之語、然亦確論。 ↩︎
葉釐、 ↩︎
四句用韻、蓋古歌謠也。熙熙、和樂也。壤壤、和緩貌。 ↩︎
暗刺時事、語多感慨。 ↩︎
史記 ↩︎
先人、謂先代賢人。 ↩︎
適當五百歲之期。 ↩︎
點出六經。 ↩︎
何敢自嫌值五百歲而讓之也。明明欲以史記繼春秋意。 ↩︎
胡、 ↩︎
設爲問答、單提春秋、見史記源流。 ↩︎
仲舒。 ↩︎
王事、即王道。 ○一句斷盡春秋。已下乃極嘆春秋一書之大。 ↩︎
春秋原實著當時行事、非空言垂訓。 ↩︎
人不決曰猶豫。 ↩︎
此段專贊春秋、下復以諸經陪說。 ↩︎
洛、 ↩︎
又從易禮書詩樂說到春秋、以應起。 ↩︎
再將諸經與春秋結束一通。 ↩︎
莫切近於春秋、應上深切著明。 ○以下獨詳論春秋。 ↩︎
春秋萬八千字。 ↩︎
櫽括春秋全部文字。 ↩︎
升、 ↩︎
所以弒君亡國及奔走、皆是失仁義之本。 ↩︎
今易無此語、易緯有之。 ↩︎
此易坤卦之詞、文亦稍異。 ○兩引易詞、以明本之不可失也。 ○櫽括春秋全部事蹟。 ↩︎
春秋所該甚廣、而君臣父子之分、猶有獨嚴、故提出言之。 ↩︎
總上文而言、其實心本欲爲善、但爲之而不知其義理、憑空加以罪名、而不敢辭。 ○春秋實有此等事、特爲揭出、甚言春秋之義、不可不知也。 ↩︎
禮緣義起、故並言之。 ○又即春秋生出禮義二字。 ↩︎
爲臣下所幹犯。 ↩︎
應被之空言而不敢辭句。 ↩︎
一句極贊春秋、收括前意。 ↩︎
四句引治安策語、見春秋所以作、並史記所以作之意。 ↩︎
武帝。 ↩︎
再借壺遂語辨難、一番迴護自家、妙。 ↩︎
委、 ↩︎
疊用唯唯否否不然、妙。唯唯、姑應之也。否否、略折之也。不然、特申明之也。 ↩︎
又是先人。 ↩︎
又言春秋與諸經同義、皆純厚隆盛之書、非刺譏之文。極得宣尼作春秋微意。 ↩︎
應上遇明天子。 ↩︎
指獲麟。 ↩︎
封、泰山上築土爲壇、以祭天。禪、泰山下小山上除地爲墠、以祭山川。 ↩︎
受天命清和之氣。 ↩︎
平聲、 ↩︎
亦、 ↩︎
傳夷夏之言者曰譯、俗謂之通士。款塞、叩塞門也。 ↩︎
言口不能悉誦、故不可不載之書。 ↩︎
此句賓。 ↩︎
此句主。 ↩︎
應下得守職。 ↩︎
一、 ↩︎
二、 ↩︎
三、 ↩︎
作字呼應。 ↩︎
正對欲以何明句。 ○壺遂問答一篇完。 ↩︎
太初元年、至天漢三年。 ↩︎
詳後報任安書中。 ○可見史公未遭禍前、已作史記、特未卒業耳。 ↩︎
受腐刑。 ↩︎
隱、憂也。約、猶屈也。 ↩︎
史公欲卒成史記、故以此句喚起。 ↩︎
有、 ↩︎
頻上聲、 ↩︎
腳、 ○臏、刖刑、去膝蓋骨。 ↩︎
即呂氏春秋。 ↩︎
稅、 ↩︎
非作孤憤說難等篇、十餘萬言。 ○又組織六經作餘波、而添出離騷、國語等作陪、更妙。 ↩︎
又借詩作結、文法更變化。 ↩︎
武帝至雍、獲白麟、遷以爲述事之端、上紀黃帝、下至麟止、猶孔子絕筆於獲麟也。史公雖欲不比春秋之作、又不可得矣。 ↩︎
司馬遷 ↩︎
太史公、遷父談也。走、猶僕也。言己爲太史公掌牛馬之僕、自謙之辭也。 ↩︎
任安字。 ↩︎
遷既被刑之後、爲中書令、尊寵任職、故任安責以推賢進士。 ○二句任安來書。 ↩︎
望、怨也。 ○二句任安書中意。 ↩︎
一句辨過、下更詳辨。 ↩︎
疲、 ↩︎
殘、被刑。穢、惡名。 ↩︎
言無知心之人、誰可告語。起下文。 ↩︎
去聲、 ↩︎
平聲、 ↩︎
言無知己者、設欲爲善、當爲誰爲之、復欲誰聽之。 ↩︎
呂氏春秋曰、伯牙鼓琴、意在泰山、鍾子期曰、善哉巍巍若泰山、俄而志在流水、子期曰、善哉湯湯乎若流水。子期死、伯牙破琴絕弦、終身不復鼓琴、以爲世無賞音者。 ↩︎
大質、身也。 ↩︎
隨侯珠、和氏璧。 ↩︎
許由、伯夷。 ↩︎
點、辱也。 ○一段先作如許曲折、漸引入情。 ↩︎
從武帝還。 ↩︎
卑賤之事。苦煩務也。 ↩︎
少卿相見時近。 ↩︎
猝、 ↩︎
卒卒、促遽貌。閒、隙也。 ○說前所以不答之故。 ↩︎
安爲戾太子事囚獄、更旬月後、便當就刑。季冬、刑日也。 ↩︎
搏、 ↩︎
薄、迫也。又迫從天子將祭祀於雍。 ↩︎
難言其死、故云不可諱。 ↩︎
滿、 ↩︎
懣、悶也。 ↩︎
謂任安恨不見報。 ○說今所以答之故。 ↩︎
今乃答。 ↩︎
前不即答。 ↩︎
一段又作如許曲折、看他一片心事、更無處明、而欲明向將死之友、可以想見故人交情。 ↩︎
特標五者、言有此始得列於士林、見己之無復有此、以起下意。 ↩︎
同慘、 ↩︎
須利贖罪、而家貧、最憯也。 ↩︎
盡心事君、而見誣、最痛也。 ↩︎
辱先人之職業、行莫醜焉。 ↩︎
構、 ↩︎
陷割勢之極刑、恥莫大焉。詬、恥也。宮、腐刑也。男子割勢、女子幽閉、次死之刑。 ○緊承四句、正與上五者相反。 ↩︎
接上起下。 ↩︎
孔子居衛、靈公與夫人同車、令宦者雍渠參乘、孔子去衛適陳。 ↩︎
趙良說商君曰、今君之見秦王也、因嬖人景監以爲主、非所以爲名也。寒心、懼其禍必至。 ↩︎
同子、武帝朝宦官趙談也。與遷父同名、故諱曰同子。袁盎字絲。趙談參乘、袁盎伏車前曰、陛下奈何與刀鋸餘同載。 ↩︎
應所從來遠。 ↩︎
言士羞與宦豎爲伍。 ↩︎
以上敘己虧體辱親、不足薦士。答任安書中推賢進士語。 ↩︎
緒、餘也。 ↩︎
不能一。 ↩︎
不能二。 ↩︎
牽、 ↩︎
搴、拔取也。 ○不能三。 ↩︎
不能四。 ↩︎
以上敘己平日不能致功名。引咎自責、文勢雄拔。 ↩︎
廁、間也。太史令千石、故比下大夫。 ↩︎
外廷、朝堂也。 ↩︎
如恨如悔、胸中鬱勃不堪之況、盡情傾露。 ↩︎
塔、 ↩︎
戎上聲、 ↩︎
闒茸、猥賤也。 ↩︎
此段申言不足薦士、再答安意。 ↩︎
加一筆、更悲惋。 ↩︎
以下敘己所以被禍之由。此一句管到受辱著書、且與下文未易一二爲俗人言難爲俗人言相呼應。 ↩︎
負、猶無也。不羈、言才質高遠、不可羈繫也。 ↩︎
言襲先人太史舊職。周衛、宿衛周密也。 ↩︎
頭戴盆則不得望天、望天則不得戴盆、事不可兼施、言己方一心於史職、不暇修人事也。 ↩︎
初意本如此。 ↩︎
捷轉。 ↩︎
同爲侍中。 ↩︎
先明與陵無舊好。 ↩︎
自守奇節之士。 ↩︎
以身從事曰殉。 ↩︎
次明於陵有獨賞。 ↩︎
一振。 ↩︎
同酶、 ↩︎
孽、 ↩︎
媒、酒酵也。糵、麴也。謂釀成其禍也。 ↩︎
一落。 ↩︎
此下言李陵之勝敗、曲折周悉。 ↩︎
匈奴庭。 ↩︎
蟬、 ↩︎
匈奴號。 ↩︎
陵軍士少、殺匈奴倍多、故曰過當。 ↩︎
同氈、 ↩︎
旃裘、匈奴所服。 ↩︎
左賢王、右賢王、並匈奴侯王之號。 ↩︎
恣、 ○積、露積也。 ↩︎
去聲、 ↩︎
誨、 ↩︎
血沾而曰沬。淚入口曰飲。 ↩︎
宦、 ○弮、弩弓也。陵時矢盡、故張空弓。 ↩︎
一段極力描寫。 ↩︎
陵麾下騎陳步樂、報陵戰克捷。 ↩︎
故意寫出公卿王侯醜狀。 ↩︎
故意寫出。 ○已上詳敘李陵。 ↩︎
款款、忠實貌。 ↩︎
味之甘者自絕、食之少者分之。 ○上素所蓄積句、與此素與士大夫絕甘分少句、兩素字遙關。 ↩︎
敗降匈奴。 ↩︎
彼觀、猶觀彼也。 ↩︎
欲立功於匈奴以當罪、乃所以報漢也。 ↩︎
事既無可如何、計不得不出此。 ○此句正推原陵意、妙。 ↩︎
僕、 ↩︎
況其摧破匈奴之兵、已足以表白於天下矣。 ○此段以以爲二字貫、是遷意中語。 ↩︎
未得其便。 ↩︎
上段意中之㫖。 ↩︎
對上慘愴怛悼。 ↩︎
厓、 ↩︎
恣、 ↩︎
睚眥、忤目相視貌。 ○對上媒糵其短。 ↩︎
稅、 ↩︎
初上遣貳師將軍李廣利徵匈奴、令陵爲助。及陵與單于相值、而貳師無功、聞遷言、謂遷欲沮止貳師、以成李陵、而爲其遊說、遂下獄。理、治獄官。 ↩︎
拳拳、忠謹貌。列、陳也。 ↩︎
吏議以爲誣上、天子終從其議、定爲宮刑。 ↩︎
法可以金贖罪、而遷無金可以自贖。 ↩︎
觀家貧貨賂三句、則知史遷作貨殖遊俠二傳、非無爲也。 ↩︎
伍、對也。 ↩︎
陵、 ↩︎
語、 ↩︎
囹圄、獄也。 ↩︎
已上詳敘自己。 ↩︎
是、 ↩︎
佴、次也。養蠶之室溫而密、腐刑患風、須入密室乃得全、因呼爲蠶室。 ↩︎
一二、謂委屈也。言陵與己事、俱不能委曲向俗人說、謂俗人不知也。 ○此段總結上兩段、下乃專敘己所以不自引決之意。 ↩︎
漢初功臣剖符世爵、又論功定封、申以丹書之信。 ↩︎
遷父爲太史、掌知天文、律歷、卜筮、祠祝之事。 ↩︎
不爲天子所重、故爲流俗所輕。 ↩︎
自引決。 ↩︎
挽一句指僕之先以下言。 ↩︎
同趨、 ↩︎
彼此忖量、輕重較然、結上生下。 ↩︎
義理、顏色。 ↩︎
言辭、教令。 ↩︎
詘體、長跪也。 ↩︎
易服、著赭衣。 ↩︎
關木、杻械也。索、繩也。棰、杖也。楚、荊也。 ↩︎
剔毛髮、髡也。嬰、繞也。嬰金鐵、鉗也。 ↩︎
短、 ↩︎
黥刖、劓刵。 ↩︎
宮刑腐臭、故曰腐刑。 ○歷借不辱受辱者、以形己之極辱、文字奇麗而瑰瑋。 ↩︎
上大夫有罪、則賜自殺、不致加刑以辱之、所以勵士節。 ○曲一筆、言此是太始之言、非今日之謂。 ↩︎
檻、圈也。穿地爲坑曰阱。 ↩︎
其威爲人所制約、故漸積至此。 ○引起。 ↩︎
鮮、明也。未遇刑自殺爲鮮明。士之勵節如此。 ↩︎
邦、 ↩︎
榜、擊也。 ↩︎
還、 ↩︎
圜牆、 ↩︎
搶、突也。 ↩︎
驚惕而喘息。 ↩︎
勉強厚顏。 ↩︎
以上敘己受辱。 ↩︎
文王。 ↩︎
有、 ↩︎
羑里、殷獄名。 ↩︎
秦始皇相。 ↩︎
先行墨劓剕宮、而後大辟、故曰具五刑。 ↩︎
韓信爲楚王、人有告信欲反、高祖用陳平謀、僞遊雲夢、信謁上於陳、高祖令武士縛信、載後車。至洛陽、赦爲淮陰侯。 ↩︎
彭越、梁王。高祖誅陳豨、徵兵於梁、越稱病、上捕之、囚於洛陽。張敖嗣父耳爲王、人告其反、捕系之。 ↩︎
絳侯周勃。誅諸呂、立孝文、權盛於五伯。後有告勃謀反者、遂囚於請罪之室。 ↩︎
去聲、 ↩︎
者、 ↩︎
魏其侯竇嬰。坐灌夫罵丞相田鼢不敬、論棄市。赭、赤色。罪人之服。關、穿也。三木在頸及手足、杻枷械也。 ↩︎
布爲楚將、數窘漢王、楚滅、高祖購求布千金、敢舍匿者、罪三族、布乃髡鉗之魯朱家、賣之。 ↩︎
丞相田鼢娶燕王女爲夫人、太后詔列侯宗室皆往賀、潁陰侯灌夫怒罵之、坐不敬、乃繫於田鼢所居之室。 ↩︎
同網、 ↩︎
罔、猶法也。 ↩︎
歷引被辱古人自證。 ↩︎
言勇怯強弱、皆緣形勢頓殊、原無定體、自古以然、何足怪乎。 ↩︎
言人不能早自裁決、以出獄吏繩墨之外、而稍遲疑、則至鞭棰、欲引節自絕、不亦遠於知幾乎。 ↩︎
找轉刑不上大夫句。 ○以上言不必引決、以下言己之不引決、乃更有所欲爲。 ↩︎
言激於義理者、則不貪生念顧、義不得已也。 ↩︎
言父母兄弟已喪、無可念矣。視我於妻子何如哉、言何足顧也。 ↩︎
死節要歸於義、何嘗論勇怯。 ↩︎
跌宕。 ↩︎
荊揚淮海之間、呼奴爲臧、呼婢爲獲。 ↩︎
應上不得已。 ○再跌宕。 ↩︎
凡作無數跌宕、方說出作史記本意。筆勢何等紆迴、何等鬱勃。 ↩︎
升、 ↩︎
惕、 ↩︎
倜儻、卓異也。 ○先虛提一筆。 ↩︎
崇侯譖西伯於紂、紂乃囚之於羑里。西伯演易之八卦爲六十四。 ↩︎
孔子厄於陳蔡、還作春秋。 ↩︎
屈原爲楚懷王左徒、上官大夫讒之、被放逐、乃作離騷經。 ↩︎
失明、謂無目也。 ↩︎
頻上聲、 ↩︎
孫臏與龐涓俱學兵法、涓自以爲能不及臏、乃陰使人召臏、至則刑斷其兩足而黥之。臏、刖刑、去膝蓋骨。人因呼爲孫臏。 ↩︎
秦始皇遷呂不韋於蜀、於是著書、以爲八覽六論十二紀、名呂氏春秋。 ↩︎
稅、 ↩︎
韓非、韓之公子也、入秦爲李斯所毀、下獄。非先曾著孤憤說難十餘萬言。 ↩︎
倒句。 ↩︎
述往古興亡賢愚之事、思來者以作戒也。 ○三句總承上八句說、此廣引被辱著書之人、以發作史之意。 ↩︎
獨復引左氏孫子者、以其廢疾與己同、因遂言著書、宜與之一例也。 ↩︎
黃帝。 ↩︎
漢武。 ↩︎
忍一時之辱、而重萬世之名、立志誠卓。 ↩︎
藏於山者、備亡失也。 ↩︎
傳之同志、廣之邑都。 ↩︎
史遷深以刑餘爲辱、故通篇不脫一辱字。此結言著書償前辱、聊以自解。 ↩︎
迴應前文、關鎖緊密。 ↩︎
負累之下、未易可居。 ↩︎
下流、至賤也。 ↩︎
言如此便應逃遁遠去。 ↩︎
蛤、 ↩︎
閨閣臣、閹臣。引、出也。狂惑、謂小人。言所以不得逃遁遠去、只因久系閨閣之臣、故不得自主耳。豈真得位行道哉。 ↩︎
辣、 ↩︎
剌、戾也。 ○此書大㫖、總是卻少卿推賢進士之教。故四字爲一篇綱領、始終亦自相應。 ↩︎
萬、 ↩︎
曼、美也。 ↩︎
恐益爲俗人所不信。 ↩︎
言死後名譽流於千載也。 ○直應上本末未易明句。 ↩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