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梅直講書 #
軾每讀《詩》至《鴟鴞》,讀《書》至《君奭》,常竊悲周公之不遇。2及觀《史》,3見孔子厄於陳、蔡之間,而絃歌之聲不絕,顏淵、仲由之徒相與問答。夫子曰:“‘匪兕匪虎,率彼曠野。’吾道非耶?吾何爲於此?”顏淵曰:“夫子之道至大,故天下莫能容。雖然,不容何病?不容然後見君子。”夫子油然而笑曰:“回,使爾多財,吾爲爾宰。”夫天下雖不能容,而其徒自足以相樂如此。4乃今知周公之富貴,有不如夫子之貧賤。夫以召公之賢,以管、蔡之親,而不知其心,則周公誰與樂其富貴?而夫子之所與共貧賤者,皆天下之賢才,則亦足以樂乎此矣。5
軾七、八歲時,始知讀書,聞今天下有歐陽公者,其爲人如古孟軻、韓愈之徒;6而又有梅公者從之遊,而與之上下其議論。7其後益壯,始能讀其文詞,想見其爲人。意其飄然脫去世俗之樂,而自樂其樂也。8方學爲對偶聲律之文,9求升斗之祿,自度無以進見於諸公之間。來京師逾年,未嘗窺其門。10今年春,天下之士羣至於禮部,執事與歐陽公實親試之,軾不自意獲在第二。既而聞之,執事愛其文,以爲有孟軻之風,而歐陽公亦以其能不爲世俗之文也而取,是以在此。11非左右爲之先容,非親舊爲之請屬,12而向之十餘年間,聞其名而不得見者,一朝爲知己。13退而思之,人不可以苟富貴,亦不可以徒貧賤。14有大賢焉而爲其徒,則亦足恃矣。15苟其僥一時之幸,從車騎數十人,使閭巷小民聚觀而讚歎之,亦何以易此樂也!16傳曰:“不怨天,不尤人”,蓋“優哉遊哉,可以卒歲”。17執事名滿天下,而位不過五品,其容色溫然而不怒,其文章寬厚敦樸而無怨言,此必有所樂乎斯道也,軾願與聞焉。18
此書敘士遇知己之樂。遂首援周公有管、蔡之流言,召公之不悅以形起,而自比於聖門之徒。長公之推尊梅公,與陰自負意,亦極高矣。細看此文,是何等氣象,何等采色!其議論真足破千古來俗腸。絕妙。
喜雨亭記 #
亭以雨名,誌喜也。20古者有喜,則以名物,示不忘也。21周公得禾,以名其書;22漢武得鼎,以名其年;23叔孫勝敵,以名其子。24其喜之大小不齊,其示不忘一也。25
予至扶風之明年,始治官舍。爲亭於堂之北,而鑿池其南,引流種樹,以爲休息之所。26是歲之春,雨麥於岐山之陽,其佔爲有年。27既而彌月不雨,民方以爲憂。28越三月,乙卯乃雨,甲子又雨,民以爲未足。29丁卯大雨,三日乃止。30官吏相與慶於庭,商賈相與歌於市,農夫相與忭於野,31憂者以喜,病者以愈,32而吾亭適成。33
於是舉酒於亭上,以屬34客而告之,35曰:“五日不雨可乎?36曰:‘五日不雨則無麥。’十日不雨可乎?37曰:‘十日不雨則無禾。’無麥無禾,歲且薦38飢,獄訟繁興而盜賊滋熾。則吾與二三子,雖欲優遊以樂於此亭,其可得耶?39今天不遺斯民,始旱而賜之以雨,使吾與二三子得相與優遊而樂於此亭者,皆雨之賜也。其又可忘耶?” 40
既以名亭,又從而歌之,曰:“使天而雨珠,寒者不得以爲襦;41使天而雨玉,飢者不得以爲粟。一雨三日,伊誰之力?42民曰太守。太守不有,歸之天子。天子曰不然,歸之造物。造物不自以爲功,歸之太空。太空冥冥,不可得而名。吾以名吾亭。” 43
只就「喜雨亭」三字,分寫、合寫、倒寫、順寫、虛寫、實寫,即小見大,以無化有。意思愈出而不窮,筆態輕舉而蕩漾,可謂極才人之雅緻矣。
凌虛臺記 #
國於南山之下,宜若起居飲食與山接也。45四方之山,莫高於終南,46而都邑之麗山者,莫近於扶風。47以至近求最高,其勢必得。而太守之居,未嘗知有山焉。雖非事之所以損益,而物理有不當然者。48此凌虛之所爲築也。49
方其未築也,太守陳公杖履逍遙於其下,見山之出於林木之上者,累累如人之旅行於牆外而見其髻50也,曰:“是必有異。”51使工鑿其前爲方池,以其土築臺,高出於屋之檐而止。然後人之至於其上者,恍然不知臺之高,而以爲山之踊躍奮迅而出也。52公曰:“是宜名凌虛。”53以告其從事蘇軾,而求文以爲記。54
軾復於公曰:“物之廢興成毀,不可得而知也。55昔者荒草野田,霜露之所蒙翳,狐虺之所竄伏。方是時,豈知有凌虛臺耶?56廢興成毀,相尋於無窮,則臺之復爲荒草野田,皆不可知也。57嘗試與公登臺而望,其東則秦穆之祈年、橐泉也,58其南則漢武之長楊、五柞,59而其北則隋之仁壽、唐之九成也。60計其一時之盛,宏傑詭麗,堅固而不可動者,豈特百倍於臺而已哉!61然而數世之後,欲求其彷彿,而破瓦頹垣無復存者,既已化爲禾黍荊棘丘墟隴畝矣,而況於此臺歟!62夫臺猶不足恃以長久,而況於人事之得喪、忽往而忽來者歟?而或者欲以誇世而自足,則過矣。63蓋世有足恃者,而不在乎臺之存亡也。”64既以言於公,退而爲之記。
通篇只是興成廢毀二段,一寫再寫,悲歌慷慨,使人不樂。然在我有足恃者,何不樂之有?蓋其胸中實有曠觀達識,故以至理出爲高文。若認作一篇譏太守文字,恐非當日作記本旨。
超然臺記 #
凡物皆有可觀。苟有可觀,皆有可樂。66非必怪奇偉麗者也,餔糟啜醨,67皆可以醉,果蔬草木,皆可以飽。推此類也,吾安往而不樂?68
夫所爲求福而辭禍者,以福可喜而禍可悲也。人之所欲無窮,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。69美惡之辨戰於中,而去取之擇交乎前,則可樂者常少,而可悲者常多。70是謂求禍而辭福。71夫求禍而辭福,豈人之情也哉?物有以蓋之矣。72彼遊於物之內,而不遊於物之外。73物非有大小也,自其內而觀之,未有不高且大者也。彼挾其高大以臨我,則我常眩亂反覆,74如隙中之觀鬥,又烏知勝負之所在?75是以美惡橫生,而憂樂出焉,可不大哀乎!76
予自錢塘移守膠西,77釋舟楫之安,而服車馬之勞;去雕牆之美,而庇採椽之居;78背湖山之觀,而行桑麻之野。79始至之日,歲比不登,盜賊滿野,獄訟充斥,而齋廚索然,日食杞菊,80人固疑予之不樂也。81處之期年,而貌加豐,發之白者日以反黑。予既樂其風俗之淳,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。82於是治其園囿,潔其庭宇,伐安丘、高密之木,83以修補破敗,爲苟完之計。而園之北,因城以爲臺者舊矣,稍葺而新之。時相與登覽,放意肆志焉。84南望馬耳、常山,85出沒隱見,若近若遠,庶幾有隱君子乎?86而其東則廬山,87秦人盧敖88之所從遁也。89西望穆陵,90隱然如城郭,師尚父、91齊威公92之遺烈猶有存者。93北俯濰水,94慨然太息,思淮陰95之功,而吊其不終。96臺高而安,深而明,夏涼而冬溫,97雨雪之朝,風月之夕,予未嘗不在,客未嘗不從。98擷99園疏,取池魚,釀100秫101酒,瀹脫粟而食之,曰:“樂哉!遊乎!”102
方是時,予弟子由,適在濟南,聞而賦之,且名其臺曰“超然”。103以見予之無所往而不樂者,蓋遊於物之外也。104
是記先發超然之意,然後入事。其敘事處,忽及四方之形勝,忽入四時之佳景,俯仰情深,而總歸之一樂。真能超然物外者矣。
放鶴亭記 #
熙寧106十年秋,彭城 107大水。雲龍山人張君之草堂,水及其半扉。108明年春,水落,遷於故居之東、東山之麓。109升高而望,得異境焉,作亭於其上。110彭城之山,岡嶺四合,隱然如大環,獨缺其西一面,而山人之亭,適當其缺。111春夏之交,草木際天,秋冬雪月,千里一色,風雨晦明之間,俯仰百變。112山人有二鶴,甚馴 113而善飛,114旦則望西山之缺而放焉,縱其所如,或立於陂 115田,116或翔於雲表,暮則傃117東山而歸,118故名之曰“放鶴亭”。 119
郡守蘇軾,時從賓佐僚吏往見山人,飲酒於斯亭而樂之。120挹山人而告之,121曰:“子知隱居之樂乎?雖南面之君,未可與易也。122《易》曰:‘鳴鶴在陰,其子和之。’123《詩》曰:‘鶴鳴於九皋,聲聞於天。’124蓋其爲物清遠閒放,超然於塵埃之外,故《易》、《詩》人以比賢人君子。隱德之士,狎而玩之,宜若有益而無損者,然衛懿公好鶴則亡其國。125周公作《酒誥》,126衛武公作《抑》戒,127以爲荒惑敗亂,無若酒者,而劉伶、阮籍之徒,以此全其真而名後世。128嗟夫!南面之君,雖清遠閒放如鶴者,猶不得好,好之則亡其國。而山林遁世之士,雖荒惑敗亂如酒者,猶不能爲害,而況於鶴乎?由此觀之,其爲樂未可以同日而語也。”129
山人欣然而笑曰:“有是哉!” 130乃作放鶴、招鶴之歌曰:“鶴飛去兮西山之缺,高翔而下覽兮擇所適。翻然斂翼,宛將集兮,忽何所見,矯然而復擊。獨終日於澗谷之間兮,啄蒼苔而履白石。131鶴歸來兮東山之陰。其下有人兮,黃冠草履,葛衣而鼓琴。躬耕而食兮,其餘以汝飽。歸來歸來兮,西山不可以久留。”132
記放鶴亭,卻不實寫隱士之好鶴。乃於題外尋出「酒」字,與「鶴」字作對。兩兩相較,真見得南面之樂無以易隱居之樂。其得心應手處,讀之最能發人文機。
石鐘山記 #
《水經》雲:“彭蠡134之口有石鐘山焉。”135酈136元137以爲下臨深潭,微風鼓浪,水石相搏,聲如洪鐘。138是說也,人常疑之。139今以鐘磬置水中,雖大風浪不能鳴也,而況石乎!140至唐李渤141始訪其遺蹤,得雙石於潭上,扣而聆之,南聲函胡,142北音清越,143枹144止響騰,餘韻徐歇。145自以爲得之矣。146然是說也,餘尤疑之。147石之鏗然有聲者,所在皆是也,而此獨以鍾名,何哉?148
元豐149七年六月丁丑,餘自齊安舟行適臨汝,150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,151送之至湖口,因得觀所謂石鍾者。寺僧使小童持斧,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,硿硿152然。153餘固笑而不信也。154至其夜月明,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。大石側立千尺,如猛獸奇鬼,森然欲搏人;而山上棲鶻,155聞人聲亦驚起,磔磔156雲霄間;又有若老人欬157且笑于山谷中者,或曰:“此鸛鶴也。”158餘方心動欲還,159而大聲發於水上,噌160吰161如鐘鼓不絕。162舟人大恐。徐而察之,則山下皆石穴罅,163不知其淺深,微波入焉,涵澹164澎165湃166而爲此也。167舟回至兩山間,將入港168口,有大石當中流,可坐百人,空中而多竅,與風水相吞吐,有窾169坎鏜170鞳171之聲,172與向之噌吰者相應,如樂作焉。173因笑謂邁曰:“汝識之乎?噌吰者,周景王之無射174也;175窾坎鏜鞳者,魏莊子之歌鐘也。176古之人不餘欺也! ”177
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,可乎?178酈元之所見聞殆與餘同,而言之不詳;179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,故莫能知;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,此世所以不傳也。180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,自以爲得其實。181餘是以記之,蓋嘆酈元之簡,而笑李渤之陋也。182
世人不曉石鍾命名之故,始失於舊注之不詳,繼失於淺人之俗見。千古奇勝,埋沒多少!坡公身歷其境,聞之真,察之晰,從前無數疑案,一一破明。悅心快目!
潮州韓文公廟碑 #
匹夫而爲百世師,一言而爲天下法。184是皆有以參天地之化,關盛衰之運。185其生也,有自來;186其逝也,有所爲。187故申、呂自嶽降,188傅說爲列星,189古今所傳,不可誣也。190孟子曰:“吾善養吾浩然之氣。191是氣也,寓於尋常之中,而塞乎天地之閒。”卒192然遇之,則王公失其貴,晉、楚失其富,良、平193失其智,賁、育194失其勇,儀、秦195失其辯,196是孰使之然哉?197其必有不依形而立,不恃力而行,不待生而存,不隨死而亡者矣。198故在天爲星辰,在地爲河嶽。幽則爲鬼神,而明則復爲人。此理之常,無足怪者。199
自東漢以來,道喪文弊,異端並起,歷唐貞觀200、開元201之盛,輔以房、202杜、203姚、204宋205而不能救206。獨韓文公起布衣,談笑而麾之,天下靡然從公,復歸於正,207葢三百年於此矣。208文起八代之衰,209而道濟天下之溺,210忠犯人主之怒,211勇奪三軍之帥。212豈非參天地,關盛衰,浩然而獨存者乎?213
蓋嘗論天人之辨,以謂人無所不至,214惟天不容僞。215智可以欺王公,216不可以欺豚魚。217力可以得天下,218不可以得匹夫匹婦之心。219故公之精誠,能開衡山之雲,220而不能回憲宗之惑。221能馴222鱷魚之暴,223而不能弭224皇甫鎛225、李逢吉之謗。226能信於南海之民,廟食百世,227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於朝廷之上。228蓋公之所能者,天也。其所不能者,人也。229
始潮人未知學,公命進士趙德爲之師。自是潮之士,皆篤於文行,延及齊民,230至於今,號稱易治。信乎孔子之言:“君子學道則愛人,小人學道則易使也。”231潮人之事公也,飲食必祭,水旱疾疫,凡有求,必禱焉。232而廟在刺史公堂之後,民以出入爲艱。前太守欲請諸朝,作新廟,不果。元祐233五年,朝散郎王君滌來守是邦,凡所以養士治民者,一以公爲師。民既悅服,234則出令曰:“願新公廟者聽。”235民歡趨之。卜地於州城之南七里,期年而廟成。236
或曰:“公去國萬里,而謫於潮,不能一歲而歸。237沒而有知,其不眷戀於潮也審矣。”軾曰:“不然。公之神在天下者,如水之在地中,無所往而不在也。238而潮人獨信之深,思之至,焄239蒿悽愴,240若或見之。譬如鑿井得泉,而曰水專在是,豈理也哉!”241
元豐242元年,詔封公昌黎伯,243故榜曰:昌黎伯韓文公之廟。244潮人請書其事於石,245因作詩以遺之,使歌以祀公。其辭曰:
作書詆佛譏君王,258要觀南海窺衡、湘,259歷舜九嶷260吊英皇,261
韓公貶於潮,而潮祀公爲神。蓋公之生也,參天地,關盛衰,故公之沒也,是氣猶浩然獨存。東坡極力推尊文公,豐詞瓌調,氣焰光采,非東坡不能爲此,非韓公不足當此。千古奇觀也。
乞校正陸贄奏議進御札子 #
臣等猥272以空疏,備員講讀,273聖明天縱,學問日新,臣等纔有限而道無窮,心欲言而口不逮,以此自愧,莫知所爲。274竊謂人臣之納忠,譬如醫者之用藥,藥雖進於醫手,方多傳於古人。若已經效於世間,不必皆從於己出。275
伏見唐宰相陸贄,才本王佐,學爲帝師。論深切於事情,言不離於道德。智如子房,而文則過,辯如賈誼,而術不疏。上以格君心之非,下以通天下之志。276三代已還,一人而已。但其不幸,仕不遇時,277德宗以苛刻爲能,而贄諫之以忠厚。德宗以猜疑爲術,而贄勸之以推誠。德宗好用兵,而贄以消兵爲先。德宗好聚財,而贄以散財爲急。至於用人聽言之法,治邊馭將之方,罪己以收人心,改過以應天道,去小人以除民患,惜名器以待有功,如此之流,未易悉數。278可謂進苦口之藥石,針害身之膏肓。279使德宗盡用其言,則貞觀280可得而復。281
臣等每退自西閣,282即私相告言,以陛下聖明,必喜贄議論,但使聖賢之相契,即如臣主之同時。283昔馮唐論頗、牧之賢,則漢文爲之太息。284魏相條晁、285董之對,則孝宣以致中興。286若陛下能自得師,莫若近取諸贄。287夫六經三史、288諸子百家,非無可觀,皆足爲治。但聖言289幽遠,末學290支離,譬如山海之崇深,難以一二而推擇。如贄之論,開卷瞭然。聚古今之精英,實治亂之龜鑑。291臣等欲取其奏議,稍加校正,繕寫進呈。願陛下置之坐隅,如見贄面,反覆熟讀,如與贄言。必能發聖性之高明,成治功於歲月。292臣等不勝區區之意。取進止。
東坡說宣公,便學宣公文章。諷勸鼓舞,激揚動人。宣公當時不見知於德宗,庶幾今日受知於陛下,與其觀六經諸子於崇深,不如讀宣公奏議之切當,尤使人主有欣然嚮往,恨不同時之想。
前赤壁賦 #
壬戌294之秋,七月既望,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。295清風徐來,水波不興。296舉酒屬297客,誦《明月》之詩,歌《窈窕》之章。298少焉,月出於東山之上,徘徊於斗牛之間。299白露橫江,水光接天。300縱一葦之所如,凌萬頃之茫然。301浩浩乎如馮302虛御風,而不知其所止;303飄飄乎如遺世獨立,羽化而登仙。304
於是飲酒樂甚,305扣舷306而歌之。307歌曰:“桂棹兮蘭槳,308擊空明兮溯309流光。310渺渺兮予懷,望美人兮天一方。”311客有吹洞簫者312,依歌而和之。其聲嗚嗚然,如怨如慕,如泣如訴,餘音嫋嫋,313不絕如縷,舞幽壑之潛蛟,泣孤舟之嫠314婦。315蘇子愀316然,正襟危坐而問客曰:“何爲其然也?”317客曰:“‘月明星稀,烏鵲南飛’,此非曹孟德之詩乎?318西望夏口,東望武昌,319山川相繆,320鬱乎蒼蒼,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?321方其破荊州,322下江陵,323順流而東也,舳324艫325千里,旌旗蔽空,釃326酒臨江,橫槊327賦詩328,固一世之雄也,而今安在哉?329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,侶魚蝦而友麋鹿,駕一葉之扁330舟,331舉匏樽以相屬。332寄蜉蝣於天地,渺滄海之一粟,333哀吾生之須臾,羨長江之無窮。334挾飛仙以遨遊,抱明月而長終。335知不可乎驟得,託遺響於悲風。”336
蘇子曰:“客亦知夫水與月乎?337逝者如斯,338而未嘗往也;339盈虛者如彼,340而卒莫消長也。341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,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;342自其不變者而觀之,則物與我皆無盡也,而又何羨乎?343且夫天地之間,物各有主,苟非吾之所有,雖一毫而莫取。344惟江上之清風,與山間之明月,345耳得之而爲聲,346目遇之而成色,347取之無禁,用之不竭,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,而吾與子之所共適。”348
客喜而笑,349洗盞更酌。餚核既盡,杯盤狼藉。350相與枕藉351乎舟中,不知東方之既白。352
欲寫受用現前無邊風月,卻借吹洞簫者發出一段悲感,然後痛陳其胸前一片空闊。了悟風月不死,先生不亡也。
後赤壁賦 #
是歲354十月之望,步自雪堂,將歸於臨皋。355二客從予,過黃泥之坂。356霜露既降,木葉盡脫,357人影在地,仰見明月,358顧而樂之,行歌相答。359已而嘆曰:“有客無酒,有酒無餚。月白風清,如此良夜何!”360客曰:“今者薄361暮,362舉網得魚,巨口細鱗,狀如松江之鱸。顧安所得酒乎?”363歸而謀諸婦。婦曰:“我有斗酒,藏之久矣,以待子不時之需。”364
於是攜酒與魚,復遊於赤壁之下。365江流有聲,斷岸千尺,山高月小,水落石出。366曾日月之幾何,而江山不可復識矣!367予乃攝衣而上,368履巉巖,369披蒙茸,370踞虎豹,371登虯372龍,373攀棲鶻之危巢,374俯馮375夷之幽宮376。蓋二客不能從焉。377劃然長嘯,378草木震動,山鳴谷應,風起水湧。379予亦悄然而悲,肅然而恐,凜乎其不可留也。380反而登舟,381放乎中流,聽其所止而休焉。382時夜將半,四顧寂寥。適有孤鶴,橫江東來,翅如車輪,玄裳縞衣,戛383然長鳴,掠予舟而西也。384
須臾客去,予亦就睡。385夢一道士,羽衣蹁躚,過臨皋之下,揖予而言曰:“赤壁之遊樂乎?”386問其姓名,俛387而不答。嗚呼噫嘻!我知之矣!“疇昔之夜,飛鳴而過我者,非子也耶?”道士顧笑,予亦驚寤。388開戶視之,不見其處。389
前篇寫實情實景,從“樂”字領出歌來。此篇作幻境幻想,從“樂”字領出嘆來。一路奇情逸緻,相逼而出。與前賦同一機軸,而無一筆相似。讀此兩賦,勝讀《南華》一部。
三槐堂銘 #
天可必乎?賢者不必貴,仁者不必壽。天不可必乎?仁者必有後。二者將安取衷哉?391吾聞之申包胥392曰:“人定者勝天,天定亦能勝人。”393世之論天者,皆不待其定而求之,故以天爲茫茫。善者以怠,惡者以肆。盜蹠之壽,孔、顏之厄,此皆天之未定者也。394松柏生於山林,其始也,困於蓬蒿,厄於牛羊;而其終也,貫四時,閱千歲而不改者,其天定也。395善惡之報,至於子孫,則其定也久矣。396吾以所見所聞考之,而其可必也,審矣。397
國之將興,398必有世德之臣,厚施而不食其報,399然後其子孫,能與守文太平之主,共天下之福。400故兵部侍郎晉國王公401,顯於漢、周之際,歷事太祖、太宗,文武忠孝,402天下望以爲相,而公卒以直道不容於時。403葢嘗手植三槐於庭,曰:“吾子孫必有爲三公者。”404已而其子魏國文正公,405相真宗皇帝於景德、祥符406之閒。407朝廷清明,天下無事之時,享其福祿榮名者,十有八年。408
今夫寓物於人,明日而取之,有得有否;409而晉公修德於身,責報於天,取必於數十年之後,如持左契,交手相付。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。410吾不及見魏公,而見其子懿敏公,411以直諫事仁宗皇帝,出入侍從將帥三十餘年,位不滿其德。天將復興王氏也歟?何其子孫之多賢也!412世有以晉公比李棲筠413者,414其雄才直氣,真不相上下。415而棲筠之子吉甫,其孫德裕,功名富貴,略與王氏等,416而忠恕仁厚,不及魏公父子。417由此觀之,王氏之福,葢未艾也。418
懿敏公之子鞏,419與吾遊,420好德而文,以世其家。吾是以錄之。421銘曰:“嗚呼休哉! 魏公之業,與槐俱萌; 封植之勤,必世乃成。 既相真宗,四方砥平。 歸視其家,槐陰滿庭。 吾儕小人,朝不及夕。 相時射利,皇恤厥德; 庶幾僥倖,不種而獲。 不有君子,其何能國? 王城之東,晉公所廬; 鬱郁三槐,惟德之符。 嗚呼休哉!”422
起手以可必不可必兩設疑局,作詰問體。次乃說出有未定之天,有一定之天,歷世數來,乃見人事既盡,然後可以取必於天心。此長公作銘微意。王氏勳業,與槐俱萌,實與此文而俱永。
方山子傳 #
方山子,光黃間隱人也。424少時,慕朱家、郭解425爲人,閭里之俠皆宗之。426稍壯,折節讀書,欲以此馳騁當世,427然終不遇。428晚乃遁於光黃間,曰岐亭。429庵居蔬食,不與世相聞,棄車馬,毀冠服,徒步往來,山中人莫識也。430見其所著帽,方聳而高,曰:“此豈古方山冠之遺像乎?”因謂之方山子。431
餘謫居於黃,432過岐亭,適見焉,曰:“嗚呼,此吾故人陳慥季常也,433何爲而在此?”434方山子亦矍435然,問餘所以至此者,436餘告之故。437俯而不答,仰而笑,438呼餘宿其家。環堵蕭然,而妻子奴婢,皆有自得之意;439餘既聳然異之。440
獨念方山子少時,使酒好劍,用財如糞土。441前十九年,餘在岐山,見方山子從兩騎,挾二矢,遊西山。鵲起於前,使騎逐而射之,不獲;方山子怒馬獨出,一發得之。442因與餘馬上論用兵,及古今成敗,自謂一時豪士。443今幾日耳,精悍之色,猶見於眉間,而豈山中之人哉?444然方山子世有勳閥,445當得官,使從事於其間,今已顯聞。446而其家在洛陽,園宅壯麗,與公侯等;河北有田,歳得帛千匹,亦足以富樂。447皆棄不取,獨來窮山中,此豈無得而然哉?448餘聞光黃間多異人,往往佯狂垢污,不可得而見,方山子儻見之歟!449
前幅自其少而壯而晚,一一順敘出來。中間獨念方山子一轉,由後追前,寫得十分豪縱,亦不見與前重複,筆墨高絕。末言舍富貴而甘隱遁,爲有得而然,乃可稱爲真隱人。
六國論 #
上樞密韓太尉書 #
黃州快哉亭記 #
寄歐陽舍人書 #
贈黎安二生序 #
讀孟嘗君傳 #
同學一首別子固 #
遊褒禪山記 #
泰州海陵縣主簿許君墓誌銘 #
君諱平,字秉之,姓許氏。餘嘗譜其世家,所謂今泰州海陵縣主簿者也。459君既與兄元相友愛稱天下,而自少卓犖不羈,善辯說,與其兄俱以智略爲當世大人所器。460寶元461時,朝廷開方略之選,以招天下異能之士,而陝西大帥范文正公、鄭文肅公爭以君所爲書以薦,於是得召試,爲太廟齋郎,已而選泰州海陵縣主簿。462
貴人多薦君有大才,可試以事,不宜棄之州縣。君亦嘗慨然自許,欲有所爲。然終不得一用其智能以卒。噫!其可哀也已。463
士固有離世異俗,獨行其意,罵譏、笑侮、困辱而不悔,彼皆無衆人之求而有所待於後世者也,其齟464齬465固宜。466若夫智謀功名之士,窺時俯仰以赴勢物之會,而輒不遇者,乃亦不可勝數。467辯足以移萬物,而窮於用說468之時;謀足以奪三軍,而辱於右武之國,此又何說哉?469嗟乎!彼有所待而不悔者,其知之矣。470
君年五十九,以嘉祐471某年某月某甲子葬真州之楊子縣甘露鄉某所之原。夫人李氏。子男瑰,472不仕;璋,真州司戶參軍;琦,太廟齋郎;琳,進士。女子五人,已嫁二人,進士周奉先、泰州泰興令陶舜元。
銘曰:有拔而起之,莫擠而止之。473嗚呼許君!而已於斯,誰或使之?474
起手敘事,以後痛寫淋漓,無限悲涼。總是說許君才當大用,不宜以泰州海陵縣主簿終,此作銘之旨也。文情若疑若信,若近若遠,令人莫測。
蘇軾 ↩︎
《鴟鴞》,《國風》篇名。周公相成王,管、蔡流言於國曰公將不利於孺子。故周公東征二年,而成王猶未知周公之意,公乃作《鴟鴞》之詩以貽王。《君奭》,《周書》篇名。君者,尊之之稱。奭,召公名也。成王幼,周公攝政,當國踐祚。召公疑之,乃作《君奭》。○劈頭嘆周公起,奇絕。 ↩︎
《史記》。 ↩︎
接手又羨孔子,更奇。○通篇以“樂”字爲主。 ↩︎
富貴而不樂,貧賤而足樂,此周公所以不如夫子也。○雙收周公、孔子,暗以孔子比歐、梅,以其徒自比,意最高,而自處亦高。 ↩︎
先出歐陽公。 ↩︎
次出梅公。 ↩︎
歐、梅之樂只虛寫,妙。 ↩︎
即作詩及詞、賦之類。 ↩︎
欲寫其得見,先寫其不得見。文勢開拓。 ↩︎
嘉祐二年,歐陽文忠公考試禮部進士,疾時文之詭異,思有以救之。梅聖俞時與其事,得公《論刑賞》以示文忠,文忠驚喜,以爲異人。欲以冠多士,疑曾子固所爲——子固,文忠門下士也——乃置公第二。○“不爲世俗之文”,應上“脫去世俗之樂”,正見知己處。 ↩︎
祝。 ↩︎
以上敘歐、梅之識拔,自己之遭遇,極爲淋漓酣暢。 ↩︎
應前富貴、貧賤。 ↩︎
佔地步多少。 ↩︎
自東坡說出自己之真樂,乃一篇之關鍵。 ↩︎
引成語四句收住。 ↩︎
末復以“樂乎斯道”專頌梅公,是“樂”字結穴。 ↩︎
蘇軾 ↩︎
起筆便將“喜雨亭”三字拆開,倒點出,已盡一篇之意。 ↩︎
釋所以誌喜之意。 ↩︎
唐叔得禾,異母同穎,獻之成王。成王命唐叔以饋周公於東土。周公嘉天子之命,作《嘉禾》。 ↩︎
漢武帝元狩六年夏,得寶鼎汾水上,改元爲元鼎元年。 ↩︎
魯文公十一年,叔孫得臣獲長狄僑如,乃名其子曰僑如。 ↩︎
引古爲證。 ↩︎
先記作亭。 ↩︎
縱一筆,下便可用“既而”字轉,文始曲折。 ↩︎
跌一句,借“憂”字形出“喜”字。 ↩︎
又跌一句。 ↩︎
次記雨。 ↩︎
“慶”、“歌”、“忭”三字,易法。 ↩︎
次記喜。 ↩︎
緊接此句,妙。雨更不可不喜,喜更不可不志,誌喜更不可不以名亭在此。 ↩︎
祝。 ↩︎
開出波瀾。 ↩︎
更五日也。 ↩︎
更十日也。 ↩︎
同薦。 ↩︎
以無雨之可憂,形出得雨之可樂。 ↩︎
應前“示不忘”,結住。 ↩︎
如。 ↩︎
一眼注著亭,卻不肯一筆便說亭。 ↩︎
歌非餘文。蓋喜雨固必志,而誌喜雨何故卻於亭?此理還未說出,因借歌以發之。 ↩︎
蘇軾 ↩︎
筆亦凌虛而起。 ↩︎
終南山,在陝西西安府。 ↩︎
麗,附也。 ↩︎
應“宜若”句。 ↩︎
點出臺。 ↩︎
計。 ↩︎
敘未築臺之先。 ↩︎
敘既築臺之後。“恍然不知”二句,正寫凌虛意。 ↩︎
點出名臺。 ↩︎
點出作記。 ↩︎
提句寄想甚遠。 ↩︎
臺從無而有,是說興、成。 ↩︎
臺自有而無,是說廢、毀。 ↩︎
祈年、橐泉,皆宮名。 ↩︎
昨。○長楊,較獵之所。五柞,祀神宮。 ↩︎
仁壽,隋文宮名。九成,唐太宗所建宮,以避暑。 ↩︎
例興、成。 ↩︎
例廢、毀。○憑弔今古,唏噓感慨,欲歌欲泣。 ↩︎
推進一層說。 ↩︎
託意有在,而不說出,妙。 ↩︎
蘇軾 ↩︎
“樂”字,是一篇主意。 ↩︎
醨,薄酒。 ↩︎
此即蔬食飲水樂在其中,簞食瓢飲不改其樂意。○一起便見超然。 ↩︎
指富貴利達。 ↩︎
不超然則不樂。 ↩︎
福可喜,禍可悲,今以求福辭禍之故,而多悲少樂,是求禍辭福也。 ↩︎
蓋,蔽也。○承上起下。 ↩︎
反超然說。 ↩︎
即《孟子》“勿視其巍巍”之意。 ↩︎
喻眼界之小。[fn:]此段言遊於物之內,則因其美惡而生憂樂;遊於物之外,則無所往而不樂。 ↩︎
此段言遊於物之內,則因其美惡而生憂樂;遊於物之外,則無所往而不樂。 ↩︎
錢塘,屬浙江杭州。膠西,即膠州,屬山東萊州。○入題。 ↩︎
採椽不斫。 ↩︎
安得超然。 ↩︎
春食苗,夏食葉,秋食花,冬食根。○安得超然。 ↩︎
反跌一句,起下文。 ↩︎
正寫己之安往而不樂。 ↩︎
安丘、高密,二縣名。 ↩︎
敘完作臺事。○上寫因樂而有臺,下寫因臺而得樂。“放意肆志”四字,正爲“樂”字寫照。上下關鎖。 ↩︎
二山名。秦漢間,高人多隱於此。 ↩︎
南。 ↩︎
即秦始皇遣盧生入海,求羨門子高者。 ↩︎
秦博士。 ↩︎
東。 ↩︎
關名。《左傳》:齊桓公曰:“賜我先君履,南至於穆陵。”即此。 ↩︎
太公。 ↩︎
即桓公。 ↩︎
西。 ↩︎
韓信與龍且戰,夾濰水而陣。即此。 ↩︎
韓信封淮陰侯。 ↩︎
北。○憑今弔古,感慨淋漓,超然山水之外。 ↩︎
寫臺。 ↩︎
寫人。 ↩︎
賢入聲。 ↩︎
娘去聲。 ↩︎
術。 ↩︎
擷,捋取也。醞酒爲釀。秫,稷之粘者,即糯也。瀹,粗熟而出之也。脫粟,才脫谷而已,言不精鑿也。○寫人與臺之日用平常。○“樂”字一振。 ↩︎
點臺名字。 ↩︎
應前“安往而不樂”及“遊於物之外”句。超然之意,得此一結,更暢。 ↩︎
蘇軾 ↩︎
神宗年號。 ↩︎
彭城,今徐州是。 ↩︎
雲龍山,在州城南,張天驥隱此。 ↩︎
六。○麓,山足。 ↩︎
先點作亭。 ↩︎
承寫因異境作亭。 ↩︎
又從異境上摹寫一番。 ↩︎
旬。 ↩︎
馴,順習也。 ↩︎
卑。 ↩︎
澤障曰陂。 ↩︎
素。 ↩︎
傃,向也。 ↩︎
次點名亭。○二段敘事,錯落多致。 ↩︎
藏“飲酒”二字,作後案。 ↩︎
挹,酌也。 ↩︎
三句,是一篇綱領。 ↩︎
《易·中孚》九二爻辭。言九二中孚之實,而九五亦以中孚之實應之,如鶴鳴於幽隱之處,而其子自和之也。 ↩︎
《詩·小雅·鶴鳴》之篇。皋,澤中水溢出所爲坎,從外數至九,喻深遠也。言鶴之鳴在於九皋,至深遠矣,而聲則聞於天。猶德至幽,而有至著者焉。 ↩︎
衛懿公好鶴,出則鶴乘軒而行。一日,敵患,欲御之,皆曰:“公有鶴,何不以禦敵,乃煩吾爲。”遂亡國。 ↩︎
《酒誥》,《周書》篇名。商受酗酒,天下化之。妹土,商之都邑,其染惡尤甚,武王以其地封康叔,故周公作《酒誥》以教之。 ↩︎
《抑》戒,即《詩·大雅·抑》之篇。衛武公行年九十有五,作《抑》戒以自儆。其三章雲:“顛覆厥德,荒湛於酒。” ↩︎
晉劉伶、阮籍,崇尚虛無,輕蔑禮法,縱酒昏酣,遺落世事。與阮咸、山濤、向秀、王戎、嵇康,爲“竹林七賢”。○引鶴,從上名亭來。引酒,從上飲酒來。 ↩︎
應上“隱居之樂”三句。遠想遠韻,筆勢瀾翻。 ↩︎
仍就山人作收。 ↩︎
歌放鶴。 ↩︎
歌招鶴。 ↩︎
蘇軾 ↩︎
裏。 ↩︎
彭蠡,即鄱陽湖。○引《水經》起,更典實。 ↩︎
力。 ↩︎
酈道元,注《水經》。 ↩︎
一說。 ↩︎
人疑。 ↩︎
一駁,伏下“簡”字案 ↩︎
少室山人,唐順宗徵爲左拾遺,稱疾不至。 ↩︎
宮音。 ↩︎
商音。 ↩︎
浮。 ↩︎
枹,鼓槌也。 ↩︎
一說。 ↩︎
餘疑。 ↩︎
一駁,伏下“陋”字案。 ↩︎
神宗年號。 ↩︎
齊安、臨汝,皆邑名。 ↩︎
時公之長君蘇邁,爲饒州府德興縣尉。 ↩︎
空。 ↩︎
此即李渤之故智。 ↩︎
仍然是疑,轉下有勢。 ↩︎
兀。 ↩︎
窄。 ↩︎
慨。 ↩︎
一段點綴奇景,慘淡悽其,侵人毛髮。伏下“士大夫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”句。 ↩︎
折筆妙。 ↩︎
增。 ↩︎
宏。 ↩︎
噌吰,鐘聲。 ↩︎
去聲。 ↩︎
談。 ↩︎
烹。 ↩︎
派。 ↩︎
一處見聞得其實。 ↩︎
講。 ↩︎
款。 ↩︎
湯。 ↩︎
榻。 ↩︎
窾坎鏜鞳,鐘鼓聲。 ↩︎
兩處見聞得其實。 ↩︎
亦。 ↩︎
無射,周景王所鑄鐘名。 ↩︎
魏莊子,晉大夫。○兩處石聲,與古鐘聲無異。 ↩︎
始知古人以鍾名石爲不謬。 ↩︎
人謂石置水中不能鳴,蓋臆斷耳。 ↩︎
簡。 ↩︎
破“人常疑之”句。 ↩︎
破“餘尤疑之”句。 ↩︎
結出。 ↩︎
蘇軾 ↩︎
東坡作此碑,不能得一起頭,起行數十遭,忽得此兩句。是從古來聖賢,遠遠想入。 ↩︎
用是皆二字接,包括古今聖賢多少。 ↩︎
生不苟生。 ↩︎
死不苟逝。 ↩︎
大雅,維嶽降神,生甫及申。甫,即呂也;書呂刑,禮記作甫刑,而孔氏以爲呂侯,後爲甫侯是也。申,申伯也。生有自來。 ↩︎
莊子,傳說乘東維,騎箕尾,而比於列星。逝有所爲。 ↩︎
略證頓住。 ↩︎
忽然提出氣字來。 ↩︎
猝 ↩︎
張良,陳平。 ↩︎
孟賁,夏育。 ↩︎
張儀,蘇秦。 ↩︎
一遇是氣,則貴富智勇辨,皆無所用,才見浩然。 ↩︎
頓上起下,有力。 ↩︎
疊四語,刻畫氣字。 ↩︎
以上言古今聖賢歿後必爲神。是一篇之目。 ↩︎
太宗年號。 ↩︎
明皇年號。 ↩︎
玄齡。 ↩︎
如晦。 ↩︎
崇。 ↩︎
璟。 ↩︎
折入。 ↩︎
文公排異端,明天道,正人心,布衣而挽回世教,其功尤烈。 ↩︎
宕句得神。 ↩︎
八代,東漢,魏,晉,宋,齊,梁,陳,隋。 ↩︎
公原道等篇,奧衍宏深,障百川,回狂瀾,所以救濟人心之溺。 ↩︎
憲宗迎佛骨入禁中,公上表極諫,帝怒,貶潮州。 ↩︎
鎮州亂,殺帥洪正,而立王廷湊,詔公宣撫,衆皆危之。公至,對廷湊力折其黨。四句,說盡韓公一生。 ↩︎
應前結住。提筆再起。 ↩︎
可以智力勝。 ↩︎
必以精誠感。總二句。 ↩︎
人。 ↩︎
易,中孚彖曰,信及豚魚。天。 ↩︎
人。 ↩︎
天。四句,承上啓下。 ↩︎
公有謁衡山有岳廟詩云,我來正逢秋雨節,陰氣晦昧無清風。潛心默禱若有應,豈非正直能感通。須臾盡掃衆峯出,仰天突兀撐晴空。是誠能開衡山之雲也。天。 ↩︎
謂貶潮州。人。 ↩︎
旬, ↩︎
潮州鱷魚爲患,公爲文投水中,是夕暴風震電起溪中,數日水盡涸,西徙六百里。天。 ↩︎
米, ↩︎
博, ↩︎
憲宗得公潮州謝表,頗感悔,欲複用之,鎛忌公,奏改袁州,李逢吉因臺參之事,使公與李紳交鬥,遂罷公爲兵部侍郎。是不能止謗也。人。 ↩︎
謂潮州立廟祀公。橫插一筆。天。 ↩︎
公自觀察推官入仕,貶山陽,貶潮州,移袁州,行軍蔡州,宣撫鎮州,是不能一日在朝也。人。 ↩︎
一點便醒,應上人無所不至二句,收住。 ↩︎
齊等之民。 ↩︎
記公於潮。 ↩︎
記潮於公。 ↩︎
哲宗年號。 ↩︎
凡作記,最要補出此一筆。 ↩︎
聽其所令。 ↩︎
記新廟。下忽作辨難,文情湧起。 ↩︎
不及一年而去。 ↩︎
何嘗不在潮。 ↩︎
燻, ↩︎
鬼神精氣蒸上處是焄蒿,使人精神悚然是悽愴。 ↩︎
何嘗專在潮。現前點撥,妙解妙喻。 ↩︎
神宗年號。 ↩︎
昌黎,郡名。 ↩︎
點出廟門上額。 ↩︎
點出碑。 ↩︎
莊子,乘彼白雲,遊於帝鄉。謂公昔日騎龍作馬,乘白雲於帝鄉。 ↩︎
淵入聲, ↩︎
詩曰,倬彼雲漢。爲章於天。謂公以手抉開雲漢,分爲之天章。 ↩︎
天孫,織女也。言若織女爲織就雲錦之裳。此言公之文章。自天而成。 ↩︎
飄飄然乘高風而降自上帝之側。 ↩︎
濁世秕糠,喻世俗文章之陋。此言公從天而降,爲一代詞章之宗。 ↩︎
淮南子日出陽穀,浴於咸池,拂於扶桑。謂公西遊咸池日欲之地,而略過與扶桑日拂之方。 ↩︎
公光輝發越,被及草木,猶日月之昭回於天而光明也。此言公光被四表,而爲民物質所瞻仰。 ↩︎
李白,杜甫,唐之詩士。公與之追逐,參列翱翔於其間 ↩︎
殖, ↩︎
張籍,皇甫湜,同名於時,而不及公遠甚,汗流者,言其愧汗如流也。走而僵,謂其退避奔走而僵仆也。 ↩︎
日光衝激,謂之滅沒。反從下照,謂之倒影,喻公之道德光輝,炫耀奪目,人不能擬而望之也。此言公之文章道德,大莫能及。 ↩︎
謂佛骨表。 ↩︎
公被謫潮州,謂要觀南海,窺衡山湘水。 ↩︎
疑, ↩︎
九嶷,山名。在蒼梧零陵之間,舜所葬處。英皇,堯女娥皇,女英也。從舜南狩,道死衡湘之間。公曆行舜所巡之地,吊娥皇,女英之靈。此言公謫潮,及所經歷之處。 ↩︎
南海之神曰祝融。海若,亦海神。公涉嶺外海道。祝融爲之先驅於海,而海若亦率怪物一斂藏。 ↩︎
謂驅鱷魚之暴。此言公之德足以感神,威足以服物。 ↩︎
九天,中天曰鈞天。言大鈞之天無人,而上帝爲之悲傷。 ↩︎
特遣巫陽謳吟,以下招文公。此言公沒仍歸帝旁。 ↩︎
薄, ↩︎
犦牲,即犁牛。雞卜,嶺表凡小事必卜,名雞卜鼠卜,羞,進也。言祭以犦牲雞卜之薄,而進我之觴,所以表誠也。 ↩︎
公羅池廟碑,荔枝黑兮蕉葉黃,爲迎送柳子厚之歌。東坡引用其語,以見潮人祭公,亦如公之祭子厚也。此言廟中陳祭之品。 ↩︎
傷公之歿。 ↩︎
韓公詩云,翩然下大荒,被髮騎麒麟,東坡用此語,蓋祝其來享也。歌詞蹈厲發越,直追雅頌。 ↩︎
蘇軾 ↩︎
委, ↩︎
時任翰林,與呂希哲,範祖禹同進。 ↩︎
自謙引起。 ↩︎
設一確喻,便可以轉入宣公奏議。 ↩︎
極贊宣公。 ↩︎
便發感慨。 ↩︎
舉奏議中大要言。 ↩︎
荒,育,膈也。心下爲膏。左傳,晉景公疾病,秦伯使醫緩治之。未至,公夢疾爲二豎子曰,彼良醫也,懼傷我,焉逃之。其一曰,居育之上膏之下,若我何。醫至,曰,疾不可爲也,在育之上膏之下。攻之不可,達之不及,藥不至焉。 ↩︎
太宗年號。 ↩︎
反振作頓,起下仁宗當用宣公之言。 ↩︎
蛤, ↩︎
取善不必以時代拘。 ↩︎
漢文帝謂馮唐曰,昔有爲我言趙將李齊之賢,戰於鉅鹿下,吾每飯未嘗不在鉅鹿。唐對曰,尚不如廉頗,李牧之爲將也。帝拊髀曰,我獨不得頗牧爲將,何憂匈奴哉。 ↩︎
潮, ↩︎
魏相好觀漢故事,數條漢興以來,國家便宜行事,及晁錯仲舒等所言,請施行之。上任用焉。 ↩︎
此段勸勉仁宗聽信之意,最爲婉切。 ↩︎
史記,及兩漢書爲三史。 ↩︎
六經。 ↩︎
子史。 ↩︎
以經史諸子形出奏議,深明宣公之論,便於觀覽推行。 ↩︎
直寫乞校正進御之意。 ↩︎
蘇軾 ↩︎
元豐四年。 ↩︎
建安十三年,曹操自江陵追劉備,備求救於孫權,權將周瑜請兵三萬拒之。瑜部將黃蓋建議以鬥艦載荻柴,先以書詐降。時東南風急,蓋以十艦著前,餘船繼進,去二里許,同時火發。火烈風猛,燒盡北船,操軍大敗,石壁皆赤。赤壁有二,惟蒲圻縣西北烏林,與赤壁相對,乃周瑜破曹操處。東坡所遊,則黃州之赤壁,誤也。 ↩︎
先賦風。 ↩︎
祝。 ↩︎
謂《明月》詩中《窈窕》一章。 ↩︎
鬥、牛,二星。○次賦月。○風、月是一篇張本。 ↩︎
寫秋景二句。 ↩︎
一葦,謂小舟也。葦,蒹葭之屬。《衛風》:“誰謂河廣,一葦杭之。” ↩︎
平。 ↩︎
列子御風而行,泠然善也。 ↩︎
道家飛昇遐舉,謂之羽化。○賦領受此風此月者,一路都寫樂景。 ↩︎
點出“樂”字。 ↩︎
賢。 ↩︎
舷,船邊。 ↩︎
舟中前推曰槳,後推曰棹。 ↩︎
素。 ↩︎
搖槳曰擊。月在水中,謂之空明。逆水而上曰溯。月光與波俱動,謂之流光。 ↩︎
美人,謂同朝君子。此先生眷眷不忘朝廷之意也。 ↩︎
無底者謂洞簫。 ↩︎
鳥。 ↩︎
離。 ↩︎
嫠婦,寡婦也。○忽因吹洞簫發出一段悲歌感慨,起下愀然意。 ↩︎
悄。 ↩︎
生出後半篇文字。 ↩︎
《文選》:魏武帝《短歌》曰:“月明星稀,烏鵲南飛,繞樹三匝,無枝可依。”孟德,曹操字也,是爲魏武帝。○先引昔所誦詩。 ↩︎
武昌,即鄂州。夏口,在鄂州江夏縣西。 ↩︎
同繚。 ↩︎
繆,繞也。周瑜,字公瑾,曹操呼爲周郎。此謂曹操爲周瑜敗於赤壁。○現指今所遭境。 ↩︎
劉琮降。 ↩︎
自江陵至赤壁。 ↩︎
逐。 ↩︎
盧。 ↩︎
詩。 ↩︎
朔。 ↩︎
釃,酌酒也。槊,矛屬。曹氏父子鞍馬間爲文,往往橫槊賦詩。 ↩︎
一段借曹公發端,其傷心卻在下一段。 ↩︎
篇。 ↩︎
小舟曰扁舟。 ↩︎
祝。○匏樽,酒器之質者。 ↩︎
蜉蝣,小蟲,一名渠略,朝生暮死。○無有曹公舳艫千里,旌旗蔽空也。 ↩︎
承上“而今安在”。 ↩︎
遐想此事。 ↩︎
終無可奈何也,故藉此意於悲聲之中。○以上擬客發議,以抒下文。 ↩︎
現前指點。 ↩︎
客所知。 ↩︎
客所未知。○此句說水。 ↩︎
客所知。 ↩︎
客所未知。○此句說月。 ↩︎
舜。○瞬,目搖也。○客所知。 ↩︎
客所未知。“羨”字應上。○即水、月、天、地以自解,見得天地盈虛消息之理,本無終窮,況眼前境界,自有風月可樂,何事悲感? ↩︎
推開一步。 ↩︎
應前風月。 ↩︎
風。 ↩︎
月。 ↩︎
客曰“況吾與子”,此曰“而吾與子”。一酬一對之間,差卻境界多少。 ↩︎
客轉悲而喜。 ↩︎
籍。 ↩︎
謝。 ↩︎
結出人自在。 ↩︎
蘇軾 ↩︎
承上篇。 ↩︎
公年四十七,在黃州寓居臨皋亭。就東坡築雪堂,自號東坡居士。堂以大雪中爲之,故名。○寫不必定遊赤壁。 ↩︎
黃泥坂,雪堂至臨皋之道也。○寫不必定約某客。 ↩︎
賦十月。 ↩︎
賦望。 ↩︎
賦自本欲歸,客亦偶從。 ↩︎
仍用“風”、“月”二字,乃長公一生襟懷。 ↩︎
博。 ↩︎
薄,迫也。迫晚曰薄暮。 ↩︎
客創逸興。 ↩︎
婦更湊趣。 ↩︎
泛舟復遊。○敘出復遊之端,最有頭緒。 ↩︎
狀景寫情,字字若畫。 ↩︎
感慨多少。 ↩︎
舍舟登岸。 ↩︎
巉巖,高危也。 ↩︎
戎。○披,開也。蒙茸,草卉叢生也。 ↩︎
石類虎豹之狀者,踞而坐之。 ↩︎
求。 ↩︎
草木有類虯龍者,登而援之。 ↩︎
鶻,鷹屬,夜則宿於危巢。吾仰而欲攀之。 ↩︎
平。 ↩︎
馮夷,水神。息於深淵之幽宮,吾俯而欲窺之。 ↩︎
上六句,又添此一句,寫盡崎嶇險仄。 ↩︎
嘯,蹙口出聲,以舒憤懣之氣。 ↩︎
寫出蕭瑟景況。 ↩︎
先生至此,亦不能不知難而退也。 ↩︎
舍岸登舟。 ↩︎
賦出入自在。 ↩︎
甲。 ↩︎
空中奇想。 ↩︎
舍舟登岸。 ↩︎
應“樂”字。 ↩︎
同俯。 ↩︎
借鶴與道士,寄寫曠達胸次。 ↩︎
豈惟無鶴、無道士?並無魚,並無酒,並無客,並無赤壁,只有一片光明空闊。 ↩︎
蘇軾 ↩︎
入手便作疑詞,文勢曲折。 ↩︎
楚人。 ↩︎
引證。 ↩︎
判斷極得。 ↩︎
即物以驗之。 ↩︎
不必待其已報而後定。 ↩︎
此句便是如題筆勢。 ↩︎
暗指宋。 ↩︎
暗指晉國。 ↩︎
暗指魏國。先虛虛說起。 ↩︎
王祐。 ↩︎
厚施。 ↩︎
不食其報。 ↩︎
未定之天。 ↩︎
王旦。 ↩︎
俱年號。 ↩︎
既定之天。 ↩︎
與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。 ↩︎
跌宕。 ↩︎
前言其可必也審矣,此言天之果可必也,正是決詞,以應天可必乎之說。轉盻有情。 ↩︎
王素。寫世德子孫,故又添出一世。 ↩︎
此言王氏之得天未已。意思唱嘆不盡。 ↩︎
雲,唐人。 ↩︎
請李棲筠作陪。 ↩︎
且說同。 ↩︎
且說同。 ↩︎
請李棲筠,乃只爲此句也。 ↩︎
此又借相近人出色一番。 ↩︎
拱, ↩︎
又添出一世。 ↩︎
收結勁健。 ↩︎
銘意言種槐即使種德。 ↩︎
蘇軾 ↩︎
一句伏案。 ↩︎
俱漢時遊俠。 ↩︎
好俠是一篇之綱。 ↩︎
仍是俠。 ↩︎
總是豪俠氣概,伏下使酒好劍輕財一段。 ↩︎
伏岐亭相見。 ↩︎
伏山中人。 ↩︎
後漢書,方山冠似進賢冠,以五采。方山子,是想像得名。 ↩︎
謫黃州監稅。 ↩︎
姓名字,亦點出。 ↩︎
驚怪之詞。 ↩︎
覺, ↩︎
緊接妙,真似一時適見光景。 ↩︎
告以謫居之故。 ↩︎
逼真隱士行徑。 ↩︎
描寫隱士之樂,刻畫入情。 ↩︎
一頓,便作波瀾。 ↩︎
追敘其俠。 ↩︎
遊俠之態如畫。 ↩︎
得此一轉,更見悲壯。 ↩︎
應前山中之人喚起有得意。 ↩︎
伐, ↩︎
一跌。 ↩︎
二跌。 ↩︎
掉轉自得意句。有聲響。 ↩︎
作不凡語,餘波宕漾。 ↩︎
蘇轍 ↩︎
蘇轍 ↩︎
蘇轍 ↩︎
曾鞏 ↩︎
曾鞏 ↩︎
王安石 ↩︎
王安石 ↩︎
王安石 ↩︎
王安石 ↩︎
點得有致。 ↩︎
略頓。 ↩︎
仁宗年號。 ↩︎
長才屈於下位者,不堪展讀。 ↩︎
一句斷。下發議。 ↩︎
阻。 ↩︎
語。 ↩︎
齟齬,謂不遇也。○此是另一種人,提過一邊。 ↩︎
似說許,又似不說許。 ↩︎
稅。 ↩︎
韓非工說而發憤於韓王,李廣善戰而終詘於漢武,千古恨事不少。 ↩︎
收上,妙不說盡。 ↩︎
仁宗年號。 ↩︎
規。 ↩︎
指範、鄭諸公。 ↩︎
盛慨不盡。 ↩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