师说 #
古之学者必有师。师者、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。2人非生而知之者、孰能无惑。惑而不从师、其为惑也、终不解矣。3生乎吾前、其闻道也、固先乎吾、吾从而师之。生乎吾后、其闻道也、亦先乎吾、吾从而师之。吾师道也、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。是故无贵无贱、无长无少、道之所存、师之所存也。4嗟乎、师道之不传也久矣、欲人之无惑也难矣。5古之圣人、其出人也远矣。犹且从师而问焉。今之众人、其下圣人也亦远矣、而耻学于师。是故圣益圣、6愚益愚。7圣人之所以为圣、愚人之所以为愚、其皆出于此乎。8爱其子、择师而教之。于其身也、则耻师焉、惑矣。彼童子之师、授之书、而习其句读9者也。非吾所谓传其道、解其惑者也。句读之不知、惑之不解、或师焉、或不10焉。小学而大遗、吾未见其明也。1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、不耻相师。士大夫之族、曰师曰弟子云者、则群聚而笑之。问之、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、道相似也、12位卑则足羞、官盛则近谀。13呜呼、师道之不复可知矣。1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、君子不齿。1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、其可怪也欤。16圣人无常师、孔子师郯17子、苌18弘、师襄、老聃。19郯子之徒、20其贤不及孔子。21孔子曰、三人行、则必有我师。2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、师不必贤于弟子。闻道有先后、术业有专攻、如是而已。23李氏子蟠、年十七、24好古文、六艺经传、皆通习之。不拘于时、学于余。25余嘉其能行古道、26作师说以贻之。
通篇只是吾师道也一句。言触处皆师、无论长幼贵贱、惟人自择。因借时人不肯从师、历引童子、巫医、孔子喻之。总是欲李氏子能自得师、不必谓公慨然以师道自任、而作此以倡后学也。
进学解 #
国子先生、28晨入太学。招诸生立馆下、诲之曰、业精于勤、荒于嬉。行29成于思、毁于随。30方今圣贤相逢、31治具毕张。32拔去凶邪、登崇俊良。占33小善者率以录、名一艺者无不庸。34爬35罗剔抉、36刮垢磨光。37盖有幸而获选、孰云多而不扬。38诸生业患不能精、无患有司之不明。行患不能成、无患有司之不公。39言未既、有笑于列者曰、先生欺余哉。弟子事先生、于兹有年矣。40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、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。纪事者必提其要、41纂言者必钩其玄。42贪多务得、细大不捐。43焚膏油以继晷、44恒兀兀以穷年。45先生之业、可谓勤矣。46抵47排异端、攘斥佛老。48补苴49罅50漏、张皇幽眇。51寻坠绪之茫茫、独旁搜而远绍。52障百川而东之、回狂澜于既倒。53先生之于儒、可谓劳矣。54沉浸𬪩55郁、含英咀华。56作为文章、其书满家。57上规姚姒、浑浑无涯。58周诰殷盘、佶59屈聱60牙。61春秋谨严、62左氏浮夸。63易奇而法、64诗正而葩。65下逮庄骚、66太史所录。67子云相如、68同工异曲。69先生之于文、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。70少始知学、勇于敢为。长通于方、左右具宜。先生之于为人、可谓成矣。71然而公不见信于人、私不见助于友、跋72前疐73后、动辄得咎。74暂为御史、遂窜南夷。75三年博士、冗76不见治。77命与仇谋、取败几时。78冬暖而儿号79寒、年丰而妻啼饥。头童齿豁、竟死何裨。80不知虑此、反教人为。81先生曰、吁、子来前、夫大木为杗、82细木为桷、83欂84栌85侏儒、86椳87𫔶扂88楔、89各得其宜、施以成室者、匠氏之工也。90玉札丹砂、赤箭青芝、91牛溲马勃、败鼓之皮、92俱收并蓄、待用无遗者、医师之良也。93登明选公、杂进巧拙、纡余为妍、94卓荦95为杰、96校短量长、惟器是适者、宰相之方也。97昔者孟轲好辩、孔道以明。辙环天下、卒老于行。98荀卿守正、大论是宏。逃谗于楚、废死兰陵。99是二儒者、吐辞为经、举足为法。绝类离伦、优入圣域。其遇于世何如也。100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由其统、言虽多而不要101其中。文虽奇而不济于用、行虽修而不显于众。102犹且月费俸钱、岁糜廪粟。子不知耕、妇不知织。103乘马从104徒、安坐而食。105踵常途之役役、窥陈编以盗窃。106然而圣主不加诛、107宰臣不见斥、非其幸欤。108动而得谤、名亦随之。投闲置散、乃分之宜。109若夫商财贿之有亡、计班资之崇庳。110忘己量之所称、111指前人之瑕疵。112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113为楹、114而訾115医师以昌阳引年、欲进其豨苓也。116
公自贞元十八年至元和七年、屡为国子博士、官久不迁、乃作进学解以自喻。主意全在宰相、盖大才小用、不能无憾。而以怨怼无聊之词托之人、自咎自责之词托之己。最得体。
圬者王承福传 #
圬118之为技、贱且劳者也。119有业之、其色若自得者。听其言、约而尽。120问之、王其姓、承福其名。世为京兆长安农夫。天宝之乱、发人为兵。121持弓矢十三年、有官勋、弃之来归、丧其土田、手镘122衣食。123余三十年、舍于市之主人、而归其屋食之当124焉。125视时屋食之贵贱、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。126有余、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。127又曰、粟、稼而生者也。若布与帛、必蚕绩而后成者也。其他所以养生之具、皆待人力而后完也、吾皆赖之。然人不可遍为、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。128故君者、理我所以生者也。而百官者、承君之化者也。任有大小、惟其所能、若器皿焉。食焉而怠其事、必有天殃、129故吾不敢一日舍镘以嬉。130夫镘易能、可力焉、又诚有功。取其直、131虽劳无愧、吾心安焉。伕力易强132而有功也、心难强而有智也。用力者使于人、用心者使人、亦其宜也。吾特择其易为而无愧者取焉。133嘻、吾操镘以入富贵之家有年矣、134有一至者焉、又往过之、则为墟矣。有再至三至者焉、而往过之、则为墟矣。问之其邻、或曰、噫、刑戮也。或曰、身既死而其子孙不能有也。或曰、死而归之官也。135吾以是观之、非所谓食焉怠其事而得天殃者邪、非强心以智而不足、不择其才之称136否而冒之者邪、非多行可愧、知其不可而强为之者邪、137将富贵难守、薄功而厚飨之者邪、抑丰悴有时、一去一来而不可常者邪。138吾之心悯焉、是故择其力之可能者行焉。139乐富贵而悲贫贱、我岂异于人哉。140又曰、功大者、其所以自奉也博、妻与子、皆养于我者也、吾能薄而功小、不有之可也。又吾所谓劳力者、若立吾家而力不足、则心又劳也。一身而二任焉、虽圣者不可为也。141愈始闻而惑之、又从而思之、盖贤者也。盖所谓独善其身者也。142然吾有讥焉、谓其自为143也过多、其为人也过少、其学杨朱之道者邪。144杨之道、不肯拔我一毛而利天下。而夫人以有家为劳心、不肯一动其心以畜其妻子、其肯劳其心以为人乎哉。145虽然、其贤于世之患不得之而患失之者、以济其生之欲、贪邪而亡道、以丧其身者、其亦远矣。146又其言有可以警余者、故余为之传、而自鉴焉。147
前略敍一段、后略断数语、中间都是借他自家说话。点成无限烟波、机局绝高、而规世之意、已极切至。
讳辩 #
愈与李贺书、劝贺举进士。贺举进士有名、与贺争名者毁之。曰、贺父名晋肃、贺不举进士为是、劝之举者为非。149听者不察也、和150而倡之、同然一辞。151皇甫湜152曰、若不明白、子与贺且得罪。153愈曰、然。154律曰、二名不偏讳。释之者曰、谓若言征不称在、言在不称征是也。155律曰、不讳嫌名。释之者曰、谓若禹与雨、邱与蓲156之类是也。157今贺父名晋肃、贺举进士、158为犯二名律乎、为犯嫌名律乎。159父名晋肃、子不得举进士。若父名仁、子不得为人乎。160夫讳始于何时、作法制以教天下者、非周公孔子欤。周公作诗不讳、161孔子不偏讳二名、162春秋不讥不讳嫌名。163康王钊164之孙、实为昭王。165曾参之父名晰、曾子不讳昔。166周之时有骐期、汉之时有杜度、此其子宜如何讳、将讳其嫌、遂讳其姓乎、将不讳其嫌者乎。167汉讳武帝名彻为通、168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。讳吕后名雉为野鸡、169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。今上章及诏、不闻讳浒170势秉机也。171惟宦官宫妾、乃不敢言谕及机、以为触犯。172士君子立言行事、宜何所法守也。173今考之于经、174质之于律、175稽之以国家之典、176贺举进士为可邪、为不可邪。177凡事父母、得如曾参、可以无讥矣。作人得如周公孔子、亦可以止矣。178今世之士、179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、而讳亲之名、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、亦见其惑也。180夫周公孔子曾参、卒不可胜。胜周公孔子曾参、乃比于宦官宫妾。181则是宦官宫妾之孝于其亲、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。182
前分律经典三段、后尾抱前、婉鬯显快。反反复复、如大海回风、一波未平、一波复起。尽是设疑两可之辞、待智者自择、此别是一种文法。
争臣论 #
或问谏议大夫阳城于愈、可以为有道之士乎哉。184学广而闻多、不求闻于人也。行古人之道、居于晋之鄙。185晋之鄙人、薰其德而善良者几千人。186大臣闻而荐之、天子以为谏议大夫。187人皆以为华、阳子不色喜。188居于位五年矣、视其德如在野。彼岂以富贵移易其心哉。189愈应之曰、是易所谓恒其德贞、而夫子凶者也。190恶得为有道之士乎哉。191在易蛊192之上九云、不事王侯、高尚其事。193蹇之六二则曰、王臣蹇蹇、匪躬之故。194夫亦以所居之时不一、而所蹈之德不同也。195若蛊之上九、居无用之地、而致匪躬之节、以蹇之六二、在王臣之位、而高不事之心、则冒进之患生、196旷官之刺兴。197志不可则、而尤不终无也。198今阳子在位、不为不久矣。闻天下之得失、不为不熟矣。天子待之、不为不加矣。199而未尝一言及于政。视政之得失、若越人视秦人之肥瘠、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。200问其官、则曰谏议也。问其禄、则曰下大夫之秩也。问其政、则曰我不知也。201有道之士、固如是乎哉。202且吾闻之、203有官守者、不得其职则去。有言责者、不得其言则去。今阳子以为得其言乎哉。得其言而不言、与不得其言而不去、无一可者也。204阳子将为禄仕乎。205古之人有云、仕不为贫、而有时乎为贫、谓禄仕者也。宜乎辞尊而居卑、辞富而居贫、若抱关击柝者可也。盖孔子尝为委吏矣、尝为乘田矣、亦不敢旷其职。必曰会计当而已矣、必曰牛羊遂而已矣。206若阳子之秩禄、不为卑且贫、章章明矣、而如此其可乎哉。207或曰否、非若此也。夫阳子恶讪上者、恶为人臣招208其君之过、而以为名者。209故虽谏且议、使人不得而知焉。书曰、210尔有嘉谟嘉猷、则入告尔后于内、尔乃顺之于外。曰、斯谟斯猷、惟我后之德。夫阳子之用心、亦若此者。211愈应之曰、若阳子之用心如此、滋所谓惑者矣。212入则谏其君、出不使人知者、大臣宰相者之事、非阳子之所宜行也。夫阳子、213本以布衣、隐于蓬蒿之下。主上嘉其行谊、擢在此位。官以谏为名、诚宜有以奉其职。使四方后代、知朝廷有直言骨鲠之臣、天子有不僭赏从谏如流之美。214庶岩穴之士、闻而慕之。束带结发、愿进于阙下而伸其辞说。致吾君于尧舜、熙鸿号于无穷也。215若书所谓则大臣宰相之事、非阳子之所宜行也。216且阳子之心、将使君人者、恶闻其过乎、是𠶳之也。217或曰、阳子之不求闻而人闻之、不求用而君用之、不得已而起、守其道而不变、何子过之深也。218愈曰、自古圣人贤士、皆非有求于闻用也。219闵其时之不平、人之不乂。220得其道、不敢独善其身、而必以兼济天下也。孜孜矻矻、221死而后已。222故禹过家门不入、孔席不暇暖、而墨突不得黔。223彼二圣一贤者、岂不知自安佚之为乐哉、诚畏天命而悲人穷也。224夫天授人以贤圣才能、岂使自有余而已、诚欲以补其不足者也。225耳目之于身也、耳司闻而目司见。听其是非、视其险易、然后身得安焉。圣贤者、时人之耳目也。时人者、圣贤之身也。226且阳子之不贤、则将役于贤以奉其上矣。若果贤、则固畏天命而闵人穷也。恶得以自暇逸乎哉。227或曰、吾闻君子不欲加诸人、而恶讦以为直者。若吾子之论、直则直矣、无乃伤于德而费于辞乎。好尽言以招人过、国武子之所以见杀于齐也、吾子其亦闻乎。228愈曰、君子居其位、则思死其官。未得位、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。我将以明道也、非以为直而加人也。229且国武子不能得善人、而好尽言于乱国、是以见杀。传曰、惟善人能受尽言。谓其闻而能改之也。230子告我曰、阳子可以为有道之士也。231今虽不能及已、阳子将不得为善人乎哉。232
阳城拜谏议大夫、闻得失熟、犹未肯言、故公作此论讥切之。是箴规攻击体、文亦擅世之奇、截然四问四答、而首尾关应如一线。时城居位五年矣。后三年、而能排击裴延龄、或谓城盖有待、抑公有以激之欤。
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#
二月十六日、前乡贡进士韩愈、谨再拜言相公阁234下。向上书及所著文、后待命凡十有九日、不得命。恐惧不敢逃遁、不知所为。乃复敢自纳于不测之诛、以求毕其说、而请命于左右。235愈闻之、蹈水火者之求免于人也、不惟其父兄子弟之慈爱、然后呼而望之也。将有介于其侧者、虽其所憎怨、苟不至乎欲其死者、则将大其声、疾呼而望其仁之也。236彼介于其侧者、闻其声而见其事、不惟其父兄子弟之慈爱、然后往而全之也。虽有所憎怨、苟不至乎欲其死者、则将狂奔尽气、濡手足、焦毛发、救之而不辞也。237若是者何哉、其势诚急而其情诚可悲也。238愈之强学力行有年矣、愚不惟道之险夷、行且不息、以蹈于穷饿之水火、其既危且亟矣、大其声而疾呼矣、阁下其亦闻而见之矣。239其将往而全之欤、抑将安而不救欤。有来言于阁下者曰、有观溺于水而𦶟240于火者、有可救之道而终莫之救也、阁下且以为仁人乎哉。不然、若愈者、亦君子之所宜动心者也。241或谓愈、子言则然矣、宰相则知子矣、如时不可何。242愈窃谓之不知言者、诚其材能不足当吾贤相之举耳。若所谓时者、固在上位者之为耳、非天之所为也。前五六年时、宰相荐闻、尚有自布衣蒙抽擢者、与今岂异时哉。243且今节度观察使、及防御营田诸小使等、尚得自举判官、无间于已仕未仕者、况在宰相、吾君所尊敬者、而曰不可乎。244古之进人者、或取于盗、或举于管库、245今布衣虽贱、犹足以方于此。246情隘辞蹙、不知所裁、亦惟少垂怜焉。愈再拜。
前幅设喻、中幅入正文、后幅再起一议。总以势字时字作主。到底曲折、无一直笔。所见似悲戚、而文则宕逸可诵。
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 #
三月十六日、前乡贡进士韩愈、谨再拜言相公阁248下、愈闻周公之为辅相、其急于见贤也、方一食、三吐其哺。249方一沐、三握其发。250当是时、251天下之贤才、皆已举用。奸邪谗佞欺负之徒、皆已除去。四海皆已无虞。九夷八蛮之在荒服之外者、皆已宾贡。252天灾时变、昆虫草木之妖、皆已销息。天下之所谓礼乐刑政教化之具、皆已修理。风俗皆已敦厚。动植之物、风雨霜露之所沾被者、皆已得宜。休征嘉瑞、麟凤龟龙之属、皆已备至。253而周公以圣人之才、凭叔父之亲、其所辅理承化之功、又尽章章如是。254其所求进见之士、岂复有贤于周公者哉。不惟不贤于周公而已、岂复有贤于时百执事者哉。岂复有所计议、能补于周公之化者哉。255然而周公求之如此其急、惟恐耳目有所不闻见、思虑有所未及、以负成王托周公之意、不得于天下之心。256如周公之心、设使其时辅理承化之功、未尽章章如是、而非圣人之才、而无叔父之亲、则将不暇食与沐矣、岂特吐哺握发为勤而止哉。257维其如是、故于今颂成王之德、而称周公之功不衰。258今阁下为辅相亦近耳。259天下之贤才、岂尽举用。奸邪谗佞欺负之徒、岂尽除去。四海岂尽无虞。九夷八蛮之在荒服之外者、岂尽宾贡。天灾时变、昆虫草木之妖、岂尽销息。天下之所谓礼乐刑政教化之具、岂尽修理。风俗岂尽敦厚。动植之物、风雨霜露之所沾被者、岂尽得宜。休征嘉瑞、麟凤龟龙之属、岂尽备至。260其所求进见之士、虽不足以希望盛德、至比于百执事、岂尽出其下哉。其所称说、岂尽无所补哉。261今虽不能如周公吐哺握发、亦宜引而进之、察其所以而去就之、不宜默默而已也。262愈之待命、四十余日矣。书再上、而志不得通。足三及门、而阍263人辞焉。264惟其昏愚、不知逃遁、故复有周公之说焉。265阁下其亦察之。266古之士、三月不仕则相吊。故出疆必载质。然所以重于自进者、以其于周不可、则去之鲁。于鲁不可、则去之齐。于齐不可、则去之宋、之郑、之秦、之楚也。267今天下一君、四海一国、舍乎此则夷狄矣。去父母之邦矣。268故士之行道者、不得于朝、则山林而已矣。山林者、士之所独善自养、而不忧天下者之所能安也。如有忧天下之心、则不能矣。269故愈每自进而不知愧焉、书亟270上、足数271及门、而不知止焉。272宁独如此而已、惴惴焉惟不得出大贤之门下是惧、273亦惟少垂察焉。渎冒威尊、惶恐无已。愈再拜。
通篇将周公与时相、两两作对照。只用一二虚字、斡旋成文。直言无讳、而不犯嫌忌。末述再三上书之故、曲曲回护自己。气杰神旺、骨劲格高、足称绝唱。
与于襄阳书 #
七月三日、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韩愈、谨奉书尚书阁275下。276士之能享大名、显当世者、莫不有先达之士、负天下之望者、为之前焉。277士之能垂休光、照后世者、亦莫不有后进之士、负天下之望者、为之后焉。278莫为之前、虽美而不彰。279莫为之后、虽盛而不传。280是二人者、未始不相须也。281然而千百载乃一相遇焉。282岂上之人无可援、下之人无可推283欤。284何其相须之殷、而相遇之疏也。285其故在下之人、负其能不肯谄其上。286上之人、负其位不肯顾其下。287故高材多戚戚之穷、288盛位无赫赫之光。289是二人者之所为皆过也。290未尝干之、不可谓上无其人。291未尝求之、不可谓下无其人。292愈之诵此言久矣、未尝敢以闻于人。293侧闻阁下294抱不世之才、特立而独行、道方而事实。卷舒不随乎时、文武唯其所用。岂愈所谓其人哉。295抑未闻后进之士、有遇知于左右、获礼于门下者。296岂求之而未得邪。将志存乎立功、而事专乎报主、虽遇其人、未暇礼邪。何其宜闻而久不闻也。297愈虽不材、298其自处不敢后于恒人。299阁下将求之而未得欤。古人有言、请自隗300始。301愈今者惟朝夕刍米仆赁302之资是急、不过费阁下一朝之享而足也。303如曰吾志存乎立功、而事专乎报主。虽遇其人、未暇礼焉。则非愈之所敢知也。304世之龊龊305者、既不足以语306之。307磊落奇伟之人、又不能听焉。则信乎命之穷也。308谨献旧所为文一十八首、如赐览观、亦足知其志之所存。309愈恐惧再拜。
前半幅只是泛论、下半幅方入正文。前半凡作六转、笔如弄丸、无一字一意板实。后半又作九转、极其凄怆、堪为动色。通篇措词立意、不亢不卑、文情绝妙。
与陈给事书 #
愈再拜。愈之获见于阁311下有年矣。始者亦尝辱一言之誉。312贫贱也、衣食于奔走、313不得朝夕继见。314其后阁下位益尊、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。夫位益尊、则贱者日隔。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、则爱博而情不专。315愈也道不加修、而文日益有名。夫道不加修、则贤者不与。文日益有名、则同进者忌。316始之以日隔之疏、加之以不专之望、以不与者之心、而听忌者之说。由是阁下之庭、无愈之迹矣。317去年春、亦尝一进谒于左右矣。温乎其容、若加其新也。属318乎其言、若闵其穷也。319退而喜也、以告于人。320其后如东京取妻子、321又不得朝夕继见。及其还也、亦尝一进谒于左右矣。邈乎其容、若不察其愚也。悄乎其言、若不接其情也。322退而惧也、不敢复进。323今则释然悟、翻然悔曰、其邈也、乃所以怒其来之不继也。其悄也、乃所以示其意也。324不敏之诛、325无所逃避。不敢遂进、辄自疏其所以、并献近所为复志赋以下十首为一卷、卷有标轴。送孟郊序一首、生纸写、不加装饰、皆有揩326字注字处、急于自解而谢、不能俟327更写。328阁下取其意、而略其礼可也。愈恐惧再拜。
通篇以见字作主、上半篇从见说到不见。下半篇从不见说到要见。一路顿挫跌宕、波澜层叠、姿态横生、笔笔入妙也。
应科目时与人书 #
月日、愈再拜。330天池之滨、大江之𣸣、331曰有怪物焉。332盖非常鳞凡介之品汇匹俦也。333其得水、变化风雨、上下于天不难也。334其不及水、盖寻常尺寸之闲耳。无高山大陵旷途绝险为之关隔也。335然其穷涸、不能自致乎水。为㺍336獭之笑者、盖十八九矣。337如有力者、哀其穷而运转之、盖一举手一投足之劳也。338然是物也、负其异于众也。且曰烂死于沙泥、吾宁乐之。若俛339首帖耳、摇尾而乞怜者、非我之志也。340是以有力者遇之、熟视之若无睹也。其死其生、固不可知也。341今又有有力者当其前矣、聊试仰首一鸣号焉。庸讵知有力者不哀其穷而忘一举手一投足之劳、而转之清波乎。342其哀之、命也。其不哀之、命也。知其在命、而且鸣号之者、亦命也。343愈今者、实有类于是。344是以忘其疏愚之罪、而有是说焉。阁下其亦怜察之。
此贞元九年、宏词试也。无端突起譬喻、不必有其事、不必有其理、却作无数曲折、无数峰峦、奇极妙极。
送孟东野序 #
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。346草木之无声、风挠之鸣。347水之无声、风荡之鸣。348其跃也或激之、其趋也或梗之、349其沸也或炙之。350金石之无声、或击之鸣。351人之于言也亦然。352有不得已者而后言。其歌353也有思、其哭也有怀。凡出乎口而为声者、其皆有弗平者乎。354乐也者、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。355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。356金、石、丝、竹、匏、土、革、木357八者、物之善鸣者也。358维天之于时也亦然、359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。是故以鸟鸣春、以雷鸣夏、以虫鸣秋、以风鸣冬、四时之相推敚、360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。361其于人也亦然。362人声之精者为言。文辞之于言、又其精也、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。363其在唐虞、咎364陶、禹其善鸣者也、而假以鸣。365夔弗能以文辞鸣、又自假于韶以鸣。366夏之时、五子以其歌鸣。367伊尹鸣殷。368周公鸣周。369凡载于诗书六艺、皆鸣之善者也。370周之衰、孔子之徒鸣之、其声大而远。传曰、天将以夫子为木铎。其弗信矣乎。371其末也、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。372楚大国也、其亡也、以屈原鸣。373臧孙辰、374孟轲、荀卿、以道鸣者也。375杨朱、墨翟、管夷吾、晏婴、老聃、376申不害、377韩非、378眘379到、380田骈、381邹衍、382尸佼、383孙武、384张仪、苏秦之属、皆以其术鸣。385秦之兴、李斯鸣之。386汉之时、司马迁、387相如、388扬雄、389最其善鸣者也。390其下魏晋氏、鸣者不及于古、然亦未尝绝也。就其善者、其声清以浮、其节数391以急、其辞淫以哀、其志弛以肆、其为言也、乱杂而无章。392将天丑其德莫之顾邪、何为乎不鸣其善鸣者也。393唐之有天下、394陈子昂、395苏源明、396元结、397李白、398杜甫、399李观、400皆以其所能鸣。401其存而在下者、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。402其高出魏晋、不懈而及于古、403其他浸淫乎汉氏矣。404从吾游者、李翱、张籍其尤也。405三子者之鸣信善矣。406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邪、抑将穷饿其身、思愁其心肠、而使自鸣其不幸邪。407三子者之命、则悬乎天矣。其在上也、408奚以喜。其在下也、409奚以悲。410东野之役于江南也、411有若不释然者、412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。413
此文得之悲歌慷慨者为多。谓凡形之声者、接不得已。于不得已中、又有善不善。所谓善者、又有幸不幸之分。只是从一鸣中、发出许多议论。句法变换、凡二十九样。如龙之变化、屈伸于天、更不能逐鳞逐爪观之。
送李愿归盘谷序 #
太行415之阳有盘谷。416盘谷之闲、泉甘而土肥。草木藂417茂、居民鲜少。或曰、谓其环两山之闲、故曰盘。或曰、是谷也、宅幽而势阻、隐者之所盘旋。418友人李愿居之。419愿之言曰、人之称大丈夫者、我知之矣。420利泽施于人、名声昭于时。421坐于庙朝、进退百官、而佐天子出令。其在外、则树旗旄、罗弓矢、422武夫前呵、从者塞途、供给之人、各执其物、夹道而疾驰。喜有赏、怒有刑。423才畯424满前、道古今而誉盛德、入耳而不烦。425曲眉丰颊、清声而便426体、秀外而惠中。427飘轻裾、翳长袖。428粉白黛429绿者、430列屋而闲居、妒宠而负恃、争妍而取怜。431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、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。432吾非恶此而逃之、是有命焉、不可幸而致也。433穷居而野处、升高而望远、坐茂树以终日、濯清泉以自洁。434采于山、美可茹。435钓于水、鲜可食。436起居无时、惟适之安。437与其有誉于前、孰若无毁于其后。与其有乐于身、孰若无忧于其心。438车服不维、刀锯不加。439理乱不知、黜陟不闻。440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、441我则行之。442伺候于公卿之门、奔走于形势之途。足将进而趑443趄、444口将言而嗫445嚅。446处污秽而不羞、触刑辟447而诛戮。侥幸于万一、老死而后止者、448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。449昌黎韩愈、闻其言而壮之。450与之酒、而为之歌曰、盘之中、维子之宫。盘之土、可以稼。451盘之泉、可濯可沿。452盘之阻、谁争子所。453窈而深、廓其有容。454缭而曲、如往而复。455嗟盘之乐兮、乐且无央。456虎豹远迹兮、蛟龙遁藏。鬼神守护兮、呵禁不祥。饮且食兮寿而康、无不足兮奚所望。457膏458吾车兮秣吾马、459从子于盘兮、终吾生以徜460徉。461
一节是形容得意人、一节是形容闲居人、一节是形容奔走伺候人。都结在人贤不肖何如也一句上。全举李愿自己说话、自说只前数语写盘谷、后一歌咏盘谷、别是一格。
送董邵南序 #
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。463董生举进士、连不得志于有司。怀抱利器、郁郁适兹土。464吾知其必有合也。465董生勉乎哉。466夫以子之不遇时、苟慕义强467仁者、皆爱惜焉。468矧燕赵之士、出乎其性者哉。469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、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。470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。471董生勉乎哉。472吾因之有所感矣。473为474我吊望诸君之墓、475而观于其市、复有昔时屠狗者乎。476为我谢曰、明天子在上、可以出而仕矣。477
董生愤己不得志、将往河北、求用于诸藩镇、故公作此送之。始言董生之往必有合、中言恐未必合、终讽诸镇之归顺、及董生不必往。文仅百十余字、而有无限开阖、无限变化、无限含蓄、短章圣手。
送杨少尹序 #
昔疏广、受二子、以年老、一朝辞位而去。479于时公卿设供张、祖道都门外、车数百两。480道路观者、多叹息泣下、共言其贤。汉史既传其事、而后世工画者、又图其迹。至今照人耳目、赫赫若前日事。481国子司业杨君巨源、482方以能诗训后进、483一旦以年满七十、亦白丞相去归其乡。484世常说古今人不相及、今杨与二疏、其意岂异也。485予忝在公卿后、486遇病不能出。487不知杨侯去时、城门外送者几人、车几两、马几匹、道边观者、亦有叹息知其为贤与否。而太史氏又能张大其事、为传继二疏踪迹否、不落莫否。488见今世无工画者、而画与不画、固不论也。489然吾闻杨侯之去、丞相有爱而惜之者、白以为其都少尹、不绝其禄。490又为歌诗以劝之、京师之长于诗者、亦属491而和之。又不知当时二疏之去、有是事否。492古今人同不同未可知也。493中世士大夫、以官为家、罢则无所于归。494杨侯始冠、495举于其乡、歌鹿鸣而来也。496今之归、497指其树曰、某树吾先人之所种也。某水某丘、吾童子时所钓游也。498乡人莫不加敬、诫子孙以杨侯不去其乡为法。499古之所谓乡先生、没而可祭于社者、500其在斯人欤、其在斯人欤。501
巨源之去、未必可方二疏。公欲张大之、将来形容、又不可确言。特前说二疏所有、或少尹所无。后说少尹所有、或二疏所无。则巨源之美不可掩、而已亦不至失言。末托慨世之词、写出杨侯归乡、可敬可爱、情景宛然。
送石处士序 #
河阳军节度御史大夫乌公、为节度之三月、503求士于从事之贤者。有荐石先生者。504公曰、先生何如。505曰、先生居嵩邙506瀍507谷之间。508冬一裘、夏一葛。食朝夕、饭一盂、蔬一盘。人与之钱、则辞。请与出游、未尝以事免。劝之仕、不应。坐一室、左右图书。509与之语道理、辨古今事当否、论人高下、事后当成败、若河决下流而东注、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、而王良造父为之先后也、510若烛照、数计而龟卜也。511大夫曰、先生有以自老、无求于人、其肯为某来邪。512从事曰、大夫文武忠孝、求士为国、不私于家。方今寇聚于恒、师环其疆。513农不耕收、财粟殚亡。吾所处地、归输之涂。514治法征谋、宜有所出。515先生仁且勇、516若以义请而强委重焉、其何说之辞。517于是撰书词、具马币、卜日以受使者、求先生之庐而请焉。518先生不告于妻子、不谋于朋友、冠带出见客、拜受书礼于门内。519宵则沐浴、戒行李、载书册、问道所由。告行于常所来往、晨则毕至张上东门外、520酒三行且起、521有执爵而言者曰、大夫真能以义取人、先生真能以道自任、决去就、为先生别。522又酌而祝曰、523凡去就出处何常、惟义之归、524遂以为先生寿。525又酌而祝曰、使大夫恒无变其初、无务富其家而饥其师、无甘受佞人而外敬正士、无昧于谄言、惟先生是听、以能有成功、保天子之宠命。526又祝曰、527使先生无图利于大夫、而私便其身图。528先生起拜祝辞曰、敢不敬蚤夜以求从祝规。529于是东都之人士、咸知大夫与先生果能相与以有成也。530遂各为歌诗六韵、遣愈为之序云。
纯以议论行序事、序之变也。看前面大夫从事、四转反复。又看后面四转祝词、有无限曲折变态、愈转愈佳。
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#
伯乐一过冀北之野、而马群遂空。532夫冀北马多天下、伯乐虽善知马、安能空其群邪。解之者曰、吾所谓空、非无马也、无良马也。伯乐知马、遇其良、辄取之、群无留良焉。苟无良、虽谓无马、不为虚语矣。533东都、固士大夫之冀北也。534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、洛之北涯、曰石生。535其南涯、曰温生。536大夫乌公、以𫓧钺镇河阳之三月、以石生为才、以礼为罗、罗而致之幕537下。538未数月也、以温生为才、于是以石生为媒、以礼为罗、又罗而致之幕下。539东都虽信多才士、朝取一人焉、拔其尤。暮取一人焉、拔其尤。540自居守河南尹、以及百司之执事、与吾辈二县之大夫。541政有所不通、事有所可疑、奚所咨而处焉。542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、谁与嬉游。543小子后生、于何考德而问业焉。544缙绅之东西行过是都者、无所礼于其庐。545若是而称曰、大夫乌公、一镇河阳、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、岂不可也。546夫南面而听547天下、其所托重而恃力者、惟相与将耳。548相为天子得人于朝廷、549将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、550求内外无治、不可得也。551愈縻于兹、552不能自引去、资二生以待老。今皆为有力者夺之、其何能无介然于怀邪。553生既至、拜公于军门、其为吾以前所称、为天下贺、554以后所称、为吾致私怨于尽取也。555留守相公、首为四韵诗歌其事、愈因推其意而序之。
全篇无一语实说温生之贤、而温生已处处跃露。若是而称曰数语、是结前半篇。其为吾以前所称、是结后半篇。然致私怨于尽取句、直挽到篇首空字、收尽通章。
祭十二郎文 #
年月日、557季父愈、闻汝丧之七日、乃能衔哀致诚、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、告汝十二郎之灵。558呜呼、吾少孤。559及长、不省所怙、560惟兄嫂是依。561中年、兄殁南方、吾与汝俱幼。562从嫂归葬河阳。既又与汝就食江南。563零丁孤苦、未尝一日相离也。564吾上有三兄、皆不幸早世。承先人后者、在孙惟汝、在子惟吾。两世一身、形单影只。565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、韩氏两世、惟此而已。566汝时尤小、当不复记忆。567吾时虽能记忆、亦未知其言之悲也。568吾年十九、始来京城。569其后四年、而归视汝。570又四年、吾往河阳省坟墓、571遇汝从嫂丧来葬。572又二年、吾佐董丞相于汴州、573汝来省吾。574止一岁、请归取其孥。575明年、丞相薨、吾去汴州、汝不果来。576是年、吾佐戎徐州。577使取汝者始行、吾又罢去、汝又不果来。578吾念汝从于东、东亦客也、不可以久。图久远者、莫如西归。将成家而致汝。579呜呼、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。580吾与汝俱少年、以为虽暂相别、终当久相与处。故舍汝而旅食京师、以求斗斛之禄。581诚知其如此、虽万乘之公相、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。582去年、孟东野往、吾书与汝曰、吾年未四十、而视茫茫、而发苍苍、而齿牙动摇。念诸父与诸兄、皆康强而早世、如吾之衰者、其能久存乎。吾不可去、汝不肯来、恐旦暮死、而汝抱无涯之戚也。583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、强者夭而病者全乎。呜呼、其信然邪、其梦邪、其传之非其真邪。584信也、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。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。少者强者而夭殁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。未可以为信也。585梦也、传之非其真也、东野之书、耿兰586之报、何为而在吾侧也。呜呼、其信然矣、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。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、不克蒙其泽矣。587所谓天者诚难测、而神者诚难明矣。所谓理者不可推、而寿者不可知矣。588虽然、吾自今年来、苍苍者、或化而为白矣。动摇者、或脱而落矣。毛血日益衰、志气日益微、几何不从汝而死也。589死而有知、其几何离。其无知、悲不几时、而不悲者无穷期矣。590汝之子始十岁。591吾之子始五岁、592少而强者不可保、如此孩提者、又可冀其成立邪。呜呼哀哉、呜呼哀哉。593汝去年书云、比得软脚病、往往而剧。594吾曰是疾也、江南之人、常常有之、未始以为忧也。呜呼、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、抑别有疾而致斯乎。595汝之书、六月十七日也。596东野云、汝殁以六月二日、耿兰之报无月日、盖东野之使者、不知问家人以月日。如耿兰之报、不知当言月日。597东野与吾书、乃问使者、使者妄称以应之耳、其然乎、其不然乎。598今吾使建中祭汝、吊汝之孤、与汝之乳母。彼有食可守、以待终丧、则待终丧而取以来。如不能守以终丧、则遂取以来。其余奴婢、并令守汝丧。吾力能改葬、终葬汝于先人之兆、然后惟其所愿。599呜呼、600汝病吾不知时、汝殁吾不知日、生不能相养以共居、殁不能抚汝以尽哀、敛不凭其棺、窆601不临其穴。602吾行负神明、而使汝夭。不孝不慈、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、相守以死。一在天之涯、一在地之角。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、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。吾实为之、其又何尤。彼苍者天、曷其有极。603自今以往、吾其无意于人世矣。604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、605以待余年。教吾子与汝子、幸其成、长吾女与汝女、待其嫁、如此而已。606呜呼、言有穷而情不可终、汝其知也邪、其不知也邪。607呜呼哀哉。尚飨。
情之至者、自然流为至文。读此等文、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、字字是血、字字是泪。未尝有意为文、而文无不工、祭文中千年绝调。
祭鳄鱼文 #
维年月日、潮州刺史韩愈、使军事衙推秦济、以羊一、猪一、投恶谿之潭水、以与鳄609鱼食、而告之610曰、昔先王既有天下、列山泽、罔611绳擉612刃、以除虫蛇恶物为民害者、驱而出之四海之外。613及后王德薄、不能远有、则江汉之间、尚皆弃之、以与蛮夷楚越、况潮、岭海之闲、去京师万里哉。鳄鱼之涵淹卵育于此、亦固其所。614今天子嗣唐位、神圣慈武、四海之外、六合之内、皆抚而有之。615况禹迹所揜、扬州之近地、刺史县令之所治、出贡赋以供天地宗庙百神之祀之壤者哉。616鳄鱼其不可与刺史杂处此土也。617刺史受天子命、守此土、治此民、而鳄鱼睅618然不安谿潭、据处食民畜619熊豕鹿獐、以肥其身、以种其子孙、与刺史亢拒、争为长620雄。621刺史虽驽弱、亦安肯为鳄鱼低首下心、伈伈622𪾢𪾢、623为民吏羞、以偷活于此邪。624且承天子命以来为吏、固其势不得不与鳄鱼辨。625鳄鱼有知、其听刺史言。626潮之州、大海在其南。鲸鹏之大、虾蟹之细、无不容归。以生以食、鳄鱼朝发而夕至也。627今与鳄鱼约、尽三日、其率丑类南徙于海、以避天子之命吏。三日不能、至五日。五日不能、至七日。628七日不能、是终不肯徙也、是不有刺史听从其言也。不然、则是鳄鱼冥顽不灵、刺史虽有言、不闻不知也。629夫傲天子之命吏、不听其言、不徙以避之、与冥顽不灵而为民物害者、皆可杀。630刺史则选材技吏民、操强弓毒矢、以与鳄鱼从事、必尽杀乃止。其无悔。631
全篇只是不许鳄鱼杂处此土、处处提出天子二字、刺史二字压服他。如问罪之师、正正堂堂之阵、能令反侧子心寒胆栗。
柳子厚墓志铭 #
子厚讳宗元。七世祖庆、为拓跋魏633侍中、封济阴公。曾伯祖奭、为唐宰相、与褚遂良、韩瑗、634俱得罪武后、死高宗朝。皇考635讳镇、以事母弃太常博士、求为县令江南、其后以不能媚权贵、失御史、权贵人死、乃复拜侍御史。号为刚直、所与游、皆当世名人。636子厚少精敏、无不通达、逮其父时、虽少年、已自成人。能取进士第、崭637然见头角、众谓柳氏有子矣。638其后以博学宏词、授集贤殿正字。俊杰廉悍、639议论证据今古、出入经史百子、踔640厉风发、率常屈其座人、名声大振、一时皆慕与之交。诸公要人、争欲令出我门下、交口荐誉之。641贞元十九年、由蓝田尉、拜监察御史。顺宗即位、拜礼部员外郎。遇用事者得罪、例出为刺史。未至、又例贬州司马。642居闲益自刻苦、务记览为词章、泛滥停蓄、为深博无涯涘、643而自肆于山水闲。644元和中、尝例召至京师、又偕出为刺史、而子厚得柳州。645既至、叹曰、是岂不足为政邪。因其土俗、为设教禁、州人顺赖。其俗以男女质646钱、约不时赎、子本相侔、则没为奴婢。子厚与设方计、悉令赎归。其尤贫力不能者、令书其佣、足相当、则使归其质。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、比一岁、免而归者且千人。647衡湘以南、为进士者、皆以子厚为师。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、悉有法度可观。648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、649中山刘梦得禹锡、亦在遣中、当诣播州。子厚泣曰、播州、非人所居、而梦得亲在堂、吾不忍梦得之穷、无辞以白其大人、且万无母子俱往理、请于朝、将拜疏、愿以柳易播、虽重得罪、死不恨。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、梦得于是改刺连州。650呜呼、士穷乃见节义。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、酒食游戏相征逐、诩诩651强笑语以相取下、握手出肺肝相示、指天日涕泣、誓生死不相揹负、真若可信。一旦临小利害、仅如毛发比、反眼若不相识、落陷阱、不一引手救、反挤之又下石焉者、皆是也。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、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、闻子厚之风、亦可以少愧矣。652子厚前时少年、勇于为人、不自贵重653顾借、谓功业可立就、故坐废退。既退、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、故卒死于穷裔。654材不为世用、道不行于时也。655使子厚在台省时、自持其身、已能如司马刺史时、亦自不斥。斥时有人力能举之、且必复用不穷。656然子厚斥不久、穷不极、虽有出于人、其文学辞章、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。657虽使子厚得所愿、为将相于一时。以彼易此、孰得孰失、必有能辨之者。658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、年四十七。以十五年七月十日、归葬万年先人墓侧。子厚有子男二人。长曰周六、始四岁。季曰周七、子厚卒、乃生。女子二人、皆幼。其得归葬也、费皆出观察使河东裴君行立。行立有节概、重然诺、与子厚结交、子厚亦为之尽、竟赖其力。葬子厚于万年之墓者、舅弟卢遵。遵、涿人、性谨慎、学问不厌、自子厚之斥、遵从而家焉、逮其死不去、既往葬子厚、又将经纪其家、庶几有始终者。659铭曰、是惟子厚之室、既固既安、以利其嗣人。
子厚不克持身处、公亦不能为之讳、故措词隐跃、使人自领。只就文章一节、断其必传、下笔自有轻重。
韩愈 ↩︎
说得师道如此郑重。一篇大纲领、具见于此。 ↩︎
紧承解惑说、下承传道说。 ↩︎
道在即师在、是绝世议论。 ↩︎
忽作慨叹、若承若起、佳甚。 ↩︎
古人。 ↩︎
今人。 ↩︎
此是高一等说话、翻前面人非生知之说。 ↩︎
豆、 ↩︎
否、 ↩︎
童子句读之不知、则为之择师。其身惑之不解、则不择师。是学其小、而遗忘其大者、可谓不明也。 ○此就寻常话头、从容体出至情、其理明、其辞切。 ↩︎
有长有少矣。 ↩︎
有贵有贱矣。 ↩︎
可为长太息。 ↩︎
齿、列也。 ↩︎
此与前论圣人且从师同意。前以至贵者形今人之不从师、此以至贱者形今人之不从师。反复剧论、意甚切至。 ↩︎
谈、 ↩︎
长、 ↩︎
耽、 ↩︎
省句。 ↩︎
孔子询官名于郯子、访乐于苌弘、学琴于师襄、问礼于老聃。 ↩︎
借孔子作证、取前圣人从师意。 ↩︎
收前吾师道意、完足。 ↩︎
蟠、贞元十九年进士。 ↩︎
异于今人。 ↩︎
不异于古人。 ↩︎
韩愈 ↩︎
元和七年、公复为国子博士。 ↩︎
去声、 ↩︎
随、因循也。 ○陡然四句、起下不明不公意。 ↩︎
圣君贤臣。 ↩︎
需才分任。 ↩︎
去声、 ↩︎
庸、用也。 ↩︎
杷、 ↩︎
渊入声、 ○谓搜取人才。 ↩︎
谓造就人才。 ↩︎
幸字、最有含蓄。 ↩︎
此四句、是一篇议论张本。 ↩︎
头。 ↩︎
举纲挈领。 ↩︎
极深研几。 ↩︎
悉备。 ↩︎
轨、 ↩︎
晷、日景也。兀兀、劳苦也。 ○恒久。 ↩︎
一段、言勤于己业。 ↩︎
底、 ↩︎
抵、触也。 ○辟邪说。 ↩︎
疽、 ↩︎
𫚥去声、 ↩︎
苴所以藉履。吕览、衣弊不补、履绝不苴。罅、孔隙也。皇、大也。言儒术缺漏处、则补苴之。圣道隐微处、则张大之。 ○翼圣学。 ↩︎
承补苴张皇说。 ↩︎
承抵排攘斥说。 ↩︎
二段、言劳于卫道。 ↩︎
浓、 ↩︎
读书而涵泳其味。 ↩︎
作文而悉本于古。 ↩︎
姚、虞姓。姒、夏姓也。扬子、虞夏之书浑浑尔。 ↩︎
吉、 ↩︎
遨、 ↩︎
周诰、大诰、康诰、酒诰、召诰、洛诰是也。殷盘、盘庚上、中、下三篇是也。佶屈聱牙、皆艰涩难读貌。 ↩︎
一字褒贬、谨而严毅。 ↩︎
左传释经、浮虚夸大。 ↩︎
易之变易甚奇、而正当之理可法。 ↩︎
帕平声、 ○诗之义理甚正、而藻丽之词实华。 ↩︎
庄子、离骚。 ↩︎
史记、汉书。 ↩︎
扬雄、字子云。司马长卿、名相如。 ↩︎
犹乐之同工、而异其曲调。 ○文章不本六经、虽生剥子云之篇、行剽相如之籍、辞非不美、总属无根之学。故公必上规姚姒、而始下逮百家也。 ↩︎
三段、言文章之著见。 ↩︎
四段、言为人之成立。 ○上三段论业精、此一段论行成、共为一腹。 ↩︎
拨、 ↩︎
至、 ↩︎
诗、豳风、狼跋其胡、载疐其尾。跋、躐也。胡、老狼颌下悬肉也。疐、跲也。狼进而躐其胡、则退而跲其尾、言进退不得自由也。 ↩︎
贞元十九年、公为监察御史。谪阳山令。 ↩︎
冗、 ↩︎
公元和元年、六月、为博士。四年、六月、迁都官史。冗、散也。处闲散之地、而无以自见其治才。 ↩︎
命与仇敌为谋、数遭败坏。 ↩︎
平声、 ↩︎
悲、 ○山无草木曰童。豁、落也。裨、益也。 ↩︎
尾、 ○勤业四段、从能精能成二语发来、然而一转、正破不公不明也。 ↩︎
萌、 ↩︎
角、 ○杗、梁也。桷、椽也。 ↩︎
薄、 ↩︎
卢、 ↩︎
欂栌、短柱。侏儒、短椽。 ↩︎
威、 ↩︎
簟、 ↩︎
屑、 ○椳、门枢也。𫔶、门中橛也。扂、户牡也。楔、门枨也。 ↩︎
匠用木无论小大。 ○一喻。 ↩︎
玉屑、一名玉札、生蓝田山谷。丹砂、朱砂也。赤箭、生陈仓、及太山少室。青芝、出太山。四者、皆贵药。 ↩︎
牛溲、牛溺也。马勃、马屁菌也。败鼓皮、主虫毒。三者、皆贱药。 ↩︎
医用药、无论贵贱。 ○二喻。 ↩︎
作缓态者。 ↩︎
落、 ↩︎
行直道者。 ↩︎
宰相用人、无论智之巧拙、才之长短。 ○三结。 ↩︎
一引。 ↩︎
荀卿、赵人。齐襄王时、为稷下祭酒。避谗适楚、春申君以为兰陵令。春申君死、而荀卿废。著书数万言而卒、因葬兰陵。 ○二引。 ↩︎
冷语不尽。 ○三结。下转正文。 ↩︎
平声、 ↩︎
四句、解前四段意。 ○再转。 ↩︎
有以养家。 ↩︎
去声、 ↩︎
有以自养。 ↩︎
役役、随俗而无异能。盗窃旧章、而无创解。 ○再转。 ↩︎
诛、责也。 ↩︎
幸其遇世、愈于二儒。 ○再转。 ↩︎
此段解前公不见信一段意。言有司未有不公不明处。 ↩︎
卑、 ↩︎
去声、 ↩︎
财贿、谓禄也。班资、品秩也。庳、下也。前人、暗指执政。瑕疵、谓不公不明也。 ↩︎
亦、 ↩︎
杙、橛也。楹、柱也。杙小楹大。 ↩︎
紫、 ↩︎
昌阳、即昌蒲、久服可以延年。豨苓、即猪苓、主渗泄。 ○掉尾抱前、最耐寻味。 ↩︎
韩愈 ↩︎
同圬、 ↩︎
一抑。 ↩︎
一扬。 ○陡然立论、领起一篇精神。 ↩︎
天宝十四年、冬十一月、安禄山反、帝以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讨之。出内府钱帛、于京师募兵十一万、旬日而集、皆市井子弟也。 ↩︎
满平声、 ↩︎
镘、圬具也。 ○弃官勋而就佣工、使人不可测。 ↩︎
去声、 ↩︎
屋食、谓屋租也。当、谓所当之值。 ↩︎
视屋租之贵贱、而增减其圬之工价。偿、还也。 ↩︎
此段写承福去官归乡手镘衣食来由、画出高士风味。 ↩︎
此言彼此各致其能。 ↩︎
一篇主意、特为提出。 ↩︎
此言小大不怠其事。 ↩︎
同值、 ↩︎
羌上声、 ↩︎
此言难易自择其宜。 ↩︎
忽生感慨、无限烟波。 ↩︎
此是王承福所自省验得力处、故言极痛快。 ↩︎
去声、 ↩︎
三层、就前所自见处翻案。 ↩︎
二层、又开一步感慨。 ↩︎
言己志。 ↩︎
凡一句、束得有力。 ○此段写所以弃官业圬之故、是绝大议论。 ↩︎
此段写自业自食有余之意、是绝大见识。 ○此又曰以下、又转一步、为自己折衷张本。 ↩︎
一扬。 ↩︎
去声、 ↩︎
一抑。 ↩︎
似抑而实扬之。 ↩︎
昌黎作传、全在此数语上。 ○愈始闻一转。忽赞忽讥。波澜曲折。 ↩︎
以自鉴结、意极含蓄。 ↩︎
韩愈 ↩︎
欲夺贺名、故毁之如此。 ↩︎
去声、 ↩︎
一时俗人为其所惑。 ↩︎
寔、 ↩︎
言公若不辨明、必见咎于贺也。 ○此段叙公作辨之由。 ↩︎
先用一然字接住。下方起。 ↩︎
孔子母名征在、言在不称征、言征不称在。 ↩︎
丘、 ↩︎
谓其声音相近。 ↩︎
上引律文、此入叙事。 ↩︎
贺父名进肃、律尚不偏讳。今贺父名晋肃、律岂讳嫌者乎。 ○此二句设疑问之、不直说破不犯讳。妙。 ↩︎
嫌名独生一脚作波澜。奇极。 ↩︎
谓文王名昌、武王名发。若曰克昌厥后、又曰骏发尔私。 ↩︎
若曰宋不足征、又曰某在斯。 ↩︎
若卫桓公名完。 ↩︎
昭、 ↩︎
康王名钊。 ↩︎
若曰昔者吾友。 ○此言周公孔子皆作讳礼之人、亦有所不讳者。然周公只是一句、孔子却是四句。盖春秋为孔子之书、曾子为孔子之徒也。康王钊句、又只在春秋句中、所谓文章虚实繁省之法也。 ↩︎
此又设疑问之、不说破。妙。 ↩︎
谓彻侯为通侯、蒯彻为蒯通之类。 ↩︎
吕后、汉高帝后。 ↩︎
虎、 ↩︎
浒势秉机、为近太祖太宗世祖玄宗庙讳也。盖太祖名虎、太宗名世民、世祖名昞、玄宗名隆基。 ↩︎
以谕为近代宗庙讳、以机为近玄宗庙讳、代宗讳豫、玄宗讳见上。 ○此段全是不讳嫌名事、乃用宦官宫妾讳嫌名承上、极有势。 ↩︎
将要收归周孔曾参事、且问起何所法守句、已含周孔曾参意。 ↩︎
指上文诗与春秋。 ↩︎
指上文二律。 ↩︎
指上文汉讳武帝三段。 ↩︎
倒底是一疑案、不直说破。 ↩︎
一转、忽作余文。以文为戏、以文为乐。 ↩︎
指倡和人。 ↩︎
二转。 ↩︎
三转。 ↩︎
四转。 ○一齐收卷上文。不用辨折、愈转愈紧、愈不穷。 ↩︎
韩愈 ↩︎
乎哉二字、连下作疑词。 ○立此句为一篇纲领、下段段关应。 ↩︎
鄙、边境也。 ↩︎
城好学、贫不能得书。乃求为集贤写书吏、窃官书读之。昼夜不出。六年已无所不通。及进士第、乃去隐中条山。远近慕其德行、多从之学。 ↩︎
城徙居陕州夏县。李泌为陕虢观察使、闻城名、泌入相、荐为著作郎。后德宗令长安尉杨宁、赍束帛、召为谏议大夫。 ↩︎
公力去陈言、如荣字变为华字。无喜色变为不色喜、可见。 ↩︎
不以富贵易其贫贱之心、所以为有道之士也。 ↩︎
易、恒卦、六五、恒其德、贞妇人吉、夫子凶。言以柔顺从人、而常久不易其德、可谓正矣。然乃妇人之道、非丈夫之宜也。 ↩︎
接口一句断住。 ↩︎
古、 ↩︎
易、蛊卦、上九、刚阳居上、在事之外、不臣事乎王侯、惟高尚吾之事而已。 ↩︎
蹇、难也。蹇卦六二、柔顺中正、正应在上、而在险中。是君在难中也。故不避艰险以求济之、是蹇而又蹇、非以其身之故也。 ↩︎
正解二句。 ↩︎
无用而匪躬者。 ↩︎
王臣而不事者。 ↩︎
蛊上九象曰、不事王侯、志可则也。蹇六二象曰、王臣蹇蹇、终无尤也。 ○反振一段。 ○上接口一句、用经断住、此又再引经反复。 ↩︎
在王臣之位。 ↩︎
高不事之心。 ○百忙中、忽著一譬喻、与原道坐井而观天、同法。 ↩︎
又作三叠、申前意。 ↩︎
第一断。 ↩︎
更端再起。 ↩︎
有言责则当言、言不行则当去。不言与不去、无一可者也。 ↩︎
不消多语、只看阳子将为禄仕乎一转、当令阳子俛颈吐舌、不敢伸气。 ↩︎
看他添减孟子文字、成自己文字。 ↩︎
第二断。 ↩︎
桥、 ↩︎
招、举也。 ↩︎
周书、君陈篇。 ↩︎
前面意思已说尽了、主意只在再设问处斡旋、一节深于一节。 ↩︎
接口一句断住。 ↩︎
段段提起阳子说、不犯重、亦不冷淡。如千斛泉随地而出、有许多情趣在。 ↩︎
不僭赏、指擢居谏位言。 ↩︎
熙、明也。鸿号、大名也。 ↩︎
复句、愈见醒透。 ↩︎
是开君文过之端也。 ○又翻一笔作波澜、就缴上意。 ○第三断。 ↩︎
议端全在守其道而不变处。 ↩︎
接口一句断住。 ↩︎
乂、治也。 ↩︎
坤入声、 ↩︎
孜孜、勤也。矻矻、劳也。 ↩︎
孔子坐席不及温、又游他国。墨翟灶突不及黑、即又他适。突、灶额。黔、黑也。 ↩︎
畏时之不平、悲人之不乂。 ○以圣贤皆无心求闻用、折不求闻用句。以得其道不敢独善、折守道不变句。仍引禹孔墨作证、行文步骤秩然。 ↩︎
再作顿跌、逼出妙理。 ↩︎
更端生一议论、尤见入情。当看圣贤时人一语、真名世之见、名世之言。 ↩︎
两路夹攻、愈击愈紧。 ○第四断。 ○每段皆用一且字、故为进步作波澜。 ↩︎
国语、柯陵之会、单襄公见国武子、其言尽。襄公曰、立于淫乱之间、而好尽言以招人过、怨之本也。鲁成公十八年、齐人杀武子。 ○前段攻击阳子、直是说得他无逃避处。此段假或人之辞以攻己、其言亦甚峻、文法最高。 ↩︎
接口断住。 ↩︎
有此一句分疏、才有收拾。 ↩︎
照有道之士一篇关键。 ↩︎
以善人能受尽言奖阳子、回互得好。令阳子闻之、亦心平气和、引过自责矣。 ○第五断。 ↩︎
韩愈 ↩︎
蛤、 ↩︎
从前书叙起。 ↩︎
设喻一段、却作两层写。 ↩︎
看他复写上文、不换一字。 ↩︎
总上两段、势急是总前一段、情悲是总次一段。 ↩︎
四句四矣字生姿。 ↩︎
说、 ↩︎
两将欤字、一乎哉字、跌出此句、最见精神。 ↩︎
时字正与上势字对看。言势虽急、而时不可也。下文三转、深辟其时不可之说。 ↩︎
布衣蒙抽擢、自是公自开后门。 ↩︎
一段即今比拟。 ↩︎
礼记、管仲遇盗、取二人焉、上以为公臣。赵文子所举于晋国管库之士、七十有余家。 ↩︎
一段援古自况。 ↩︎
韩愈 ↩︎
蛤、 ↩︎
步、 ↩︎
周公戒伯禽曰、我文王之子、武王之弟、今王之叔、我于天下亦不贱矣。然我一沐三握髪、一饭三吐哺、起以待士、犹恐失天下之贤人。 ○述周公急于见贤、是一篇主意。 ↩︎
将当时劈空振起、为下设使其时一段作势、为后岂尽一段伏案。 ↩︎
荒服去王畿益远、以其荒野、故谓之荒服。要服外四面又各五百里也。禹贡、五百里荒服。 ↩︎
礼运、麟凤龟龙、谓之四灵。 ○此段连用九个皆已字、化作七样句法。字有多少、句有长短、文有反顺、起伏顿挫、如惊涛怒波。读者但见其精神、不觉其重叠、此章法句法也。 ↩︎
一段就周公振势。 ↩︎
一段就贤士振势。 ○前下九皆已字、此下三岂复字、专为下文打照。 ↩︎
此一转最有力、以上论周公之待士、反复委曲。 ↩︎
又推周公之心、反写一笔。妙在虚字斡旋、将无作有、生烟波。 ↩︎
句已可住、而添不衰二字、奇峭。 ○正写一笔、收完前一幅文字。凡作无数转折、写周公方毕。 ↩︎
方入正文、竟作两对、运局甚奇。 ↩︎
此段连用九岂尽字、对上九皆已字、亦就当时振势一段。 ↩︎
又添两岂尽字、即上三岂复有哉变文耳、亦就贤士振势一段。 ↩︎
至此方尽言攻击。 ○说阁下毕、下始入自复上书意。 ↩︎
昏、 ↩︎
阍人、守门隶。 ↩︎
挽周公一句。 ↩︎
以前是论相之道、以后是论士之情。 ↩︎
犹言故不必复上书也。 ↩︎
书安得不复上。 ↩︎
书安得不复上。 ○此段以古道自处、节节占地步、文章绝妙。 ↩︎
器、 ↩︎
朔、 ↩︎
上用四矣字、其势急。此用二焉字、其势缓。如摆布阵势、操纵如法。文章家所谓虚字上斡旋也。其两不知字、归结自身上、与上不知逃遁相应。最妙。 ↩︎
又一转生姿、以大贤之门、打照周公。 ↩︎
韩愈 ↩︎
蛤、 ↩︎
贞元十四年九月、以工部尚书于𬱖为山南东道节度使。公书称守国子四门博士、则当在十六年秋也。 ↩︎
言下之人必如此、一扇。 ↩︎
言上之人必如此、一扇。 ↩︎
翻前扇。 ↩︎
翻后扇。 ↩︎
后先有待。 ↩︎
上下难逢。 ↩︎
退平声、 ↩︎
援、犹干也。推、求而进之也。 ↩︎
上下之闲、是必有故。 ↩︎
下不肯援。 ↩︎
上不肯推。 ↩︎
不能享大名、显当世。 ↩︎
不能垂休光、照后世。 ↩︎
负能负位、各有其咎。 ○一句断定。 ↩︎
非无可援。 ↩︎
非无可推。 ○自起至此、只是相须殷而相遇疏、一句话、却作许多曲折。 ↩︎
言己平日诵此言已熟、终未尝轻以告人。 ○承上起下。 ↩︎
方入襄阳。 ↩︎
上有其人。 ↩︎
莫为之后。 ↩︎
问得委婉、疑得风刺。 ↩︎
方入自己。 ↩︎
以其人自处。 ↩︎
韦、 ↩︎
国策、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、卑身厚币以招贤者、将欲报仇、往见郭隗先生。对曰、今王欲致士、先从隗始。隗且见事、况贤于隗者乎。岂远千里哉。 ○横插一句、有情更有力。 ↩︎
任、 ↩︎
应求之未得。 ↩︎
应吾志未暇。后半截议论、皆是设为疑词以自道达、首尾回顾、联络精神。 ↩︎
错、 ↩︎
去声、 ↩︎
龊龊、急促局狭貌。 ↩︎
一结悲凉慷慨、淋漓尽致。 ↩︎
可既文以见志。 ↩︎
韩愈 ↩︎
蛤、 ↩︎
叙相见。 ↩︎
倒句法。 ↩︎
叙不相见。 ↩︎
忽开二扇、一扇陈给事。○陈给事、名京、字庆复。大历元年中进士第、贞元十九年、将禘、京奏禘祭必尊太祖、正昭穆、帝嘉之。自考功员外、迁给事中。 ↩︎
一扇自己。 ↩︎
总上两扇、叙所以不相见之故。 ↩︎
祝、 ↩︎
属、连续也。 ↩︎
重起二扇、一扇再叙相见。 ↩︎
东京、洛阳也。 ↩︎
悄、静也。 ↩︎
一扇、再叙不相见。 ↩︎
单就不相见中、翻出陈给事意思来、奇绝妙绝。 ↩︎
诛、责也。 ↩︎
邱皆切、 ↩︎
俟、 ↩︎
唐人有生纸熟纸、生纸非有丧故不用。公用生纸、急于自解、不暇择耳。揩、涂抹也。 ↩︎
韩愈 ↩︎
一云应博学宏词前进士韩愈谨再拜上书舍人阁下。 ↩︎
焚、 ○天池、谓南海也。庄子、南冥者、天池也。滨、水际。𣸣、水涯。 ↩︎
怪物、龙之别名。 ↩︎
汇、类也。 ○总领一句。下一连六转。 ↩︎
得水、一转。 ↩︎
顿宕。 ↩︎
宾、 ↩︎
㺍、小獭也。 ○不及水、二转。 ↩︎
顿宕。 ↩︎
同俯、 ↩︎
气骨矫矫、明明托物自喻。 ○不肯乞怜、三转。 ↩︎
有力者不知、四转。 ↩︎
仰首鸣号、五转。句句抱前、句句刺心。 ↩︎
作三叠、总结。六转。 ↩︎
一篇皆是譬喻、只一句归结自己、甚妙。 ↩︎
韩愈 ↩︎
起句、是一篇大㫖。 ↩︎
草木、一。 ↩︎
水、二。 ↩︎
梗、塞也。 ↩︎
水独加三句。错综入妙。 ↩︎
金石、三。 ↩︎
说到人。 ↩︎
同歌、 ↩︎
一锁、应起句、笔宕甚。 ○人言、四。 ↩︎
突然说乐。 ↩︎
生出善字与假字、为下面议论张本。 ↩︎
金、钟。石、磬。丝、琴、瑟。竹、箫、管。匏、笙。土、埙。革、鼓。木、祝敔也。 ↩︎
乐、五。 ↩︎
突然说天时。 ↩︎
同夺、 ↩︎
天时、六。 ○乐与天时两段、俱是陪客。 ↩︎
收转人、上下畅发之。 ↩︎
上文已再言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矣。则此又言人声之精者为言、而文辞又其精者、故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。又字尤字、正是关键血脉、首尾相应处。 ↩︎
皋、 ↩︎
咎陶、禹、一。 ↩︎
后夔作韶乐、以鸣唐、虞之治。 ○夔、二。 ↩︎
太康盘游无度、厥弟五人咸怨、述大禹之戒以作歌。 ○五子、三。 ↩︎
伊尹、四。 ↩︎
周公、五。 ↩︎
略结。 ↩︎
孔子之徒、六。 ↩︎
庄周、楚人、著书名庄子。荒、大。唐、空也。 ○庄周、七。 ↩︎
屈原、楚之同姓、忧愁幽思而作离骚。 ○屈原、八。 ↩︎
即鲁大夫、臧文仲。 ↩︎
臧孙辰、孟轲、荀卿、九。 ↩︎
姓李、名耳、字伯阳。著书名老子。 ↩︎
以黄老刑名之学、相韩昭侯。著书二篇、名申子。 ↩︎
韩诸公子、与李斯俱师荀卿。善刑名法律之学、著书五十六篇、名韩非子。 ↩︎
慎、 ↩︎
韩大夫、申韩称之。有书四十六篇。 ↩︎
齐人、好谈论、时称谈天口。 ↩︎
临淄人、著书十万余言、名重列国。燕昭师事之。 ↩︎
搅、 ○鲁人、卫商鞅师之。著书二十篇、号尸子。 ↩︎
齐人、著兵法十三篇。 ↩︎
杨朱十四人、十。 ○此十人、或邪说、或功利、或清净寂灭、或刑名惨刻、或尚杀伐之计、或专从横之谋、皆非吾道。故公称一术字、大有分晓。 ↩︎
李斯秦相、专言威令。 ○李斯、十一。 ↩︎
即太史公、作史记。 ↩︎
姓司马、蜀人。有赋、檄、封禅等文。 ↩︎
字子云、有诸赋与太元、法言等书。 ↩︎
二司马、扬雄、十二。 ↩︎
同速、 ↩︎
即其所谓善鸣者、亦且如此、所以为不及于古。 ↩︎
魏晋、十三。 ○将入题、又顿此一段、先写出感慨之致。 ↩︎
以下始说唐人。 ↩︎
字伯玉、号海内文宗。 ○一。 ↩︎
京兆武功人、工文辞。有名。 ○二。 ↩︎
字次山、所著有元子十篇。 ○三。 ↩︎
四。 ↩︎
五。 ↩︎
字元宾、公之友。 ○六。 ↩︎
此六子、皆当时先达之人。 ↩︎
七。 ○从许多物、许多人、奇奇怪怪、繁繁杂杂说来、无非要显出孟郊以诗鸣。文之变幻至此。 ↩︎
若无懈笔、可追唐虞三代文辞。 ↩︎
其他美处纯乎其为汉氏。 ○三句、总收前文。 ↩︎
李翱有集、张籍善乐府。 ○李翱八。张籍九。又添二人于后、妙。 ↩︎
结出善鸣二字。 ↩︎
两句叹咏有味。括尽前面圣贤君子之鸣。 ↩︎
鸣国家之盛。 ↩︎
自鸣其不幸。 ↩︎
二语甚占地步。 ↩︎
时东野为溧阳尉。 ○单结东野。 ↩︎
结出不平。 ↩︎
应前四天字收。 ↩︎
韩愈 ↩︎
杭、 ↩︎
太行、山名。 ○起得奇崛。 ↩︎
同丛、 ↩︎
两或曰、跌宕起盘字义。虽似闲情、只呼出隐者一句为主。 ↩︎
李愿、西平忠武王晟之子。归隐盘谷、号盘谷子。 ○只六字、题已尽了。下全凭愿之言行文。 ↩︎
此句是提纲、直绾到我则行之。 ↩︎
叙功名。 ↩︎
树、立也。罗、列也。 ↩︎
叙威令。 ↩︎
同俊、 ↩︎
叙门客。 ↩︎
平声、 ↩︎
外貌秀美、中心聪敏。 ↩︎
裾、衣后。翳、曳也。 ○叙近侍。 ↩︎
代、 ↩︎
黛、画眉墨。 ↩︎
叙姬妾。 ↩︎
极写世上有此一辈大丈夫。 ↩︎
著此句、逗起下段。 ↩︎
叙居处之幽。 ↩︎
汝、 ○茹、食也。 ↩︎
叙饮食之便。 ↩︎
叙晨昏之逸。 ↩︎
横插隐士自得语。妙。 ↩︎
刑赏不相及。 ↩︎
朝政不相关。 ↩︎
极写世上又有此一辈大丈夫。 ↩︎
结出本意。与上不可幸致句、紧照。 ↩︎
咨、 ↩︎
疽、 ○趑趄、欲行不行之貌。 ↩︎
念入声、 ↩︎
如、 ○嗫嚅、欲言不言之貌。 ↩︎
辟、 ↩︎
此是不安于隐、求进不得者之所为。 ↩︎
此其人、视前两样人物、孰贤孰不肖、其等第当何如。 ○只以一句收尽一篇意、最有含蓄。 ↩︎
断其为高隐一辈大丈夫。 ↩︎
叶故、 ↩︎
沿、循行也。 ↩︎
阻、曲折也。 ↩︎
叶营、 ↩︎
四句承盘之阻来、窈深缭曲、极力形容、其妙可想。 ↩︎
央、尽也。 ○乐字、承上起下。 ↩︎
平声、 ↩︎
去声、 ↩︎
以脂涂辖曰膏。以粟饮马曰秣。 ↩︎
常、 ↩︎
羊、 ○徜徉、自得之貌。送李却说到自亦欲往、何等兴会。 ↩︎
韩愈 ↩︎
燕、今北京。赵、今真定、俱当时河北地。感慨悲歌、乃豪杰之士也。 ○兀然而起、以士风立论、奇。 ↩︎
邵南举进士、屡次不得志、去游河北。时河北诸镇、不禀命朝廷、每自辟土、故邵南欲往。兹土、指河北。 ↩︎
董生亦豪杰、自与燕昭之士、意气相投合。 ○吾知其、妙。 ↩︎
此段勉董生行、是正写。宾。 ↩︎
羌上声、 ↩︎
皆爱惜董生、而愿引荐焉。 ○慕字、强字、对下性字。 ↩︎
况燕赵之士、仁义性成、故吾知其必有合。 ○将上文再作一曲折掉转、应篇首燕赵多感慨意。 ↩︎
怜才出乎天性、风俗固然。然当时河北藩镇、多习乱不臣。其风俗或与治化相移易、而今日之燕赵、未必不异于昔日之所称也。 ○吾恶知其、妙。 ↩︎
风俗之异与不异、我不敢悬断、聊以董生之合与不合卜之也。 ↩︎
此段勉董生行。是反写。主。 ↩︎
上一正一反、俱送董生、此下特论燕赵。 ↩︎
去声、 ↩︎
乐毅去燕之赵、赵封于观津、号望诸君。此燕赵之古人也。 ↩︎
荆轲至燕、爱燕之屠狗者高渐离、日饮燕市。酒酣、歌于市中。乃感慨不得志之士也。 ↩︎
送董生、却劝燕赵之士来仕。则董生之不当往、已在言外。 ↩︎
韩愈 ↩︎
汉疏广、东海兰陵人。仕至太子太傅。兄子受、仕至太子少傅。在位五年、广谓受曰、知足不辱、知止不殆、宦成名立、如此不去、惧有后悔。乃上疏乞骸骨、上许之。 ↩︎
去声、 ○供张、谓供具张设也。祭道神曰祖。祖道、谓践行也。两、一车也。一车两轮、故谓之两。 ↩︎
叙二疏事引起。 ↩︎
入题。 ↩︎
此句补杨君在官时事。 ↩︎
叙杨君事毕、以下发议论。 ↩︎
随手先作一总。 ↩︎
时公为吏部侍郎。 ↩︎
一篇情景、全在托病上写出。 ↩︎
司业去位、国史亦书。但不张大其事、虽书亦落莫也。 ↩︎
上文图迹、原属后世事、所以付之不论。 ○此段从二疏合到杨侯。 ↩︎
白之于朝命、为其邑少尹、不绝其俸禄。 ↩︎
祝、 ↩︎
此段从杨侯合到二疏。 ↩︎
随手再作一总、应前古今人不相及。 ↩︎
反衬杨侯。 ↩︎
去声、 ↩︎
宾句。 ↩︎
主句。 ↩︎
点出归乡风趣。 ↩︎
法其不以官为家、罢后有所归。 ↩︎
古人临文不讳。 ↩︎
感叹不尽。 ↩︎
韩愈 ↩︎
元和五年、四月、诏用乌公重裔、为河阳军节度使御史大夫。治孟州。其曰节度之三月、则是岁六七月闲也。 ↩︎
石先生、名洪、字浚川、洛阳人。罢黄州录事参军。退居于洛、十年不仕。 ↩︎
因此一问、下便借从事之荐词、以代己之颂美。所谓避实行虚、文之生路也。 ↩︎
茫、 ↩︎
蝉、 ↩︎
嵩邙、山名。瀍谷、水名。皆在洛阳之境。 ↩︎
一路短句错落。 ↩︎
王良、造父、皆古善御者。 ↩︎
与之语道理、管到龟卜也。止中间用三个若字、有三意、文法变化不同。 ↩︎
因此再问、下又借从事之言、安顿石处士。 ↩︎
元和四年、三月、成德军节度王士真卒、其子承宗叛。十二月、诏吐突承瓘、率诸道兵讨之。地理志、镇州恒山郡、本恒州。天宝元年、更名镇、成德军所治也。 ↩︎
粮运辐辏之区。 ↩︎
急需贤才以济。 ↩︎
仁则易于感动、勇则敢于有为。 ↩︎
此段句句为石生占地步。 ↩︎
写大夫求士郑重。 ↩︎
此与劝之仕不应相反、然其出处之意、已见于从事之言、以不告不谋。较有意味。 ↩︎
张、供张也。如今筵会铺张设席之类。 ○只此一句、又生出下半篇文字。 ↩︎
酒三行后、且将起别。 ○得此一句、落下便有势。 ↩︎
第一祝、并赞二人。 ↩︎
上只执爵而言。此乃酌而祝也。 ↩︎
照上劝之仕不应。 ↩︎
第二祝、独寿处士。 ↩︎
第三祝、规大夫。 ↩︎
不再酌也。 ↩︎
第四祝、规先生。 ○四祝词。一段紧一段。 ↩︎
须有此一答、上四祝便有收拾。 ↩︎
一篇之意、归结此一句上。何等笔力。 ↩︎
韩愈 ↩︎
伯乐、姓孙、名杨、古之善相马者。 ○凭空作奇语起、下一难一解。 ↩︎
已上以譬喻起。不独为送温、并送石亦连及、伯乐譬乌公、冀北譬东都、马譬处士、良马譬温石、凡四段。 ↩︎
一语、即从喻处渡下。 ↩︎
连石。 ↩︎
出温。 ↩︎
莫、 ↩︎
幕、帷幕也。在旁曰帷、在上曰幕。军旅无常居、曰幕府。 ○连石。 ↩︎
出温生、自见所以连石之故。 ○为罗、为媒、字法新奇。 ↩︎
所谓遇其良辄取之。 ↩︎
居守、谓东都留守。二县、谓东都、郭下。二邑、洛阳、河南也。 ↩︎
写空群、一。 ↩︎
写空群、二。 ↩︎
写空群、三。 ↩︎
写空群、四。 ○美处士在去后感慨中见之。妙。 ↩︎
以乌公为士之伯乐、应首句意。 ↩︎
平声、 ↩︎
陪一相。 ↩︎
陪。 ↩︎
正。 ↩︎
此段推开一步、以归美乌公、文气始足。 ↩︎
縻、系也。时公为河南令。 ↩︎
本以致颂、反更生怨、绝妙文情。 ↩︎
应求内外无治句。 ↩︎
应何能无介然句。 ↩︎
韩愈 ↩︎
或作贞元十九年、五月、二十六日。 ↩︎
七日乃能者、以所报月日不同、欲审其实、故迟迟若此。建中、人名。十二郎、名老成、公兄韩介之子、韩会之继子也。 ↩︎
大历五年、公父仲卿卒、公时三岁。 ○从自说起。 ↩︎
小雅、无父何怙。 ↩︎
兄韩会、嫂郑夫人、即十二郎父母。公于郎、虽叔侄、犹兄弟。其情谊尽在此。 ↩︎
大历十二年、五月、起居舍人韩会、坐宰相元载党与、贬为韶州刺史、寻卒于官。公时年十一、从至贬所。 ○始入十二郎、只俱幼二字、已不胜酸楚。 ↩︎
建中二年、中原多故、公避地江左、家于宣州。 ↩︎
一段叙幼时相依。 ↩︎
写尽零丁孤苦。 ↩︎
引嫂言、尤悲惨不堪。 ↩︎
上说俱幼、此又略分。 ↩︎
虽略分、又不甚分、妙妙。 ○一段、叙叔侄二人、关系韩氏甚重。 ↩︎
贞元二年、公自宣州游京师。 ○与郎别。 ↩︎
与郎会。 ↩︎
与郎别。 ↩︎
与郎会。 ↩︎
贞元十三年、董晋帅汴州。 ○与郎别。 ↩︎
与郎会。 ↩︎
孥、妻子也。 ○与郎别。 ↩︎
与郎不复会。 ↩︎
是岁张建封辟公为徐州节度推官。 ○与郎别。 ↩︎
十六年五月、张建封卒、公西归洛阳。 ○与郎不复会。 ↩︎
图与郎长会。 ↩︎
与郎永别不会。 ○自吾年十九以下、追忆其离合之不常、卒不可合而遽死。意只是平平、读之自不觉酸楚。 ↩︎
承写相离之故。 ↩︎
真言断肠。 ↩︎
倒跌起下。 ↩︎
承上发出一段疑信。惝恍光景、下分承一段疑、一段信。 ↩︎
一段从信转到疑。 ↩︎
家人名。 ↩︎
一段从疑到信。 ↩︎
言其不应死而死、卒归咎于天、与神、与理、哀伤之至也。 ↩︎
此言己亦不可必、回顾前寄孟东野书上意。 ↩︎
言有知、不久与郎复会。若无知、悲日无多。而不悲者、终古无尽时。盖以生知悲、死不知悲也。 ○达生之言。可括蒙庄一部。 ↩︎
谓湘也。 ↩︎
谓昶也。 ↩︎
忽然于郎前写自家不保、忽然又于郎后写二子不保、文情绝妙。 ↩︎
极、 ○剧、甚也。 ↩︎
此段伏下汝病吾不知时句。 ↩︎
上言病。下言殁。一句接、无痕。 ↩︎
言耿兰之报、所以无月日者、由其不知报告之体、当具月日以报也。 ↩︎
此段伏下汝殁吾不知日句。 ↩︎
此告之欲处置其身后、以慰死者之心。意到笔随、不觉其词之刺刺也。 ↩︎
自此以下、一往恸哭而尽。 ↩︎
贬去声、 ↩︎
窆、下棺也。 ↩︎
更不能分句、何况分段、分字。直是一恸而尽。 ↩︎
宕一句、起下。 ↩︎
伊、颍、二水名。 ↩︎
教子嫁女、又慰死者之心、自是天理人情中体贴出来。 ↩︎
总结、更复惝恍。 ↩︎
韩愈 ↩︎
谔、 ↩︎
初、公至潮、问民疾苦、皆曰恶谿有鳄鱼、食民产且尽。数日、公令其属秦济、以一羊一豚、投谿水而祝之。 ↩︎
同网、 ↩︎
错、 ↩︎
列、遮道也。擉、刺也。 ○正议发端、便不可犯。 ↩︎
潮在岭外海内、较江汉更远、毋怪为鳄鱼所据。涵淹、潜伏也。卵育、生息也。 ○先归咎后王、故意放宽一步。妙。 ↩︎
能远有矣。 ↩︎
揜、止也。潮于古为扬州之境、以四海六合言之、则潮地又甚近也。 ○二十四字作一句读。 ↩︎
此句是一篇纲领。前将天子立大议论、此下专在与刺史争土上发议。 ↩︎
音缓、 ↩︎
休去声、 ↩︎
掌、 ↩︎
睅、目出貌。据处、谓据其地而处之也。食民畜、谓食人与六畜也。刺史欲安民、而鳄鱼为害若此、是与亢拒争雄矣。 ↩︎
心上声、 ↩︎
贤上声、 ↩︎
伈伈、恐惧貌。𪾢𪾢、小目貌。 ↩︎
凛以天子、凛以天子命吏、词严义正、是一篇讨贼檄文。 ↩︎
总喝一句、起下文。 ↩︎
为鳄鱼寻去路。 ↩︎
为鳄鱼限日期。 ↩︎
层叠而下、犀利无前。 ↩︎
闪电轰雷、一齐俱发。 ↩︎
是夕有暴风震雷、起湫水中、数日、水尽涸。西徙六十里、自是潮州无鳄鱼患。 ↩︎
韩愈 ↩︎
北魏姓拓跋。 ↩︎
愿、 ↩︎
父。 ↩︎
叙其前人节慨、所以形子厚之附叔文、是公微意。 ↩︎
谗、 ↩︎
崭、尖锐貌。 ↩︎
四字、为柳文写照。 ↩︎
同卓、 ↩︎
子厚为诸公要人所争致、初非求附之也。全为附王叔文一节出脱。 ↩︎
王叔文、韦执谊用事、拜宗元礼部员外郎、且将大用。宪宗即位、贬叔文渝州司户参军、宗元坐王叔文党、贬邵州刺史、未至、道贬永州司马。 ○志其被贬、不露叔文辈姓名、甚婉曲。 ↩︎
词上声、 ↩︎
宗元既窜斥、地又荒疠、因自放山泽间。其湮厄感郁、一寓诸文、放离骚数十篇、读者咸悲恻。 ↩︎
伏为刘禹锡请播州一节。 ↩︎
至、 ↩︎
柳州之政、详见罗池庙碑。独书赎子一节、撮其有德于民之大者。 ↩︎
前叙其自为词章、此叙其教人为文词。公推重子厚、特在文章。 ↩︎
遥接。 ↩︎
子厚所至、皆有树立。其处中山、尤其行之卓异者。 ↩︎
许、 ↩︎
此段因事发议、全学伯夷屈原传。 ↩︎
说出子厚病根。 ↩︎
异、 ↩︎
只数语总叙子厚生平、且悲且惜。 ↩︎
反振起下意。 ↩︎
就斥穷二字、一转。极为子厚喜幸。 ↩︎
又一转、语带规讽、意亟含蓄。 ↩︎
附书裴、卢二人、与前士穷见节义一段对照。 ↩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