梅圣俞诗集序 #
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,2夫岂然哉?盖世所传诗者,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。3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,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。见虫鱼草木、风云鸟兽之状类,往往探其奇怪,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,其兴于怨刺,以道羇4臣寡妇之所叹,而写人情之难言,盖愈穷而愈工。5然则非诗之能穷人,殆穷者而后工也。6
予友梅圣俞,7少以荫补为吏。累举进士,辄抑于有司。困于州县凡十余年,年今五十,犹从辟8书,为人之佐。郁其所蓄,不得奋见于事业。9其家宛陵,幼习于诗,自为童子,出语已惊其长老;既长,学乎六经仁义之说。其为文章,简古纯粹,不求茍说于世,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。10然时无贤愚,语诗者必求之圣俞。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,乐于诗而发之。故其平生所作,于诗尤多。11世既知之矣,而未有荐于上者。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:“二百年无此作矣!”虽知之深,亦不果荐也。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,作为“雅”、“颂”,以歌咏大宋之功德,荐之清庙,而追商、周、鲁《颂》之作者,岂不伟欤!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,乃徒发于虫鱼物类、羇愁感叹之言?世徒喜其工,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,可不惜哉!12
圣俞诗既多,不自收拾。其妻之兄子谢景初,惧其多而易失也,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,次为十卷。予尝嗜圣俞诗,而患不能尽得之,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,辄序而藏之。13其后十五年,圣俞以疾卒于京师,余既哭而铭之,因索于其家,得其遗稿千余篇,并旧所藏,掇14其尤者,六百七十七篇,为一十五卷。15呜呼!吾于圣俞诗,论之详矣,故不复云。16
「穷而后工」四字,是欧公独创之言,实为千古不易之论。通篇写来,低昂顿折,一往情深。「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」一段,尤突兀争奇。
送杨寘序 #
予尝有幽忧之疾。退而闲居,不能治也。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,受宫声数引,久而乐之,不知其疾之在体也。18
夫琴之为技小矣,19及其至也,大者为宫,细者为羽。20操弦骤作,忽然变之。21急者凄然以促,缓者舒然以和。如崩崖裂石,高山出泉,而风雨夜至也;如怨夫寡妇之叹息,雌雄雍雍之相鸣也。其忧深思远,则舜与文王、孔子之遗音也。悲愁感愤,则伯奇孤子、屈原忠臣之所叹也。22喜怒哀乐,动人必深。23而纯古淡泊,与夫尧舜三代之言语,孔子之文章,易之忧患、《诗》之怨刺无以异。24其能听之以耳,应之以手。取其和者,道其湮郁,写其幽思。则感人之际,亦有至者焉。25
予友杨君,26好学有文。累以进士举,不得志。及从荫调,为尉于剑浦。区区在东南数千里外,是其心固有不平者。且少又多疾,而南方少医药,风俗饮食异宜。以多疾之体,有不平之心,居异宜之俗,其能郁郁以久乎?27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,于琴亦将有得焉。28故予作琴说以赠其行。且邀道滋酌酒,进琴以为别。29
送友序,竟作一篇琴说,若与送友绝不相关者。及读至末段,始知前幅极力写琴处,正欲为杨子解其郁郁耳。文能移情,此为得之。
五代史伶官传序 #
呜呼!盛衰之理,虽曰天命,岂非人事哉。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,与其所以失之者,可以知之矣。31
世言晋王之将终也,以三矢赐庄宗,而告之曰:“梁,吾仇也;32燕王,吾所立;33契34丹,与吾约为兄弟,而背晋以归梁。35此三者,吾遗恨也。与尔三矢,尔其无忘乃父之志!”庄宗受而藏之于庙。其后用兵,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,36请其矢,盛37以锦囊,负而前驱,及凯旋而纳之。38
方其系燕父子以组,39函梁君臣之首,40入于太庙,还矢先王,而告以成功。其意气之盛,可谓壮哉。41及仇雠已灭,天下已定,一夫夜呼,乱者四应,仓皇东出,未见贼而士卒离散,君臣相顾,不知所归,至于誓天断发,泣下沾襟,何其衰也!42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?抑本其成败之迹,而皆自于人欤?43
《书》曰:“满招损,谦得益。”忧劳可以兴国,逸豫可以忘身,自然之理也。44故方其盛也,举天下之豪杰,莫能与之争;45及其衰也,数十伶人困之,而身死国灭,为天下笑。46夫祸患常积于忽微,而智勇多困于所溺,岂独伶人也哉!47
起手一提,已括全篇之意。次一段敍事,中、后只是两扬两抑。低昂反复,感慨淋漓,直可与史迁相为颉颃。
五代史宦者传论 #
自古宦者乱人之国、其源深于女祸。女、色而已。宦者之害、非一端也。49盖其用事也近而习、其为心也专而忍。50能以小善中人之意、小信固人之心、使人主必信而亲之。51待其已信、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。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、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、不若起居饮食、前后左右之亲为可恃也。52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、则忠臣硕士日益疏、而人主之势日益孤。势孤、则惧祸之心日益切、而把持者日益牢。安危出其喜怒、祸患伏于帷闼。则向之所谓可恃者、乃所以为患也。53患已深而觉之、欲与疏远之臣、图左右之亲近。缓之则养祸而益深、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。54虽有圣智、不能与谋。55谋之而不可为、为之而不可成、至其甚、则俱伤而两败。故其大者亡国、其次亡身、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。至抉56其种类、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。57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、非一世也。58夫为人主者、非欲养祸于内、而疏忠臣硕士于外、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。59夫女色之惑、不幸而不悟、则祸斯及矣。使其一悟、捽60而去之可也。61宦者之为祸、虽欲悔悟、而势有不得而去也。唐昭宗之事是已。62故曰深于女祸者、谓此也、可不戒哉。63
宦官之祸、之汉唐而极。篇中详悉写尽。凡作无数层次、转折不穷、只是深于女祸一句意。名论卓然、可为千古龟鉴。
相州昼锦堂记 #
仕宦而至将相、富贵而归故乡、此人情之所荣、而今昔之所同也。65盖士方穷时、困厄闾里、庸人孺子、皆得易而侮之。若季子不礼于其嫂。66买臣见弃于其妻、67一旦高车驷马、旗旄导前、而骑卒拥后、夹道之人、相与骈肩累迹、瞻望咨嗟、而所谓庸夫愚妇者、奔走骇汗、羞愧俯伏、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。68此一介之士、得志于当时、而意气之盛、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。69惟大丞相卫国公则不然。70公、相71人也。72世有令德、为时名卿。自公少时、已擢高科、登显士。海内之士、闻下风而望余光者、盖亦有年矣。所谓将相而富贵、皆公所宜素有。73非如穷厄之人、侥幸得志于一时、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、以惊骇而夸耀之也。74然则高牙大纛、不足为公荣。桓圭衮裳、不足为公贵。75惟德被生民、而功施社稷。勒之金石、播之声诗。以耀后世而垂无穷、此公之志、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。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。76公在至和中、77尝以武康之节、来治于相、78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。79既又刻诗于石、以遗相人。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、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、而以为戒。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、而其志岂易量哉。80故能出入将相、81勤劳王家、而夷险一节。82至于临大事、决大议、垂绅正笏、不动声色、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、可谓社稷之臣矣。83其丰功盛烈、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、84乃邦家之光、非闾里之荣也。85余虽不获登公之堂、幸尝窃诵公之诗、乐公之志有成、而喜为天下道也。于是乎书。86
魏公永叔、岂皆以昼锦为荣者。起手便一笔撇开、以后俱从第一层立议、此古人高占地步处。按魏公为相、永叔在翰林、人曰、天下文章、莫大于是、即昼锦堂记。以永叔之藻采、著魏公之光烈、正所谓天下莫大之文章。
丰乐亭记 #
修既治滁88之明年夏,89始饮滁水而甘。90问诸滁人,得于州南百步之近。91其上则丰山,耸然而特立。92下则幽谷,窈然而深藏。93中有清泉,滃94然而仰出。95俯仰左右,顾而乐之。96于是疏泉凿石,辟地以为亭,而与滁人往游其间。97
滁于五代干戈之际,用武之地也。98昔太祖皇帝,99尝以周师破李景100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,生擒其将皇甫晖,姚凤于滁东门之外,遂以平滁。101修尝考其山川,按其图记。升高以望清流之关,欲求晖凤就擒之所。而故老皆无在者,盖天下之平久矣。102自唐失其政,海内分裂,豪杰并起而争。所在为敌国者,何可胜103数。104及宋受天命,圣人出而四海一。向之凭恃险阻,刬105削消磨。百年之间,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。欲问其事,而遗老尽矣。106今滁107介江淮之间,舟车商贾,四方宾客之所不至。民生不见外事,而安于畎亩衣食,以乐生送死。而孰知上之功德,休养生息,涵煦108于百年之深也。109
修之来此,乐其地僻而事简,又爱其俗之安闲。110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,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,俯而听泉。掇幽芳111而荫乔木,112风霜冰雪,刻露清秀。113四时之景,无不可爱。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,而喜与予游也。114因为本其山川,道其风俗之美。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,幸生无事之时也。115
夫宣上恩德,以与民共乐,刺史之事也。遂书以名其亭焉。116
作记游文,却归到大宋功德休养生息所致,立言何等阔大。其俯仰今昔,感慨系之,又增无数烟波。较之柳州诸记,是为过之。
醉翁亭记 #
环滁118皆山也。119其西南诸峰、林壑尤美。120望之蔚121然而深秀者、琅琊也。122山行六七里、渐闻水声潺潺、123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、酿124泉也。125峰回路转、有亭翼然、临于泉上者、醉翁亭也。126作亭者谁、山之僧曰智仙也。127名之者谁、太守自谓也。128太守与客来饮于此、饮少辄醉、而年又最高、故自号曰醉翁也。129醉翁之意不在酒、在乎山水之间也。山水之乐、得之心而寓之酒也。130若夫日出而林霏开、131云归而岩穴暝、132晦明变化者、山间之朝暮也。133野芳发而幽香、134佳木秀而繁阴、135风霜高洁、136水落而石出者、137山间之四时也。138朝而往、暮而归。四时之景不同、而乐亦无穷也。139至于140负者歌于途、行者休于树、前者呼、后者应、伛141偻142提携、143往来而不绝者、滁人游也。临溪而渔、溪深而鱼肥。酿泉为酒、泉香而酒洌。144山肴野蔌、145杂然而前陈者、太守宴也。146宴酣之乐、非丝非竹。147射者中、148弈者胜、149觥150筹交错、151坐起而喧哗者、众宾欢也;苍颜白发、颓然乎其间者、太守醉也。152已而153夕阳在山、人影散乱、太守归而宾客从也。154树林阴翳、鸣声上下、游人去而禽鸟乐也。155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、而不知人之乐;人知从太守游而乐、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。156醉能同其乐、醒能述以文者、太守也。157太守谓谁、庐陵欧阳修也。158
通篇共用二十个也字、逐层脱卸、逐步顿跌、句句是记山水、却句句是记亭、句句是记太守。似散非散、似排非排、文家之创调也。
秋声赋 #
欧阳子方夜读书、闻有声自西南来者、160悚然而听之。161曰、异哉、初淅沥以潇飒、162忽奔腾而砰163湃。164如波涛夜惊、165风雨骤至。166其触于物也、𫓩𫓩167铮铮、168金铁皆鸣。169又如赴敌之兵、衔枚疾走、不闻号令、但闻人马之行声。170予谓童子、此何声也、汝出视之。171童子曰、星月皎洁、明河在天、172四无人声、声在树间。173予曰、噫嘻、悲哉、此秋声也、胡为而来哉。174盖夫秋之为状也、其色惨淡、烟霏云敛。175其容清明、天高日晶。176其气栗冽、砭177人肌骨。178其意萧条、山川寂寥。179故其为声也、凄凄切切、呼号奋发。180丰草绿缛181而争茂、佳木葱笼而可悦。182草拂之而色变、木遭之而叶脱。其所以摧败零落者、乃其一气之余烈。183夫秋、刑官也、184于时为阴。185又兵象也、186于行为金。187是谓天地之义气、常以肃杀而为心。188天之于物、春生秋实。189故其在乐也、商声主西方之音。190夷则为七月之律。191商、伤也。物既老而悲伤。夷、戮也;物过盛而当杀。192嗟乎、草木无情、有时飘零。人为动物、惟物之灵。193百忧感其心、万事劳其形。有动乎中、必摇其精194。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、忧其智之所不能。195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、黟196然黑者为星星。197奈何以非金石之质、欲与草木而争荣。198念谁为之戕贼、亦何恨乎秋声。199童子莫对、垂头而睡。但闻四壁虫声唧唧、如助予之叹息。200
秋声、无形者也。却写得形色宛然、变态百出。末归于人之忧劳、自少至老、犹物之受变、自春而秋、凛乎悲秋之意、溢于言表。结尾虫声唧唧、亦是从声上发挥、绝妙点缀。
祭石曼卿文 #
维治平202四年、七月日、具官欧阳修、谨遣尚书都省令史李敡、203至于太清。以清酌庶羞之奠、致祭欲亡友曼卿之墓下、而吊之以文曰、呜呼曼卿、204生而为英、死而为灵。205其同乎万物生死、而复归于无物者、暂聚之形。不与万物共尽、而卓然其不朽者、后世之名。206此自古圣贤、莫不皆然。而著在简册者、昭如日星。207呜呼曼卿、208吾不见子久矣、犹能仿佛子之平生。209其轩昂磊落、突兀峥210嵘、211而埋藏于地下者、212意其不化为朽壤、而为金玉之精。不然、生长松之千尺、产灵芝而九茎。213奈何荒烟野蔓、荆棘纵214横。风凄露下、走磷215飞萤。216但见牧童樵叟、歌唫而上下、与夫惊禽骇兽、悲鸣踯217躅218而咿219嘤。220今固如此、更千秋而万岁兮、安知其不穴藏狐貉与鼯鼪。221此自古圣贤亦皆然兮、独不见夫累累乎旷野与荒城。222呜呼曼卿、223盛衰之理、吾固知其如此。224而感念畴昔、悲凉凄怆、不觉临风而陨涕者、有愧夫太上之忘情。225尚飨。
篇中三提曼卿、一叹其声名、卓然不朽。一悲其坟墓、满目凄凉。一敍己交情、伤感不置。文亦轩昂磊落、突兀峥嵘之甚。
泷冈阡表 #
呜呼、惟我皇考崇公、卜吉于泷冈之六十年、其子修、始克表于其阡。227非敢缓也、盖有待也。228修不幸、生四岁而孤。太夫人守节自誓、居穷自力于衣食、以长以教、俾至于成人。229太夫人告之曰、汝父为吏廉、而好施与、喜宾客、其俸禄虽薄、常不使有余、曰、毋以是为我累。故其亡也、无一瓦之覆、一垅之植、以庇而为生、230吾何恃而能自守耶。231吾于汝父、知其一二、以有待于汝也。232自吾为汝家妇、不及事吾姑、然知汝父之能养233也。汝孤而幼、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、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。234吾之始归也、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。岁时祭祀、则必涕泣曰、祭而丰、不如养之薄也。闲御酒食、则又涕泣曰、昔常不足、而今有余、其何及也。235吾始一二见之、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。236既而其后常然、至其终身未尝不然。吾虽不及事姑、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。237汝父为吏、尝夜烛治官书、屡废而叹。吾问之、则曰、此死狱也、我求其生不得尔。吾曰、生可求乎。曰、求其生而不得、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、矧求而有得耶、以其有得、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。夫常求其生、犹失之死、而世常求其死也。238回顾乳者、抱汝而立于旁。239因指而叹曰、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、使其言然、吾不及见儿之立也、后当以我语告之。240其平居教他子弟、常用此语。吾耳熟焉、故能详也。241其施于外事、吾不能知。242其居于家、无所矜饰、而所为如此、是真发于中者耶。呜呼、其心厚于仁者耶、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。243汝其勉之。夫养不必丰、要244于孝。利虽不得博于物、要其心之厚于仁。吾不能教汝、此汝父之志也。245修泣而志之不敢忘。246先公少孤力学、咸平247三年、进士及第、为道州判官、泗绵二州推官、又为泰州判官、享年五十有九、葬沙溪之泷冈。248太夫人姓郑氏、考讳德仪、世为江南名族。太夫人恭俭仁爱而有礼、初封福昌县太君、进封乐安、安康、彭城三郡太君。249自其家少微时、治其家以俭约、其后常不使过之、曰、吾儿不能苟合于世、俭薄所以居患难也。250其后修贬夷陵、太夫人言笑自若、曰、汝家故贫贱也、吾处之有素矣、汝能安之、吾亦安矣。251自先公之亡二十年、修始得禄而养。又十有二年、列官于朝、始得赠封其亲。又十年、修为龙图阁直学士、尚书吏部郎中、留守南京、太夫人以疾终于官舍、享年七十有二。252又八年、修以非才、入副枢密、遂参政事、又七年而罢。253自登二府、天子推恩、褒其三世。盖自嘉祐254以来、逢国大庆、必加宠锡。皇曾祖府君、累赠金紫光禄大夫、太师中书令。曾祖妣、累封楚国太夫人。皇祖府君、累赠金紫光禄大夫、太师中书令、兼尚书令。祖妣、累封吴国太夫人。皇考崇公、累赠金紫光禄大夫、太师中书令、兼尚书令。皇妣、累封越国太夫人。今上初郊、皇考赐爵为崇国公、太夫人进号魏国。255于是小子修泣而言曰、256呜呼、为善无不报、而迟速有时、此理之常也。257惟我祖考、积善成德、宜享其隆、虽不克有于其躬、而赐爵受封、显荣褒大、实有三朝之锡命。是足以表见于后世、而庇赖其子孙矣。258乃列其世谱、具刻于碑。既又载我皇考崇公之遗训、太夫人之所以教而有待于修者、并揭于阡。259俾知夫小子修之德薄能鲜、遭时窃位、而幸全大节、不辱其先者、其来有自。260熙宁261三年、岁次庚戌、四月辛酉朔、十有五日、乙亥、男推诚保德崇仁翊戴功臣观文殿学士、特进行兵部尚书、知青州军州事、兼管内劝农使、充京东路安抚使、上柱国、乐安郡开国公、食邑四千三百户、食实封一千二百户、修表。
善必归亲、褒崇先祖。仁人孝子之心、率意写出、不事藻饰、而语语入情。祗觉动人悲感、增人涕泪。此欧公用意合作也。
管仲论 #
管仲相威公,263霸诸侯,攘戎狄,终其身齐国富强,诸侯不敢叛。264管仲死,竖刁易牙开方用,威公薨于乱,五公子争立,265其祸蔓266延,讫简公,齐无宁岁。267
夫功之成,非成于成之日,盖必有所由起;祸之作,不作于作之日,亦必有所由兆。268故齐之治也,吾不曰管仲,而曰鲍叔。269及其乱也,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,而曰管仲。270何则?竖刁、易牙、开方三子,彼固乱人国者,顾其用之者,威公也。271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,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。彼威公何人也?272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,管仲也。273仲之疾也,公问之相。当是时也,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。而其言乃不过曰:竖刁、易牙、开方三子,非人情,不可近而已。274
呜呼,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?仲与威公处几年矣,亦知威公之为人矣?威公声不绝于耳,色不绝于目,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。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,徒以有仲焉耳。一日无仲则三子者,可以弹冠而相庆矣。275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?夫齐国不患有三子,而患无仲。有仲,则三子者,三匹夫耳。276不然,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?虽威公幸而听仲,诛此三人。而其余者,仲能悉数而去之耶。277呜呼!仲可谓不知本者矣。278因威公之问,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,则仲虽死,而齐国未为无仲也。夫何患三子者?不言可也。279
五霸莫盛于威文。文公之才,不过威公,其臣280又皆不及仲,灵公281之虐,不如孝公282之宽厚,文公死,诸侯不敢叛晋,晋袭文公之余威,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。何者,其君虽不肖,而尚有老成人焉。283威公之薨也,一败涂地,无惑也,彼独恃一管仲,而仲则死矣。284
夫天下未尝无贤者,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。285威公在焉,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,吾不信也。286仲之书,287有记其将死,论鲍叔,宾胥无之为人,且各疏其短。288是其心以为数子者,皆不足以托国。而又逆知其将死,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。289吾观史鳅,290以不能进籧伯玉,而退弥子瑕,故有身后之谏。291萧何且死,举曹参以自代。大臣之用心,固宜如此也。292夫国以一人兴,以一人亡。贤者不悲其身之死,而忧其国之衰。故必复有贤者,而后可以死。彼管仲者,何以死哉?293
通篇总是责管仲不能临殁荐贤。起伏照应,开阖抑扬。立论一层深一层,引证一段紧一段。似此卓识雄文,方能令古人心服。
辨奸论 #
事有必至,理有固然。295惟天下之静者,乃能见微而知著。296月晕297而风,础298润而雨,299人人知之。300人事之推移,理势之相因,其疏阔而难知,变化而不可测者,孰与天地阴阳之事?301而贤者有不知,302其故何也?好恶乱其中,而利害夺其外也。303
昔者,304山巨源见王衍曰:“误天下苍生者,必此人也。”305郭汾306阳见卢曰:“此人得志,吾子孙无遗类矣。”307自今而言之,其理固有可见者。308以吾观之,王衍之为人,容貌言语,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,然不忮309不求,与物浮沉。310使晋无惠帝,仅得中主,虽衍百千,何从而乱天下乎?311卢之奸,固足以败国,然而不学无文,容貌不足以动人,言语不足以眩世。312非德宗之鄙暗,亦何从而用之?313由是言之,二公之料二子,亦容有未必然也。314
今有人,315口诵孔、老之言,身履夷、齐之行,收召好名之士、不得志之人,相与造作言语,私立名字,以为颜渊、孟轲复出,316而阴贼险狠,与人异趣。317是王衍、卢合而为一人也,其祸岂可胜 318言哉?319夫面垢不忘洗,衣垢不忘浣,320此人之至情也。今也不然,衣臣虏之衣,食犬彘之食,囚首丧面,而谈诗书,321此岂其情也哉?322凡事之不近人情者,鲜不为大奸慝,竖刁、易牙、开方是也。323以盖世之名,而济其未形之患,324虽有愿治之主,好贤之相,犹将举而用之。325则其为天下患,必然而无疑者,非特二子之比也。326
孙子曰:“善用兵者,无赫赫之功。”327使斯人而不用也,则吾言为过,而斯人有不遇之叹,孰知祸之至于此哉?不然,天下将被其祸,而吾获知言之名,悲夫!328
介甫名始盛时,老苏作《辨奸论》,讥其不近人情。厥后新法烦苛,流毒寰宇。见微知著,可为千古观人之法。
心术 #
为将之道,当先治心。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,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,330然后可以制利害,可以待敌。331
凡兵上义,不义,虽利勿动。非一动之为利害,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。夫惟义可以怒士,士以义怒,可与百战。332
凡战之道,未战养其财,将战养其力,既战养其气,既胜养其心。谨烽燧,严斥堠,333使耕者无所顾忌,所以养其财;丰犒而优游之,所以养其力;小胜益急,小挫益厉,所以养其气;用人不尽其所欲为,所以养其心。334故士常蓄其怒、怀其欲而不尽。怒不尽则有余勇,欲不尽则有余贪。故虽并天下,而士不厌兵,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。不养其心,一战而胜,不可用矣。335
凡将欲智而严,凡士欲愚。智则不可测,严则不可犯,故士皆委己而听命,夫安得不愚?夫惟士愚,而后可与之皆死。336
凡兵之动,知敌之主,知敌之将,而后可以动于险。邓艾缒 337兵于蜀中,非刘禅之庸,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,彼固有所侮而动也。338故古之贤将,能以兵尝敌,而又以敌自尝,故去就可以决。339
凡主将之道,知理而后可以举兵,知势而后可以加兵,知节而后可以用兵。知理则不屈,知势则不沮,知节则不穷。见小利不动,见小患不避。小利小患,不足以辱吾技也。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。夫惟养技而自爱者,无敌于天下。故一忍可以支百勇,一静可以制百动。340
兵有长短,敌我一也。敢问:“吾之所长,吾出而用之,彼将不与吾校;吾之所短,吾蔽而置之,彼将强与吾角,奈何?”曰:“吾之所短,吾抗而暴341之,使之疑而却;吾之所长,吾阴而养之,使之狎而堕其中。此用长短之术也。”342
善用兵者,使之无所顾、有所恃。无所顾,则知死之不足惜;有所恃,则知不至于必败。尺棰当猛虎,奋呼而操击;343徒手遇蜥344蜴,345变色而却步,346人之情也。知此者,可以将矣。袒裼而案剑,则乌获不敢逼;冠胄衣甲,据兵而寝,则童子弯弓杀之矣。347故善用兵者以形固。夫能以形固,则力有余矣。348
此篇逐节自为段落,非一片起伏首尾议论也。然先后不紊。由治心而养士,由养士而审势,由审势而出奇,由出奇而守备,段落鲜明,井井有序,文之善变化也。
张益州画像记 #
至和 350元年秋,蜀人传言有寇至边。边军夜呼,野无居人。351妖言流闻,京师震惊。方命择帅,天子曰:“毋养乱,毋助变,众言朋兴,朕志自定。外乱不作,变且中起。既不可以文令,又不可以武竞,惟朕一二大吏。孰为能处兹文、武之间,其命往抚朕师。”352乃推曰: 353 “张公方平其人。”天子曰:“然。”公以亲辞,不可,遂行。冬十一月,至蜀。至之日,归屯军,撤守备。354使谓郡县:“寇来在吾,无尔劳苦。”明年正月朔旦,蜀人相庆如他日,遂以无事。又明年正月,相告留公像于净众寺。公不能禁。355
眉阳苏洵言于众曰:“未乱易治也,既乱易治也。有乱之萌,无乱之形,是谓将乱。将乱难治。不可以有乱急,亦不可以无乱弛。356惟是元年之秋,如器之敧,357未坠于地。358惟尔张公,安坐于其旁,颜色不变,徐起而正之。既正,油然而退,无矜容。359为天子牧小民不倦,惟尔张公。尔繄以生,惟尔父母。360且公尝为我言:‘民无常性,惟上所待。人皆曰蜀人多变,于是待之以待盗贼之意,而绳之以绳盗贼之法。重足屏361息之民,而以砧362斧令,于是民始忍以其父母妻子之所仰赖之身,而弃之于盗贼,故每每大乱。夫约之以礼,驱之以法,惟蜀人为易。至于急之而生变,虽齐、鲁亦然。吾以齐、鲁待蜀人,而蜀人亦自以齐、鲁之人待其身。若夫肆意于法律之外,以威劫齐民,363吾不忍为也。’364呜呼!爱蜀人之深,待蜀人之厚,自公而前,吾未始见也。”皆再拜稽首曰:“然。”365
苏洵又曰:“公之恩在尔心,尔死,在尔子孙。其功业在史官,366无以像为也。且公意不欲。如何?” 367皆曰:“公则何事于斯?虽然,于我心有不释焉。今夫平居闻一善,必问其人之姓名与其邻里之所在,以至于其长短、小大、美恶之状,甚者或诘其平生所嗜好,以想见其为人。而史官亦书之于其传,意使天下之人,思之于心,则存之于目。存之于目,故其思之于心也固。由此观之,像亦不为无助。”368苏洵无以诘,遂为之记。
公南京人,为人慷慨有大节,以度量雄天下。天下有大事,公可属。369系370之以诗曰:天子在祚,岁在甲午。西人传言,有寇在垣。庭有武臣,谋夫如云。天子曰嘻,命我张公。371公来自东,旗纛舒舒。西人聚观,于巷于涂。谓公暨暨,公来于于。372公谓西人:“安尔室家,无敢或讹。讹言不祥,往即尔常。春尔条373桑,秋尔涤场。”374西人稽首,公我父兄。公在西囿,草木骈骈。公宴其僚,伐鼓渊渊。375西人来观,祝公万年。有女娟娟,闺闼闲闲。有童哇376哇,亦既能言。377昔公未来,期汝弃捐。378禾麻芃379芃,仓庾崇崇。380嗟我妇子,乐此岁丰。381公在朝廷,天子股肱。天子曰归,公敢不承?382作堂严严,有庑有庭。公像在中,朝服冠缨。西人相告,无敢逸荒。公归京师,公像在堂。383
前敍事,后议论。敍事古劲,而议论许多斡旋回护,尤高。末一段,写像处说不必有像,而亦不可无像。三、四转折,殊为深妙。系诗一结,更见风雅遗音。
刑赏忠厚之至论 #
尧、舜、禹、汤、文、武、成、康之际,何其爱民之深,忧民之切,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!385有一善,从而赏之,又从而咏歌嗟叹之,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;有一不善,从而罚之,又从而哀矜惩创之,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。386故其吁俞之声,欢休惨戚,见于虞、夏、商、周之书。387成、康既没,穆王立而周道始衰,然犹命其臣吕侯,而告之以祥刑。388其言忧而不伤,威而不怒,慈爱而能断,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,故孔子犹有取焉。389
传曰:“赏疑从与,所以广恩也。罚疑从去,所以慎刑也。”390当尧之时,皋陶为士,将杀人,皋陶曰杀之三,尧曰宥之三。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,而乐尧用刑之宽。391四岳曰:“鲧可用。”尧曰:“不可。鲧方命圮392族。”既而曰:“试之。”393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,而从四岳之用鲧也?然则圣人之意,盖亦可见矣。394《书》曰:“罪疑惟轻,功疑惟重。与其杀不辜,宁失不经。”395呜呼!尽之矣。396可以赏,可以无赏,赏之过乎仁;可以罚,可以无罚,罚之过乎义。过乎仁,不失为君子;过乎义,则流而入于忍人。故仁可过也,义不可过也。397
古者赏不以爵禄,刑不以刀锯。398赏之以爵禄,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,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;刑以刀锯,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,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。399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400赏,而爵禄不足以劝也;知天下之恶不胜刑,而刀锯不足以裁也。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,401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,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,402故曰忠厚之至也。403
《诗》曰:“君子如祉,404乱庶遄已。君子如怒,乱庶遄沮。”405夫君子之已乱,岂有异术哉?制其喜怒,而无失乎仁而已矣。《春秋》之义,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,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,亦忠厚之至也。406
此长公应试文也。只就本旨,从「疑」上全写其忠厚之至。每段述事,而断以婉言警语。天才灿然,自不可及。
范增论 #
汉用陈平计,间疏楚君臣。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,稍夺其权。增大怒曰:“天下事大定矣,君王自为之,愿赐骸骨归卒伍。”归未至彭城,疽发背死。苏子曰:增之去善矣。不去,羽必杀增。408独恨其不早耳。409
然则当以何事去?410增劝羽杀沛公,羽不听,终以此失天下,当于是去耶?411曰:否。增之欲杀沛公,人臣之分也。羽之不杀,犹有君人之度也。增曷为以此去哉?412《易》曰:“知几其神乎!”《诗》曰:“相彼雨雪,先集维霰。”413增之去,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。414陈涉之得民也,以项燕、扶苏。415项氏之兴也,以立楚怀王孙心。而诸侯叛之也,以弑义帝。416且义帝之立,增为谋主矣。义帝之存亡,岂独为楚之盛衰,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。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。417羽之杀卿子冠军也,是弑义帝之兆也。其弑义帝,则疑增之本也,岂必待陈平哉?418物必先腐也,而后虫生之;人必先疑也,而后谗入之。陈平虽智,安能间无疑之主哉?419
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。独遣沛公入关,不遣项羽;420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,而擢以为上将。不贤而能如是乎?421羽既矫杀卿子冠军,义帝必不能堪。非羽弑帝,则帝杀羽。不待智者而后知也。422增始劝项梁立义帝,诸侯以此服从;中道而弑之,非增之意也。夫岂独非其意,将必力争而不听也。423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,羽之疑增,必自是始矣。424
方羽杀卿子冠军,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,425君臣之分未定也。为增计者,力能诛羽则诛之,不能则去之,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?426增年已七十,合则留,不合则去。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,而欲依羽以成功名,陋矣!427虽然,增,高帝之所畏也。增不去,项羽不亡。呜呼!增亦人杰也哉!428
前半多从实处发议,后半多从虚处设想。只就增去不能早处,层层驳入,段段回环,变幻无端,不可测识。
留侯论 #
古之所谓豪杰之士,必有过人之节,430人情有所不能忍者。匹夫见辱,拔剑而起,挺身而斗,此不足为勇也。431天下有大勇者,卒432然临之而不惊,无故加之而不怒,此其所挟持者甚大,而其志甚远也。433
夫子房受书于圯434上之老人也,其事甚怪。435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,出而试之?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,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,而世不察,以为鬼物,亦已过矣。436且其意不在书。437当韩之亡、秦之方盛也,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,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438数。439虽有贲、440育,441无所获施。夫持法太急者,其锋不可犯,而其势未可乘。442子房不忍忿忿之心,以匹夫之力,而逞于一击之间。当此之时,子房之不死者,其间不能容发,盖亦危矣。443千金之子,不死于盗贼。何者?其身可爱,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。子房以盖世之才,不为伊尹、太公之谋,而特出于荆轲、聂政444之计,以侥幸于不死,445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。446是故倨傲鲜447腆448而深折之。449彼其能有所忍也,然后可以就大事,故曰“孺子可教也”。450
楚庄王伐郑,郑伯肉袒牵羊以迎。庄王曰:“其主能下人,必能信用其民矣。”遂舍之。451句践之困于会稽,而归臣妾于吴者,三年而不倦。452且夫有报人之志,而不能下人者,是匹夫之刚也。453夫老人者,以为子房才有余,而忧其度量之不足,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,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。何则?非有平生之素,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,而命以仆妾之役,油然而不怪者,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,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。454
观夫高祖之所以胜,项籍之所以败者,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。455项籍唯不能忍,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;高祖忍之,养其全锋而待其敝,此子房教之也。456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,高祖发怒,见于词色。由是观之,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,非子房其谁全之!457
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,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,不称458其志气。459呜呼!此其所以为子房欤!460
人皆以受书为奇事,此文得意在“且其意不在书”一句撇开,拿定“忍”字发议。滔滔如长江大河,而浑浩流转,变化曲折之妙,则纯以神行乎其间。
贾谊论 #
非才之难,所以自用者实难。惜乎!贾生,王者之佐,而不能自用其才也。462
夫君子之所取者远,则必有所待;所就者大,则必有所忍。古之贤人,皆负可致之才,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,未必皆其时君之罪,或者其自取也。463
愚观贾生之论,如其所言,虽三代何以远过?得君如汉文,犹且以不用死。然则是天下无尧、舜,终不可有所为耶?464仲尼圣人,历试于天下,苟非大无道之国,皆欲勉强扶持,庶几一日得行其道。将之荆,先之以冉有,申之以子夏。465君子之欲得其君,如此其勤也。466孟子去齐,三宿而后出昼,犹曰:“王其庶几召我。”君子之不忍弃其君,如此其厚也。467公孙丑问曰:“夫子何为不豫?”孟子曰:“方今天下,舍我其谁哉?而吾何为不豫?”君子之爱其身,如此其至也。468夫如此而不用,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,而可以无憾矣。469若贾生者,非汉文之不能用生,生之不能用汉文也。470
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,471灌婴连兵数十万,以决刘、吕之雌雄,472又皆高帝之旧将,此其君臣相得之分,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?贾生,洛阳之少年。欲使其一朝之间,尽弃其旧而谋其新,亦已难矣。473为贾生者,上得其君,下得其大臣,如绛、灌之属,优游浸渍474而深交之,使天子不疑,大臣不忌,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,不过十年,可以得志。475安有立谈之间,而遽为人“痛哭”哉!476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,477萦纡郁闷,趯478然有远举之志。479其后以自伤哭泣,至于夭绝。480是亦不善处穷者也。481夫谋之一不见用,则安知终不复用也?不知默默以待其变,而自残至此。482呜呼!贾生志大而量小,才有余而识不足也。483
古之人,有高世之才,必有遗俗之累。是故非聪明睿484智不惑之主,则不能全其用。古今称苻485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,一朝尽斥去其旧臣,而与之谋。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,其以此哉!486愚深悲生之志,故备论之。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,则知其有狷介之操,一不见用,则忧伤病沮,不能复振。487而为贾生者,亦谨其所发哉!488
贾生有用世之才,卒废死于好贤之主。其病原欲疏间绛、灌旧臣,而为之痛哭,故自取疏废如此。所谓不能“谨其所发”也。末以苻坚用王猛责人君以全贾生之才,更有不尽之意。
鼌错论 #
天下之患,最不可为者,名为治平无事,而其实有不测之忧。490坐观其变,而不为之所,则恐至于不可救。491起而强为之,则天下狃492于治平之安,而不吾信。493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,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,以求成大功。494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,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。495天下治平,496无故而发大难之端。497吾发之,吾能收之,然后有辞于天下。498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,499使他人任其责。500则天下之祸,必集于我。501
昔者晁502错尽忠为汉,谋弱山东之诸侯。山东诸侯并起,以诛错为名。而天子不之察,以错为之说。503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,不知错有以取之也。504
古之立大事者,不惟有超世之才,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。505昔禹之治水,凿龙门,决大河,而放之海。方其功之未成也,盖亦有溃506冒冲突可畏之患,惟能前知其当然,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,是以得至于成功。507夫以七国之强,而骤削之,508其为变岂足怪哉?509错不于此时捐其身,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、楚之命,乃为自全之计,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。510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?511己欲求其名,512安所逃其患?513以自将之至危,与居守之至安,己为难首,择其至安,而遗天子以其至危,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。514当此之时,虽无袁盎,亦未免于祸。515何者?己欲居守,而使人主自将,以情而言,天子固已难之矣,而重违其议,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。516使吴、楚反,错以身任其危,日夜淬517砺,518东向而待之,使不至于累其君,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。虽有百盎,可得而间哉?519
嗟夫!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,则无务为自全之计。520使错自将而讨吴、楚,未必无功。521惟其欲自固其身,而天子不悦,奸臣得以乘其隙。错之所以自全者,乃其所以自祸欤!522
此篇先立冒头,然后入事,又是一格。晁错之死,人多叹息,然未有说出被杀之由者。东坡之论,发前人所未发,有写错罪状处,有代错画策处,有为错致惜处,英雄失足,千古兴嗟。任大事者,尚其思坚忍不拔之义哉!
欧阳修 ↩︎
劈头引一语,拈“穷”字起。 ↩︎
一句驳倒诗人多穷,下详写诗非能穷人。 ↩︎
鸡。 ↩︎
述古今诗人,作意摹写。 ↩︎
惟穷而后工,故世所传诗者,多出于古穷人之辞。 ○一语点正,引出圣俞。 ↩︎
点出人。 ↩︎
辟。 ↩︎
辟书,聘书也。为人佐,如作幕宾之类。 ○点出遭遇,正写其穷。 ↩︎
点出文章,为诗作陪引。 ↩︎
方正点出诗。 ↩︎
此段正写圣俞之诗,穷而后工。如叙事,如发论,开合照应。尽态极妍,亦复感慨无限。 ↩︎
结出作序意。 ↩︎
端入声。 ↩︎
记所集篇数。 ↩︎
言于圣俞诗中,已论之详。故于序中,不复言其所以工也。 ○惘然不尽。 ↩︎
欧阳修 ↩︎
先自记往事,提出学琴,送杨子意在此。 ↩︎
顿折。 ↩︎
该商角徵。 ↩︎
声以情迁。 ↩︎
伯奇,尹吉甫子。吉甫听后妻之言,疑而逐之。伯奇事后母孝,自伤无罪,投河死。屈原,楚怀王臣,被放作离骚。 ○借景形容,连作三四叠,乃韩欧得意之笔。 ↩︎
二句为下转笔。 ↩︎
必如此写,方不是琵琶与筝。 ↩︎
写琴至此极尽。 ↩︎
入杨子。 ↩︎
三句,总摄幽忧意,情至而语深。 ↩︎
读至此,则知通篇之说琴,意不在琴也。止借琴以释其幽忧耳。 ↩︎
一结泠然。 ↩︎
欧阳修 ↩︎
庄宗,姓朱耶,名存朂。先世事唐,赐姓李。父克用,以平黄巢功,封晋王,至存朂,灭梁自立,号后唐。 ○先作总挈。盛衰得失四字,是一篇关键。 ↩︎
朱温从黄巢为盗,既而降唐,拜为宣武军节度使,赐名全忠,未几,进封梁王。竟移唐祚。 ↩︎
燕王姓刘,名守光,晋王尝推为尚父。守光曰:“我作河北天子,谁能禁我!”遂称帝。 ↩︎
乞。 ↩︎
契丹耶律阿保机帅众入寇,晋王与之连和,约为兄弟。既归而背盟,更附于梁。 ↩︎
羊曰少牢。 ↩︎
平声, ↩︎
凯,军胜之乐。 ○以上叙事。 ↩︎
守光父仁恭,周德威伐燕,守光曰:“俟晋王至听命。”晋王至而擒之。 ↩︎
晋兵入梁,梁主友贞谓皇甫麟曰:“李氏吾世仇,理难降之,卿可断吾首。”麟遂泣弑梁主,因自杀。函,以木匣盛其首也。 ↩︎
一段扬。 ↩︎
一段抑。 ↩︎
复作虚神,宕出正意,应缴人事。 ↩︎
引《书》作断,应篇首“理”字。 ↩︎
又一段扬,仍用“方其”字,妙。 ↩︎
伶人,乐工也。庄宗善音律,或时自傅粉墨,与优人共戏于庭。后为伶人郭从谦所弑。 ○又一段抑,仍用“及其”字,妙。 ↩︎
结出正意,慨想独远。 ↩︎
欧阳修 ↩︎
自来妇与寺只是并提、此特与极力分出。 ↩︎
先总挈二句、是宦者为害之根、下文俱从此转出。 ↩︎
宦者之害、一转。 ↩︎
宦者之害、二转。 ↩︎
宦者之害、三转。 ↩︎
至、 ↩︎
宦者之害、四转。 ↩︎
渊入声、 ↩︎
董卓因而亡汉、朱温因而篡唐、千古同辙。 ○宦者之害、五转。 ↩︎
应前自古二字、总兜一句。 ↩︎
放宽一步、正是打紧一步、履霜之戒、可不慎欤。 ↩︎
卒、 ↩︎
持头发曰捽。 ↩︎
昭宗与崔胤谋诛宦官、宦官惧。刘季述等乃以银挝画地、数上罪数十、幽上于少阳院、而立太子裕。 ↩︎
结段申前深于女祸一句、最深切著明、可为痛戒。 ↩︎
欧阳修 ↩︎
富贵归故乡、犹当昼而锦、何荣如之。史记、富贵不归故乡、如衣绣夜行、谁知之者。昼锦之说本此。 ○四句、乃一篇大意。 ↩︎
苏秦、字季子、说秦、大困而归、嫂不为炊。 ↩︎
朱买臣、家贫、采薪自给。妻羞之、求去。买臣笑曰、待吾富贵当报汝。妻怒曰、从君终饿死。买臣不能留、即去。 ↩︎
历数世态炎凉、何等痛切。 ↩︎
数句收拾前文、振起下意。 ↩︎
韩琦、字稚圭、封魏国公。 ○一句撇过上文。 ↩︎
去声、 ↩︎
相州、今河南彰德府、安阳县。 ○伏句。 ↩︎
应起二句。 ↩︎
翻季子、买臣一段。 ↩︎
高牙、车轮之牙。大纛、车上羽葆幢。桓圭、三公所执。衮裳、三公所服。 ↩︎
此又道公平生之志、以见异于季子、买臣处。 ↩︎
至和、仁宗年号。 ↩︎
以武康节度来知相州、是富贵而归故乡也。 ↩︎
点题。 ↩︎
就诗中之言、见其轻富贵、而不以昼锦为荣、为韩公解释最透。 ↩︎
公先经略西夏、后同平章事。 ↩︎
夷、平时。险、处难。一节、谓一致也。 ↩︎
公在谏垣、前后凡七十余疏。及为相、劝上早定皇嗣、以安天下。故曰临大事云云。 ○此段所称皆是实事。初无溢美。 ↩︎
应前勒金石、播声诗二句。 ↩︎
一篇结穴只二语。笔力千钧。 ↩︎
拈出作记意。 ↩︎
欧阳修 ↩︎
除。 ↩︎
滁,滁州,在淮东。时公守是州。 ↩︎
始饮而甘,明初至滁,未暇知水甘也。只此句,意极含蓄。 ↩︎
出其处。 ↩︎
陪一上。 ↩︎
陪一下。 ↩︎
翁上声, ↩︎
出泉。 ↩︎
再陪左右。 ↩︎
出亭。 ○以上叙亭之景,当滁之胜。末带与“滁人”句,为下文发论张本。 ↩︎
五代,梁、唐、晋、汉、周也。 ○议论忽开,一篇结构。 ↩︎
赵匡胤。 ↩︎
南唐。 ↩︎
周主柴世宗征淮南,唐人恐,皇甫晖,姚凤,退保清流关,关在滁州西南,世宗命匡胤突阵而入,晖等走入滁,生擒之。 ○此滁所为用武之地,不能丰乐,以起下文。 ↩︎
就平滁想出天下之平,一往深情,是龙门得意之笔。 ↩︎
升。 ↩︎
上声, ○宕开一笔,不独说滁也。 ↩︎
产, ↩︎
再叠一笔,虚神不尽。 ↩︎
单接“今滁”。 ↩︎
许, ↩︎
归重上之功德,是为“丰乐”之所由来。凡作数层跌宕,方落到此句。文致生动不迫。 ↩︎
应“舟车商贾”数句。 ↩︎
春。 ↩︎
夏。 ↩︎
峭刻呈露,清爽秀出。 ○秋冬。 ↩︎
点出题面,应转与滁人往游句。 ↩︎
结出作记意,应转“休养生息”句。 ↩︎
收极端庄郑重。妙绝。 ↩︎
欧阳修 ↩︎
除、 ↩︎
滁、州名、在淮东。○一也字、领起下文许多也字。 ↩︎
从山单出西南诸峰。 ↩︎
畏、 ↩︎
从诸峰单出琅琊。 ↩︎
残、 ↩︎
娘去声 ↩︎
从删出泉。 ↩︎
从泉出亭。 ↩︎
出作亭之人。 ↩︎
出名亭之人、法只应云太守也。又家自谓二字、因有下注故耳。 ↩︎
接手自注各亭之意、注醉一句、注翁一句、妙。 ↩︎
接手又自破各亭之意。一句不在酒、一句亦在在酒、妙。 ↩︎
明。 ↩︎
晦。 ↩︎
记亭之朝暮。 ↩︎
春。 ↩︎
夏。 ↩︎
秋。 ↩︎
冬。 ↩︎
记亭之四季。 ↩︎
又总收朝暮四时、申出乐字、起下文数乐字。 ↩︎
二字、贯下端。 ↩︎
于上声、 ↩︎
楼、 ↩︎
伛偻、伸也。 ↩︎
洌、清洁也。 ↩︎
远、○菜谓之蔌。 ↩︎
先记环人游、次记太守宴、妙。 ↩︎
二句、贯下段。 ↩︎
投壶。 ↩︎
围棋。 ↩︎
胱 ↩︎
觥、谓爵。筹、所以记罚。 ↩︎
记众宾自欢、守自醉、妙。 ↩︎
二字、贯下段。 ↩︎
归时景。 ↩︎
归后景。滁人亦去。忽又添出禽鸟之乐来、下便借势一路卷转去、设想甚奇。 ↩︎
刻画四语、从前许多铺张、俱有归束。 ↩︎
结出作记。 ↩︎
结出作记姓名。 ↩︎
欧阳修 ↩︎
先出声字。 ↩︎
听字、领起下文。 ↩︎
糁入声、○含风雨句。 ↩︎
烹、 ↩︎
派、○含波涛句。 ↩︎
一喻。 ↩︎
二喻。 ↩︎
聪、 ↩︎
撑、 ↩︎
含赴敌数句。 ↩︎
衔枚、所以止喧哗也。枚、形似箸、两端有小绳、衔于口而系于颈后、则不能言。○三喻、连下三喻、长短参差、虚状秋声、极意描写。 ↩︎
借视陪闻、作波。 ↩︎
是方夜。 ↩︎
是视不是闻、妙。 ↩︎
借童子语、翻出秋声二字。先咨嗟、次怪叹、领起全篇。 ↩︎
其色、宾。 ↩︎
精、○晶、光也。○其容、宾。 ↩︎
边 ↩︎
其气、宾。 ↩︎
其意、宾。 ↩︎
从其色、其容、其气、其意、唤出其声。 ↩︎
肉、 ↩︎
二句未秋。 ↩︎
实写秋声已毕。 ↩︎
司寇为秋官、掌刑。 ↩︎
以二气言。 ↩︎
主萧杀。 ↩︎
以五行言。 ↩︎
乡饮酒礼云、杀、此天地之义气也。 ↩︎
实字、含既老过盛意。 ↩︎
商声、属金、故主西方之音。 ↩︎
夷则、七月律名。孟秋之月、律中夷则 ↩︎
注四句。○此段又细写秋之为义、洗刷无余、下乃从秋畅发悲哉意。 ↩︎
草木无情、而人有情。无情者、尚有时而飘零、况有情者乎。○四句起下数层、是作赋本意。 ↩︎
人之秋、非一时也。 ↩︎
人或有时非秋、而又欲故自寻秋也。 ↩︎
衣、 ↩︎
朱颜忽而变枯、黑发忽而变白、犹草木之绿缛而色变、葱茏而叶脱也。 ↩︎
若欲任其忧思、必此身为金石而后可也。奈何非金非石、而欲与草木争一日之荣乎。 ↩︎
念此槁木星星、乃忧思所致、是自为戕贼耳。亦何恨乎天地自有之秋声哉。○结出悲秋正旨。 ↩︎
又于秋声中添出一声、作余波。 ↩︎
欧阳修 ↩︎
英宗年号。 ↩︎
异、 ↩︎
一呼。 ↩︎
生死并点。 ↩︎
许其名传后世、单就死一边说。 ↩︎
引古圣贤一证、言其名之必传。十九字、一句读。 ↩︎
二呼。 ↩︎
唤起下文。 ↩︎
撑、 ↩︎
宏、 ↩︎
十六字、一句读。 ↩︎
恒、○此从生前、想其死后、必当化为金玉、为长松、为灵芝、必不与万物同为朽壤也。○中闲用不然一折、更快。 ↩︎
宗、 ↩︎
邻 ↩︎
磷、鬼火。 ↩︎
掷、 ↩︎
逐、 ↩︎
伊、 ↩︎
悲其今日之墓。 ↩︎
悲其后日之墓。 ↩︎
又牵自古圣贤皆然、呼应有情。 ↩︎
三呼。 ↩︎
临了有一折。 ↩︎
自述伤感、欷歔欲绝。 ↩︎
欧阳修 ↩︎
泷冈、在江西吉安府永丰县。阡、垄也。 ↩︎
提出缓表之故、包下种种恩荣。 ↩︎
为下告之发端。 ↩︎
十四字、一句读。 ↩︎
反跌一句。 ↩︎
起下能养有后。 ↩︎
去声、 ↩︎
一段、叙父之孝亲裕后。 ↩︎
浅语、更觉入情。 ↩︎
顿宕。 ↩︎
一段、承写孝亲。 ↩︎
仁人之言、缠绵恺恻。 ↩︎
生波。 ↩︎
谓死狱求生之语。 ○述至此、不胜酸楚。 ↩︎
描情真切。 ↩︎
补笔。 ↩︎
一段、承写裕后。 ↩︎
平声、 ↩︎
总束数语、有收拾。 ○以上并太夫人之言。 ↩︎
结受母教。 ↩︎
真宗年号。 ↩︎
一段、详崇公仕宦年葬。 ↩︎
一段、详太夫人氏族德爵。 ↩︎
逆知后来迁谪之事、有先见。 ↩︎
一段、又表太夫人安于俭薄。 ↩︎
带点太夫人年寿。 ↩︎
详记年数、应起手六十年句。 ↩︎
仁宗年号。 ↩︎
一段、叙出自己出处及历朝宠锡。 ↩︎
此段归美祖先、方入己意。 ↩︎
名言至理、足以训世。 ↩︎
总赞前人。 ↩︎
总收父母教训、言约而尽。 ↩︎
结出己之立身、本于先泽、最得体要。 ↩︎
神宗年号。 ↩︎
苏洵 ↩︎
威公,即桓公。因避宋钦宗讳,故改“桓”为“威”。 ↩︎
功案。 ↩︎
公子武孟,公子元、公子潘、公子商人、公子雍、公子昭。昭立,是为孝公,故曰五公子。 ↩︎
万。 ↩︎
祸案。 ↩︎
接上生下。 ↩︎
鲍叔荐管仲,桓公用之。 ○承功“所由起”,是客。 ↩︎
承祸“所由兆”,是主。 ↩︎
责威公,是客。 ↩︎
句含蓄。 ↩︎
责管仲,是主。事见下文。 ↩︎
管仲病,桓公问曰:“群臣谁可相者?”管仲曰:“知臣莫如君。”公曰:“易牙如何?”对曰:“杀子以适君,非人情,不可。”“开方如何?”对曰:“倍亲以适君,非人情,难近。”“竖刁如何?”对曰:“自宫以适君,非人情,难亲。”管仲死,而桓公不用其言,近用三子,三子专权。 ○入管仲罪处,全在此段,以下反复畅发此意。 ↩︎
须看有无二字意。 ↩︎
转换警策。 ↩︎
此转更透。 ↩︎
断句有关锁。 ↩︎
此段设身置地,代仲为谋,论有把握。 ↩︎
狐偃,赵衰,先轸,阳处父。 ↩︎
文公子。 ↩︎
桓公子。 ↩︎
晋以有贤而强。 ↩︎
齐以无贤而败。 ○此把晋文来照齐桓,方知管仲无所逃责。 ↩︎
未有有君而无臣者也。 ↩︎
见非天下无贤,正罪仲不能荐。 ↩︎
《管子》。 ↩︎
管子寝疾,对桓公曰:“鲍叔之为人也,好直而不能以国强。宾胥无之为人也,好善而不能以国诎。” ↩︎
据仲之书,竟以为无贤,故不足信。 ↩︎
秋, ○即史鱼。 ↩︎
《家语》:史鱼病,将卒。命其子曰:“吾仕卫不能进蘧伯玉,退弥子瑕。是吾生不能正君,死无以成礼,我死,汝置尸牗下,于我毕矣。”其子从之。灵公吊焉,怪而问之。其子以告。公愕然失容。于是命殡之客位。进蘧伯玉,而退弥子瑕。 ↩︎
引二人,俱临殁时进贤切证。 ↩︎
结语冷绝。 ↩︎
苏洵 ↩︎
引成语起。 ↩︎
惟静故能知几,此先生自负之言也。○开端三句,言安石必乱天下,但静以观之自见,虚虚冒起全篇。 ↩︎
运。 ↩︎
楚。 ↩︎
础,柱下石也。月旁昏气曰晕,柱础生汗曰润。 ↩︎
天地阴阳之事,人无不知。 ↩︎
人事、理势,较天地阴阳则为易知。 ↩︎
欧阳公亦劝先生与荆公游。 ↩︎
常人尚能知天地阴阳之事,而贤者反不能知人事之推移、理势之相因,盖其心汩于好恶利害,而不能静也。○此段申明起手三句意。 ↩︎
引证。 ↩︎
晋惠帝时,王衍为尚书令,乐广为河南令,皆善清谈。衍少时,山涛见之,叹曰:“何物老妪,生宁馨儿。然误天下苍生者,必此人也。” ↩︎
焚。 ↩︎
唐德宗以杨炎、卢同平章事。貌丑,有才辩,悦之。时郭子仪每见宾客,姬妾不离侧。惟至,子仪悉屏侍妾。或问其故,对曰:“貌丑而心险,妇人见之必笑。他日得志,吾族无遗类矣。” ↩︎
理有固然。 ↩︎
至。 ↩︎
无卢之阴险。 ↩︎
反照神宗,伏下“愿治之主”。 ↩︎
无王衍之虚名。 ↩︎
反照神宗,伏下“愿治之主”。 ↩︎
虽理有固然,非事所必至。○此段言衍、之奸未甚,特其遇惠帝、德宗而为乱耳。正形安石为极奸。 ↩︎
暗指安石。 ↩︎
有王衍之虚名。 ↩︎
有卢之阴险。 ↩︎
升。 ↩︎
厥后卒生靖康之祸,直是目见,非为悬断。 ↩︎
缓。 ↩︎
囚不栉首。居丧者,不洗面。○明指安石。 ↩︎
从恒情勘出至奸,所谓见微知著者以此。 ↩︎
注见《管仲论》中。○拓开一步。 ↩︎
紧入本人。 ↩︎
规讽仁宗。 ↩︎
应上二子容有未然意。 ↩︎
不欲有功,恐致伤人也。 ↩︎
宁愿安石不见用,使天下以吾言为过,毋愿安石用,使天下被其祸,而吾获知言之名也。○结得淋漓感慨。 ↩︎
苏洵 ↩︎
舜。 ↩︎
第一段,言为将当先治心。○此篇每段自为节奏,而以治心为主。 ↩︎
第二段,言举兵当知尚义。 ↩︎
后。○烽燧所以警寇。昼则燔燧,夜则举燧。斥,度也。堠,望也。以望烽火也。 ↩︎
虽平叙,自归重养心。 ↩︎
第三段,言议战当知所养。 ↩︎
第四段,言将与士当得智愚。 ↩︎
坠。 ↩︎
后汉炎兴元年,魏将邓艾入蜀,自阴平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,凿山通道,造作桥阁,山高谷深,至为艰险。艾以毡自裹,推转而下。将士皆攀木缘崖,鱼贯而进。先登至江油,遂至成都。后主禅出降,汉亡。 ↩︎
此段就上段分出,申说“智”字。 ↩︎
第五段,言主将当知理、势、节三者。 ↩︎
仆。 ↩︎
第六段,言主将当善用长短之术。 ↩︎
喻有所恃。 ↩︎
昔。 ↩︎
亦。 ↩︎
喻无所恃。 ↩︎
此喻不可徒恃,比前喻更深一层。 ↩︎
第七段,论有备无患之道,而以“善用兵者以形固”终焉。 ↩︎
苏洵 ↩︎
仁宗年号。 ↩︎
四语写出将乱光景。 ↩︎
代天子言,便是天子气象。且语语为下伏根。 ↩︎
众推也。 ↩︎
伏根。 ↩︎
叙事简严,质而不俚。 ↩︎
有乱急,无乱弛,即上不可以武竞,不可以文令意。 ↩︎
溪。 ↩︎
敧,不正也。 ↩︎
得坐镇之体,即上归屯撤守意。 ↩︎
以下至“不忍为也”,皆述张公之言,发挥本意。 ↩︎
丙。 ↩︎
斟。 ↩︎
齐等之民。 ↩︎
此段议论,皆从上叙事中发出,虽称道张公,实回护蜀人,盖先生本蜀人,不得不回护也。 ↩︎
收拾前文,下乃拈出画像意。 ↩︎
叠下三“在”字,错落有致。 ↩︎
先作一折。 ↩︎
此段就人之至情上,曲曲写出留像意,文势激昂,笔墨精采。 ↩︎
祝。○数语应篇首,以起扬颂意。 ↩︎
系。 ↩︎
舍武臣、谋夫不用,而特用张公。 ↩︎
暨暨,果毅貌。于于,自足貌。 ↩︎
挑。 ↩︎
条,枝落也。○此乃是常。是归屯撤守实际。 ↩︎
骈骈,并茂也。渊渊,鼓声平和不暴怒也。○就归屯撤守描写。 ↩︎
蛙。 ↩︎
娟娟,美好貌。闲闲,自得貌。哇哇,小儿啼也。 ↩︎
倒转二句,妙。 ↩︎
蓬。 ↩︎
芃芃,美盛貌。 ↩︎
是归屯撤守后效。 ↩︎
转到公归留像。 ↩︎
结有余韵。 ↩︎
苏轼 ↩︎
正是忠厚处,一篇主意在此一句。○总冒以咏叹起,另是一种起法。 ↩︎
一意翻作两层。 ↩︎
吁,叹其不然之辞。俞,应许之辞也。○应上尧、舜、禹、汤、文、武、成、康,此言盛时之忠厚。 ↩︎
《吕刑》:“告尔祥刑。”刑,凶器。而谓之祥者,刑期无刑,民协于中,其祥莫大焉。 ↩︎
此言至衰世而忠厚犹存。 ↩︎
当赏而疑,则宁与之。当罚而疑,则宁不致罚。○就疑处见出忠厚来,篇中不出此意。 ↩︎
“皋陶曰”二句,诸主文不知其出处,及入谢,欧阳公问其出处,东坡笑曰:“想当然耳!”数公大笑。 ↩︎
痞。 ↩︎
四岳,官名。一人而总四岳诸侯之事也。方命,逆命而不行也。圮族,犹言败类也。 ↩︎
独举尧以为舜、禹、汤、文、武之例,刑赏忠厚意便跃然。 ↩︎
罪可疑者,则从轻以罚之。功可疑者,则从重以赏之。法可以杀、可以无杀者,与其杀之而害彼之生,宁姑生之而自受失刑之责。 ↩︎
引经顿住。下乃畅发题旨,得意疾书,如长江大河,一泻千里。 ↩︎
至理快论。 ↩︎
又振起。 ↩︎
又将刑赏振宕一番,下便一转而入,快利无前。 ↩︎
升。 ↩︎
到底不脱“疑”字。 ↩︎
应前。 ↩︎
一句点出。文气已完。下作余波。 ↩︎
耻。 ↩︎
祉,喜也。遄,速也。 ↩︎
引《诗》、引《春秋》,亦见同归于忠厚,深著夫子作《春秋》之意,有得于尧、舜、禹、汤、文、武、成、康之心。 ↩︎
苏轼 ↩︎
略一扬。 ↩︎
劈下一断,作冒。 ↩︎
故作问。 ↩︎
故作问。 ↩︎
故作答。○故作问答,以起下正意。 ↩︎
线。○霰,雪之始凝者也。将大雨雪,必先微温。雪自上下,遇温气而搏,谓之霰。久而寒胜,则大雪矣。○先引《诗》、《易》语,文势不迫。 ↩︎
义帝命宋义为上将,号曰卿子冠军,后为项羽所杀。○通篇只一句断尽。 ↩︎
陈涉初起兵,假楚将项燕、秦太子扶苏为名。二人已死,陈涉诈称,以感动人心。○借陈涉引起项氏。 ↩︎
楚怀王入秦,无罪而亡,楚人怜之。南公曰:“楚虽三户,亡秦必楚。”范增劝项梁求楚怀王孙名心者,立以为楚怀王。项羽阳尊怀王为义帝,阴使人弑之。○此言楚之盛衰系于义帝之存亡。 ↩︎
此言义帝之存亡关乎范增之祸福。 ↩︎
三人生死去就,最相关涉。推原出来,正见增之去,当于杀卿子冠军时也。 ↩︎
反振二句,结过疑增不待陈平意。 ↩︎
借遣沛公引起识卿子冠军。 ↩︎
叹义帝之贤,以起羽与义帝势不两立。 ↩︎
申上“羽杀卿子冠军,是弑义帝之兆”句。 ↩︎
空中着想,妙。 ↩︎
申上“弑义帝则疑增之本”句。 ↩︎
救赵时,项羽为次将,范增为末将,故曰“比肩事义帝”。 ↩︎
代增处置一番。 ↩︎
责增之不能知几,由于不明去就之分,最有关锁。 ↩︎
结尾作赞叹语,尽抑扬之致。 ↩︎
苏轼 ↩︎
伏能忍。 ↩︎
不能忍者。 ↩︎
猝。 ↩︎
能忍者。○能忍不能忍,是一篇主意。 ↩︎
夷。 ↩︎
楚人谓桥为圯。《史记》:张良尝游下邳圯上,有一老父,衣褐至良所,直堕其履圯下,顾谓良曰:“孺子,下取履!”良愕然,欲殴之。为其老,强忍下取履。父曰:“履我!”良业为取履,因长跪履之。父以足受,笑而去。去里所,复还曰:“孺子可教矣。”约后五日平明,会圯上。怒良后至者再。最后出一编书曰:“读此则为王者师矣。后十年兴。十三年,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,黄石即我矣。”遂去,不复见。○入事。 ↩︎
看老人事,非渺茫鬼怪。特作翻案,妙。 ↩︎
深入一层发议,此句乃一篇之头也。 ↩︎
升。 ↩︎
上声。 ↩︎
孟贲。 ↩︎
夏育。 ↩︎
有大勇者,当此时自能忍之。 ↩︎
良,韩人,其先五世相韩。秦灭韩,良欲为韩报仇。求得力士,为铁椎重百二十斤,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,误中副车。秦皇帝大怒,大索天下十日,弗获。○此正不能忍之故。先抑一笔。 ↩︎
两刺客。 ↩︎
再抑一笔。 ↩︎
惜其不能忍。 ↩︎
上声。 ↩︎
忝。 ↩︎
鲜腆,言不为礼也。 ↩︎
此段见老人以一“忍”字造就子房。是解上文“意不在书”一句。 ↩︎
郑伯能忍。 ↩︎
句践能忍。 ↩︎
此下又提前语申论之。前只虚括,此乃实发。 ↩︎
子房之于老人,可谓卒然临之而不惊,无故加之而不怒矣。虽有秦皇、项籍,亦不能惊而怒之也。○此段极写子房之能忍,以见其为天下之大勇。 ↩︎
忽推论到高祖、项籍,正欲说归子房。 ↩︎
高祖能忍,由子房教之,所谓“忍小忿而就大谋”者以此。 ↩︎
淮阴侯韩信请为假王,汉王大怒,张良蹑汉王足,因附耳语,汉王悟,立信为齐王。○举一事,以明子房教高祖能忍。 ↩︎
去声。 ↩︎
《史记·留侯世家》赞:“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,至见其图,状貌如妇人好女。” ↩︎
淡语作收,含蓄多少! ↩︎
苏轼 ↩︎
贾谊,雒阳人,年二十余文帝召以为博士,一岁中至大中大夫。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,绛、灌之属尽害之,乃短贾生,帝于是疏之,出为长沙王太傅。后召对宣室,拜为梁王太傅。因上疏曰:“臣窃惟今之事势,可为痛哭者一,可为流涕者二,可为长太息者六。”帝虽纳其言,而终不见用。卒以自伤哭泣而死,年三十三。○一起断尽,立一篇主意。 ↩︎
以其不能待且忍,故云自取。○申“不能自用其才”句。 ↩︎
冷语破的。 ↩︎
荆,楚本号。将适楚,而先使二子继往者,盖欲观楚之可仕与否,而谋其可处之位欤。 ↩︎
得君勤。一引。 ↩︎
爱君厚。一引。 ↩︎
爱身至。一引。 ↩︎
得此一锁,方可接到贾生。 ↩︎
此段说出得君勤、爱君厚、爱身至,必如是始可以无憾。摹写古圣贤用世之不苟,以责贾生。见得贾生欲得君甚勤,但爱君不厚,爱身不至耳。故曰“生之不能用汉文也”,甚有意味。 ↩︎
帝初封代王,孝惠无嗣,大臣迎立之。始至渭桥,大尉勃跪上天子玺符。 ↩︎
高后时,诸吕欲危刘氏。大将军灌婴,与齐王襄连和,以待吕氏之变,共诛之。 ↩︎
此言其上疏中之意。○此段发明贾生不善用才之故。 ↩︎
恣。 ↩︎
代为贾生画策。 ↩︎
责倒贾生,觉《治安》等篇,俱属无谓。 ↩︎
有“造托湘流兮,敬吊先生”句。 ↩︎
同跃。 ↩︎
有“予独抑郁其谁语?凤缥缥其高逝兮,夫固自引而远去”句。 ↩︎
梁王骑堕马而死,贾生自伤为傅无状,哭泣岁余,亦死。 ↩︎
不善处穷,即不能自用意。 ↩︎
文情开宕。 ↩︎
总断二句,是“不能用汉文”之本,一字一惜。 ↩︎
胃。 ↩︎
扶。 ↩︎
秦王苻坚,因吕婆楼以招王猛。一见大悦,自谓如刘玄德之遇诸葛孔明也,乃以国事任之。○借苻坚能用王猛,正归过汉文不能用贾生,此一转尤妙。 ↩︎
二十一字为一句。○补出人主当怜才意。 ↩︎
仍归结到本身上去。○双关作收,深情远想,无限低徊。 ↩︎
苏轼 ↩︎
暗说景帝时诸侯强大。 ↩︎
开。 ↩︎
钮。 ↩︎
狃,习也。○阖。暗说晁错建言削诸侯。 ↩︎
三句为一篇关键。 ↩︎
暗说晁错非其伦。○一段是冒。 ↩︎
暗说景帝时。 ↩︎
暗说削七国。 ↩︎
所谓出身犯难。 ↩︎
暗说错居守。 ↩︎
暗说使天子将。 ↩︎
暗说诛错。○一段是承。○以上两段,摄尽通篇大意。 ↩︎
潮。 ↩︎
景帝三年,晁错患七国强大,请削诸侯郡县。吴王濞、胶西王卬、胶东王雄渠、菑川王贤、济南王辟光、楚王戊、赵王遂,合兵反。罪状晁错,欲共诛之。帝与错议出军事,错欲令上自将,而身居守。袁盎素与错有隙,因言唯斩错可以谢诸侯,帝遂斩错东市。○入事。 ↩︎
一句断定,全篇俱发此句。 ↩︎
惟坚忍不拔,故能从容收功。伏下“徐”字,反照下“骤”字。 ↩︎
会。 ↩︎
借禹作证,为立论之根。 ↩︎
不能“徐为之图”。 ↩︎
不能“前知其当然”。 ↩︎
一句指出晁错破绽。通篇从此发议。 ↩︎
紧喝一句。 ↩︎
应前“求名”。 ↩︎
应前“祸”字。 ↩︎
断尽晁错,与袁盎何与耶? ↩︎
承上递下。 ↩︎
正见受祸皆错自取。 ↩︎
翠。 ↩︎
火入水为淬。砺,磨也。 ↩︎
此段是代为错计,作正意收住。 ↩︎
又唤醒。 ↩︎
到底只责其不自将,收足“出身犯难”意。 ↩︎
收上“错有以取之”句。 ↩︎